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2023-2024年中亚洲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学术   财经   2024-10-18 15:07   北京  


陈卫东,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王家强、邵科、杜阳、李一帆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3年,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紧缩态势,硅谷银行破产引爆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运行产生外溢影响。相对而言,亚洲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运行的贡献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亚洲银行业发展向好,规模稳健扩张,盈利表现较为亮眼,信用风险略有下降,流动性风险稳定,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

2024年,地缘政治冲突仍然深度演进,发达经济体先后开启降息进程,全球经济有望稳步复苏。亚洲经济增长依然稳健,为银行业发展夯实基础,特别是在信贷融资、财富管理、跨境业务、绿色减碳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存在诸多展业空间。

一、银行业规模保持稳健

2023年,得益于经济增长稳步向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货币表现日趋稳定,亚洲银行业全面复苏,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资产负债规模占据全球银行业的半壁江山。分区域看,东亚地区银行业是亚洲银行业发展的稳定器,中国大陆银行业规模保持领先;东南亚地区银行业迅速崛起,借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势,积极开拓本土及国际市场;印度银行业表现亮眼,其他南亚经济体银行业发展动能不足;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银行业是西亚地区银行业的中坚力量,整体表现较为稳定。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3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达82.45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为47.64%。其中,银行业总资产排名前五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大陆、日本、印度、中国香港和韩国。2023年末,中国大陆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突破50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超过60%,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接近30%。其中,大型银行总资产规模共计24.96万亿美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接近50%,集中度有所上升。在经济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积极增加信贷投放力度,引导资金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0.51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约为13%。其中,全国性的城市银行资产规模占据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46%;以区域业务为主的地区银行总资产占比超过32%;信托银行和外资银行占比分别约为8%和5%。印度银行业异军突起,总资产规模达到3.76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为4.56%,同比提升约0.5个百分点,超越中国香港,位列亚洲第三。印度银行业信贷总额由2022年末的1.77万亿美元快速扩张至2023年末的2.04万亿美元,是银行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的背景下,印度GDP持续高增,一举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增加催生了巨大信贷需求。中国香港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49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比例约为4.2%,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银行业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香港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包括持牌银行151家、有限制牌照银行16家、接受存款公司12家以及核准货币经纪公司40家;对外开放程度高,在香港持牌银行中,来自欧洲、中东、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银行数量分别为29、4、15和1家,合计占香港全部持牌银行的比例超过30%,全球主要银行深度融入香港市场,业务布局广泛,涉及零售、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韩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2.78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为3.37%,与上年持平。虽然韩国银行业规模基础较好,但韩国经济增长较为乏力,银行业规模扩张动能相对不足。

从资产增速来看,2023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长7.30%,扭转了2022年的收缩趋势,领先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约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动能的进一步释放为银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亚洲地区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表现突出。根据IMF数据,2023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实际GDP增速达5.7%,高于全球经济增速2.4个百分点。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得成员国间经贸合作联系更加紧密,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最高的经济体分别为印度、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和土耳其,分别同比增长25.19%、24.29%、21.78%、15.32%和14.28%,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复苏势头,2023年印度、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土耳其实际GDP分别同比增长7.83%、7.47%、4.20%和4.50%。部分经济体依然受货币贬值影响较为严重,以美元计价的银行业资产规模难以反映真实发展情况,比如,以美元口径进行计算,以色列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收缩4.14%,而以本币进行计算,则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5.19%;巴基斯坦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下降5.36%,如果本币计价,则同比增长接近30%。此外,黎巴嫩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大幅收缩超过30%,与其国内外不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高度相关;中国澳门银行业资产规模收缩6.61%,主要受海外信贷投放疲软的影响,澳门银行业跨境业务占比高,受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文莱银行业资产规模小幅收缩1.60%,发展相对疲软。

