曾扩情:军校中大哥,野庙里和尚
在黄埔军校的历届学员中,曾扩情是很有特色的,他的名气虽不算大,但如果影视剧中要表现建校初期学员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场景时,大概率是会有他的戏份的。
这是因为在黄埔军校所有的学员中,曾扩情的年龄是最大的,入校时已经是30岁“高龄”了,而与他同为黄埔一期的,如陈赓、陈明仁、杜聿明、左权这些同学,皆是20岁左右的小兄弟,宋希濂最小,只有17岁,即使是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也才26岁。
由于他的学历高,学习好,在500多名正式学员的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排名第二,仅次于“黄埔三杰”中的蒋先云。
然而,无论是在抗日战场上同日寇搏杀,还是在国共战争中的表现,亦或是在军统或主政地方上,曾扩情都乏善可陈,似乎成为一个边缘人物。
那么,这位高开低走的黄埔嫡系,曾经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是如何渐渐没有了存在感,这个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他曾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但不知道是何原因,并没有毕业,只能算是个肄业,但却也结识了在此当老师的李大钊,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人士,这对他人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也在这一时间中,加入了国民党。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筹备建立黄埔军校,并号召各地推荐优秀青年报考,于是,在接到李大钊的来信后,曾扩情立即南下广州,顺利地成为黄埔一期学员。
在攻打陈炯明的战斗中,他任连党代表,随队前往韶关为督师北伐的孙中山担任警卫工作,后来还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时负伤。
他先是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少校科员,与周恩来一个办公室办公,北伐时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教导师第三团党代表,并在出席了国民党二大后,接替共产党员包惠僧任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而这时,他的那些小兄弟们,还在排长和连长的级别中努力着。
曾扩情除了认为这是一条最为保险之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黄埔军校期间结婚了,是一位在此开饭店的四川老乡撮合下,与一个叫陈慧珍的小学老师组建了家庭,自此,他的经济压力山大。
第一次北伐成功后的1927年,曾扩情担任了蒋介石的随从秘书,他竭尽全力地输诚献智,利用自己担任兼任黄埔同学会秘书的便利,为蒋介石拉拢了很多原本信仰共产主义的学员,大得蒋校长欣赏。
黄埔一期之许继慎 胡宗南 蒋先云
后来,他写信给与他要好的黄埔一期同学许继慎,想策反这位已在红军中担任军长的同学,正是他的这封信,成为许继慎“通敌”的证据,连同他的妻子一起,被当做肃反对象而惨遭杀害。
2009年,许继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28年,蒋介石委以曾扩情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四川笼络刘湘等地方军阀,可是,他却被刘湘的热情款待所迷惑,多次在蒋介石面前替其说好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稍稍引起老蒋的不满。
当一众黄埔军人发起成立复兴社时,曾扩情被蒋介石指定为复兴社监察干事,所以,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十三太保”中的大太保,但是,依照曾扩情的性格,实在有些不太合适做这特务工作,因为,他并不是一位心狠手辣之人,被戴笠等人超越也是很自然之事。
在国民党诸多大佬中,曾扩情完全是排不上号的,但老实的他却认为,和平解决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他便煞有介事的对外发布了不应武力解决西安事变的声明。
的确,连陈诚、卫立煌这样的大员们都不发声,曾扩情此举实在是不明智,不仅回到南京后,曾扩情立即被他的小兄弟戴笠押进了监狱;后来在胡宗南等人的说情下,方才免除了牢狱之灾,但从此他的仕途便江河日下,彻底被边缘化了。
内战时期,曾扩情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四川,不过,因为他的资历,还是担任了一些位高权不重的职务,并在1947年还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及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
但是,曾扩情既不愿去台湾,也不愿投诚,更没有选择顽抗到底,反而自以为是的跑去四川广汉深山中的一座古庙中,出家当了和尚,妄想以此来逃脱罪责。
功德林中共关押的8位黄埔一期学生,而曾扩情军统大特务的身份,以及国民党党务方面最高职务的官员,不但被管理人员特别关照,也被同为战犯的正宗黄埔战将,甚至被那些杂牌所看不起,所以,曾扩情一时也是痛苦不堪。
而周恩来却回答说,“这不能全怪你们,要怪我对你们接近得太少,怪当老师的没有教好。”
当地政府为曾扩情举行的追悼会,在悼词中有这样的评价,也算是给曾扩情做了盖棺定论,悼词是这样说的:
“曾扩情先生一生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在他的后半生终于走上了光明大道,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爱国行动,是值得称赞和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