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与需求供给现状
(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果丰富、成就显著
自倡议提出至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经历了从基础建设到持续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国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100多份能源合作文件,涵盖了亚洲、非洲、欧洲及拉美等地区,推动了政策交流、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通过两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三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形成了具体的务实成果,推动了能源政策交流和项目对接。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许多重大项目落地,包括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等,这些项目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已与7个国家开展电力互联互通项目,建成跨国输电线路,提升了电力互联水平。例如,与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朝鲜等国家的电网互联互通。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超过传统能源。例如,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实现首发,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光伏项目落地实施。2017—2022年,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境外的累计投资总额达到了475.11亿美元,涉及太阳能、风电、水电等多个领域。中国能源企业,包括中广核、三峡集团、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等,在海外市场深耕细作,推动了中国品牌“走出去”,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它不仅加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还促进了民心相通,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国博弈加剧、地缘紧张局势升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些都增加了全球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挑战,"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当前经济发展下能源需求高、对外依存度高
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演变以及经济的迅速增长,世界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加。亚洲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例如,印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其煤炭进口量显著增长,2024年前4个月海运煤炭进口量增长了21%。越南的煤炭需求增长同样令人瞩目,2024年前4个月煤炭进口量猛增43%,预计到2030年还将新建5座燃煤电厂,进一步增加煤炭需求。当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者,具体表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第一大煤炭进口国。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而能源生产总量远远低于消费总量(见表1),供求关系存在严重不均。
表1 2018-2022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石油贸易规模的稳步扩大。根据日本经产省2022年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贸易动向图(见图1),可以看到世界区域里,存在两种显著的贸易模式:一是以日本、中国、大洋洲为代表的“净进口国”,这些地区在石油贸易中主要表现为进口多于出口;二是以中东、独联体为代表的“净出口国”,它们在石油贸易中则表现为出口远超过进口。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来满足其经济发展需求,这不仅增加了能源成本,也使其经济容易受到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亚洲国家整体而言,由于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等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亚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图1 世界主要石油贸易
注:上图包含原油及石油产品贸易量。
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2」日本经产省
(三)石油供给的保障难度比较高
自1990年代起,亚洲对石油需求增长显著,导致对中东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超越欧洲和美国。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广泛使用的海上运输路线中,特定狭窄海峡被称为“咽喉要道”。据EIA报告,全球存在八个关键的石油运输阻塞点,包括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巴拿马运河、丹麦海峡和好望角(见图2)。全球石油市场高度依赖海上运输,近60%的石油产量通过海运完成,主要连接波斯湾和西非生产国与欧洲、亚太和美洲的消费国。四条主要航线涵盖了波斯湾与东亚、西欧和美洲东海岸、欧洲和北美以及西非与中国之间的石油贸易。这些航线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等“咽喉”要道。特别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成为最为繁忙的石油运输通道。2020年,霍尔木兹海峡每日运输原油近180万桶,占当年海上石油贸易总量的近50%,其中大部分流向亚洲。
图2 海上运输路线的咽喉要道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面临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油气资源合作挑战
自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深刻调整,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思潮的涌动虽为金融市场增添了不确定性,但也为油气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契机。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政策变动,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全球油气资源合作展现出更加复杂的面貌。
一是金融市场的波动,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引发了全球资本流动的深刻变革。美元走强与资本回流美国,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稳定构成挑战,但也促使这些国家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合作伙伴。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支持能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二是面对低收入国家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现实,国际社会积极响应,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债务管理合作,进一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债务重组、优惠贷款、技术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支持,不仅帮助这些国家缓解了财政压力,还提升了其能源自给能力,为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逆全球化趋势下的能源合作,更加凸显了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各国认识到,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唯有携手并进,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才能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在这一共识的推动下,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多边机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市场监管合作,有效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能源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入,更是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油气资源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地位增强
当前,全球油气贸易已进入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调整阶段,油气资源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成为了地缘政治角力的核心要素。面对这一挑战,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互利共赢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地缘政治冲突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见图3)。以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为例,该事件导致原油价格在短时间内飙升,随后又因多种因素而波动。此类冲突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造成冲击。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使得这些风险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在中东、北非、西亚和中亚这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域。中东地区局势的持续动荡,如叙利亚的战乱,以及中亚地区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如“伊斯兰国”等势力的渗透,都对地区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作为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家,沙特阿拉伯在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中努力寻求战略平衡,其国际地位因此显著提升。为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正加大从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能源的力度。这一策略调整对全球天然气贸易的既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尽管俄罗斯和伊朗拥有丰富的远景储量资源,但由于双方均受到欧美经济制裁,其合作计划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能为沿线国家提供加强能源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国可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共同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挑战。在油气资源领域,这意味着国家间可以加强勘探开发、加工转化、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一带一路”各国通过多边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可以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同时,推动能源贸易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也有助于降低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
图3 国际原油价格过去历年趋势
注:图中数字为WTI价格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2]