表1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从负债规模来看,2023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负债共计75.96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47.44%。总负债规模排名前五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大陆、日本、印度、中国香港和韩国。2023年末,中国大陆银行业总负债规模达到46.19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超过60%,占全球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接近3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0.13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11%;外汇存款余额为7978亿美元,同比下降6.6%。日本银行业总负债规模共计10.13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比例约为13%。其中,总存款余额为7.11万亿美元,同比减少1.63%。但如果以日元计算,则存款规模同比增加3.38%,延续增长态势,带动日本家庭金融资产屡创历史新高。根据日本央行公布数据,2024年3月末,日本家庭金融资产高达2199万亿日元。印度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3.17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4.17%。其中,存款余额2.5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02%。印度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和企业营收的上涨,是存款增加的重要基础;同时,随着科技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农村通信覆盖率持续上升,带动农村储蓄市场的开发。中国香港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2.77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3.65%。其中,客户存款余额为2.0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维持高位、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等因素作用下,香港银行业揽储能力保持稳健。相应地,香港银行业负债端对海外同业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借入海外银行同业的款项为4317.59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依旧较高,香港银行业倾向于寻求更加稳定的本地资金来源。韩国银行业总负债规模共计2.57万亿美元,占亚洲银行业总负债规模的比例为3.39%。其中,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存款规模共计1.94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6%。2023年1月,为降低通货膨胀率,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从3.25%提升至3.5%,为本轮加息周期中的第十次加息,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存款的增加。

从负债增速看,2023年末亚洲银行业总负债同比增加6.99%,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约9个百分点。虽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依然较高,但亚洲经济体货币政策韧性强、经济发展动能足,有效缓冲了货币贬值、存款外流等负面冲击。银行业负债规模同比增速最高的五个经济体分别为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土耳其和斯里兰卡。格鲁吉亚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267.55亿美元,同比增长23.88%。其中,存款余额19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66%,是银行业负债规模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根据格鲁吉亚统计局数据,2023年,格鲁吉亚月均名义薪金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吉尔吉斯斯坦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58.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5%。其中,存款规模共计48.94亿元,同比增长21.89%,成为银行资金重要来源。印度银行业负债规模3.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55%,存款规模上涨是主要驱动因素。土耳其和斯里兰卡银行业总负债规模为9154.21和564.9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08%和14.90%,均与上一年的低基数有关。与资产规模变动情况相似,黎巴嫩、中国澳门和巴基斯坦为负债规模降幅最高的三个经济体,分别下降31.83%%、7.29%和5.55%。

表2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负债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二、银行业盈利表现亮眼

2023年,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高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依然不断冲击全球经济基本面,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根据IMF数据,全球实际GDP增速为3.21%,较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但高利率环境依然利好银行利息业务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盈利能力的提升。从代表性发达国家来看,2023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2546.6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5%,降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英国银行业净利润规模694.34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5.47%;法国银行业净利润480.7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0.66%;德国银行业净利润389.03亿美元,较上年增加44.77%。亚洲代表性经济体银行业同样表现出较强盈利能力,比如,中国大陆银行业净利润3356.76亿美元,盈利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印度银行业净利润391.6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大陆,位列亚洲第二;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银行业借助全球产业链转移的重大机遇,净利润规模分别达到163.12、65.98以及54.30亿美元,实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同时,亚洲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凭借成熟的发展战略、广泛的市场布局以及完善的产品体系,加大海外展业力度,既获取欧美市场高息差收益,又充分挖掘亚太市场业务空间。日本银行业净利润247.1亿美元,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保持领先,长期低利率环境冲击下,日本银行业积极出海,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典型代表;韩国银行业净利润163.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65%,虽然韩国央行自2023年1月开始未再跟随美联储政策,但基准利率依然维持在3.5%的相对高位,较高的利率水平以及存贷款规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带来利息收入的增长,使得银行业经营绩效明显提升。

从增速情况来看,2023年亚洲代表性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较上年增长8.4%。塞浦路斯、文莱和斯里兰卡银行业净利润增长最快,增速分别达到431.76%、97.46%和80.14%。塞浦路斯银行业净利润高速增长,从收入端来看,欧央行基准利率维持高位,带动银行业净利息收入持续高增;从成本端来看,银行业通过优化运营、裁减冗员和采用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监管部门致力于改善银行业资产质量,加强不良贷款处置、提升资本充足率,实行更为严格的风险监管。文莱银行业净利润高增主要受成本端驱动,通过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成本收入比由2022年的57.67%下降至2023年的46.02%。柬埔寨和中国澳门银行业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分别下降64.64%和55.00%。其中,柬埔寨银行业资产质量状况严重恶化,不良贷款率由2022年的2.71%快速上涨至2023年的5.13%,不得不通过大幅增加拨备计提进行应对,从而严重侵蚀净利润。澳门银行业在加息背景下,贷款利率难以跟上存款利率上涨步伐,导致存贷利差倒挂,银行业息差收窄,利息收入减少。

表3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亚洲银行业资产收益率(ROA)上升幅度与资本收益率(ROE)上升幅度保持一致,权益乘数未出现大幅波动。2023年,亚洲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实现反弹,ROA为2.15%,较上年上升0.03个百分点;ROE为14.80%,较上年上升约0.36个百分点。权益乘数为6.89,较上年小幅上升0.07个百分点,亚洲银行业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本补充。部分经济体银行业经营面临挑战,ROE仍呈现下滑态势,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和中国澳门银行业ROE分别下降13.26、7.47、6.71和6.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银行业权益乘数有所上升,反映了逆周期信贷政策下,资产扩张幅度较大,银行业杠杆率有所提升,将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例如,日本银行业权益乘数超过20,中国澳门、中国大陆、塞浦路斯和韩国权益乘数均超过10。

表4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的ROE和ROA(%)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三、银行业务发展较为充分

2023年,亚洲银行业发展深度明显提升。在亚洲可获取数据的经济体中,银行业总资产占GDP的平均比重为237.94%,同比提升接近20个百分点;有59.26%的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占GDP比重超100%,部分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规模占GDP比重较低,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总资产占GDP比例分别为926.72%和502.18%。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图1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总资产/GDP

从发展模式来看,在2023年可获得数据的经济体中,亚洲银行业平均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67.12%,较上年增加0.41个百分点,超过40%的亚洲经济体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降低。一方面,亚洲银行业息差水平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息收入的增加。以中国大陆为例,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为1.69%,较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日本银行业净息差长期不足0.6%,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息差水平同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非息业务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成为驱动亚洲银行业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亚洲居民对财富管理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增加,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增大,这些都为银行拓宽非息收入来源奠定重要基础。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银行业平均利息收入占比低于美国(69.86%),但高于英国(45.47%)、法国(32.10%)和德国(50.73%)。

文莱、巴基斯坦和中国大陆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80%。为了增加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大陆采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实际贷款利率显著下行,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同时,贷款规模稳步增长,一定程度上对冲贷款价格下行的影响。银行业非息收入增长较快,2023年理财业务重回较快增长区间。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吸引力相对提升,银行理财业务有效承接部分居民储蓄。虽然公募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下调以及银行代销保险佣金率压降给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带来挑战,但银行将持续加大营销力度,提高网均代销产能,通过“以量补价”对冲降费影响,并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手续费相对更高的期缴产品销售占比。从增长趋势来看,采取加息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利息收入占比提升明显,如泰国、塞浦路斯利息收入占比分别提升11.87和10.6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IMF,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

图2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银行业利息收入/总收入

亚洲银行业存贷利差较欧美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据已有数据,2023年亚洲银行业整体存贷利差为3.76%。亚洲银行业相对较高的利差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亚洲金融系统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存贷利差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水平;二是亚洲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途径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存在差异。从存贷利差绝对值来看,2023年马尔代夫、文莱、中国澳门及中国香港银行业存贷利差最高,均超过5%。孟加拉国和韩国银行业存贷利差较低,均不足1.5%。

数据来源:IMF,World Bank

图3 亚洲代表经济体存贷利差

四、银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欧美发达经济体过山车式的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利率风险上升,对全球银行业经营带来风险外溢效应。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亚洲银行业保持经营韧性,各项风险整体可控。

(一)信用风险略有下降

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本国经济增长情况息息相关。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和资产质量向好夯实基础。在金融严监管态势下,部分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方式,确保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一方面,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另一方面,通过存量贷款展期、为部分贷款增信和实施贷款重组等方式,有效降低信用风险。2023年亚洲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98%,较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也有部分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延续近年来高位态势。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连年上升,分别达到5.13%、1.73%和9.00%的新高;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明显压力,不良贷款率分别为7.59%、9.24%和3.45%。同时,亚洲发达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表现分化,韩国、以色列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1%,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保持1.2%水平不变;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小幅上升。泰国、印度、土耳其、中国大陆、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等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好转。