(三)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结构带来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减少化石燃料依赖、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成为国际共识。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以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这种能源结构的现状不仅加剧了全球碳排放问题,也增加了沿线国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压力。能源转型意味着需要大规模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能源效率提升等领域。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且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自身财力有限,难以独立承担如此庞大的投资。然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仍显不足,特别是在风险控制和收益评估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导致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政策、目标和重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国纷纷提出能源转型计划和措施,但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差异和利益诉求使得合作机制和政策协调变得更加复杂。现有的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可能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需求,导致资金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际合作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解决路径
(一)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转型
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结构带来的挑战,要求这些国家在能源合作中寻求低碳化转型,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23),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强调了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注重高质量发展,并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合作,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并充分利用国际要素助力国内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应紧密围绕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应主要围绕碳中和目标展开制度设计,广泛借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治理经验,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完善绿色能源合作的制度框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同时,构建稳固的能源伙伴关系,促进能源贸易的平衡与互补,共同提升全球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跨越地缘政治障碍,深化与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政策对话、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全球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形成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格局。针对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短板,提供技术援助、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等帮助,提升其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扶贫项目、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等措施,助力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寻求与欧洲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创新上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革新,提升全球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效能。区域层面,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扶贫项目,利用智能电网与特高压技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同时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特别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助力沿线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能源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完善的能源技术对接与保护机制,确保技术转移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加强能源政策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各国能源政策与碳中和目标的高度契合。
(二)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企业贸易融资风险体系
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更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增强区域韧性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亚欧大陆这一全球经济的重要板块上,构建稳固且灵活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抵御外部冲击、保障能源供应链稳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除了加大对跨国油气管道的投资力度外,还应探索多元化能源运输方式,如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队、跨境电力输送线路等,形成海陆空立体化的能源通道网络。这不仅能减少对单一能源来源或运输路线的依赖,还能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提供备选方案,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同时,在关键节点建设大型能源枢纽和储备设施,如油气储备库、电力调峰电站等,以增强区域能源应急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些设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配资源,平抑市场波动,为区域经济稳定提供坚实后盾。进一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标准与互操作性,推动与沿线国家建立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和互操作协议,确保不同国家间的能源设施能够无缝对接、高效协同。这有助于降低跨国能源合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提升整体能源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
政治博弈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面临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因此企业在风险评估和管理上必须更加审慎。加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那些位于政治敏感区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评估潜在的政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是降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途径。组建专业化的融资风险管控团队,利用信用保险降低结算成本,与中国信保机构合作,通过保单形式获取融资资金,提升融资效率。同时,对合作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与第三方机构建立合作管理,完善信用管理储存库,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进行融资合作,降低信用风险在“十四五”期间,基建企业业务发展新动态展望中,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建议综合施策,拓展保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空间,完善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投资基础设施支持政策体系,更好发挥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作用
(三)深化合作机制、发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深化合作机制,如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平台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能源论坛、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为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起多边协商与决策的高效平台。需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强化政策协调与对接,来确保合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减少外部政治波动对能源合作的潜在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应继续扩大与传统能源出口国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制度。在油气领域,应致力于推动全产业链的合作。加大国际投资力度,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国上中下游领域的投资机会,推动能源经济全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在上游领域,坚持油气并举的策略,重点在中亚、俄罗斯远东、中东等地区开展油气资源合作;在中游领域,注重油气管网的建设与互联互通,提升管道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在下游领域,投资建设炼油化工基地、技术研发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等六大产业园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强全产业链的合作与布局,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气产业集群,推动国际合作迈向新的高度。积极建立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精准合作。针对资源禀赋各异的国家,如俄罗斯及中东地区在油气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中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在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应精准施策,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并携手开发清洁能源项目,构建从资源开发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提升沿线国家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推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能源合作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作者简介】
余湄,通讯作者。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市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韩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
边江泽,经济学博士,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市场与政策研究中心。
徐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员,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
【委员会简介】
2024年第1期(总第238期) Hubertus Väth:亚洲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4年第2期(总第239期) Alicia Garcia Herrero:2024年亚洲经济前瞻
2024年第3期(总第240期) Janos Müller:国际金融组织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2024年第4期(总第241期) Jochen Biedermann:亚洲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估
2024年第5期(总第242期) Hubertus Väth:亚洲绿色经济的转型及影响分析
2024年第6期(总第243期) Janos Müller:多极体系下的央行数字货币
2024年第7期(总第244期) Jochen Biedermann:金融科技如何引起经济增长
2024年第8期(总第245期) Janos Müller: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2024年第9期(总第246期) Andrew Tilton: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影响逐渐减弱
2024年第10期(总第247期) 沙银华: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监管的日本经验
2024年第11期(总第248期) Mohd Sedek Jantan: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网红的销售适当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