放眼全球,欧美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相对低位。其中,美国、英国和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5%、0.98%和2.00%。相较上述经济体,部分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防控压力依然较大,亟须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债务重组和不良处置能力,保障资产质量稳定。面对欧美主要经济体差异化加息节奏产生的溢出效应,亚洲经济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财务状况恢复较慢的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压力,需警惕部分市场主体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信用风险。

数据来源:CEIC

图4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不良贷款率

(二)流动性风险相对稳定

从各类指标看,亚洲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处于相对稳定水平。亚洲经济体基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和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合理的货币政策基调引导银行业进行资金期限匹配,有效管控流动性风险。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2023年亚洲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为55.99%,较上年同口径平均值小幅下降0.95个百分点,流动性整体维持平稳,结构上呈现有升有降的态势。其中,中国香港和巴基斯坦银行业流动比率分别达到179.51%和103.19%,处于亚洲经济体较高水平,较上年均上升超10个百分点。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银行业流动比率分别为24.36%和23.98%,处于较低水平。一些经济体银行业流动性水平大幅下降,比如亚美尼亚银行业流动比率同比下滑近24个百分点,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银行业流动比率分别同比下滑10.17个和18.95个百分点。其他亚洲经济体银行业流动比率的增减幅度基本保持在5个百分点以内。

数据来源:CEIC

图5 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流动比率

从流动性覆盖率(LCR)来看,亚洲银行业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可以满足未来至少30天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需求。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巴塞尔协议III的监控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亚太及非洲地区代表性银行的平均LCR基本保持在140%水平以上,显著高于100%的最低监管要求。2023年上半年,该指标达到147.12%的阶段性高位,同比上升2.71个百分点,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短期流动性依然延续充裕态势。

数据来源:BIS

图6 全球经济体流动性覆盖率(LCR)

数据来源:BIS

图7 全球经济体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从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来看,2023年上半年亚太及非洲地区代表性银行的平均NSFR为125.86%,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同样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中长期流动性水平,反映出亚洲银行业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较为充沛,流动性风险相应较低。

(三)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

2023年,全球银行业盈利规模可观,在内源资本补充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同时,全球资本市场较为繁荣,多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银行业在资本市场进行外源资本补充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在此背景下,亚洲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整体有所上升,已披露数据的亚洲经济体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0.47%,同比上升0.53个百分点。其中,马尔代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高达50.54%,连续两年超过50%水平,继续位列亚洲第一位;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柬埔寨、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亚和格鲁吉亚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20%水平以上,分别达到27.58%、20.13%、22.52%、24.23%、25.84%和22.14%。此外,巴基斯坦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较大,同比上升2.69个百分点;其他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增减幅度基本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内。

数据来源:CEIC

图8 全球及亚洲代表性经济体资本充足率

五、2024年银行业面临新形势

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地缘政治冲突深度演进,美国中小银行风险犹存,发达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调整出现分化,高利率环境带来的息差提振效应面临新变化。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亚洲银行业需高度重视各类风险冲击,持续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一是全球经济承压叠加地缘政局复杂变化,相对脆弱的经济体银行业易受更大冲击。美国以及欧元区部分国家在2024年进行大选,对外经贸政策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叠加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仍在演进,加大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同时,全球通胀反复风险依然持续,投资和贸易动能不稳,经济增长承压,世界银行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低于疫情前10年平均水平。全球经济承压将影响部分相对脆弱的亚洲经济体,制约银行业展业和盈利能力。对此,亚洲银行业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对经济金融以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前瞻分析力度,不断提升风险感知能力和适应性水平。

二是多数发达经济体逐步放松货币政策,高息差盈利的提振作用减弱,对亚洲银行业造成溢出效应。2024年以来,加拿大和欧洲各主要央行宣布降息,推动前期紧缩货币政策转向。受通胀粘性、宏观数据反映出经济发展不明朗等因素制约,美国上半年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5.25%-5.5%不变。整体来看,欧美多数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处于转向阶段,叠加智利、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下调政策利率,在此趋势下,多数亚洲经济体也要调整加息节奏,带动净息差从高位下降,在一定程度削弱高息差对亚洲银行业盈利的提振作用。同时,亚洲银行业需警惕货币政策转向对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冲击,政策利率调整促使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和期限重新调整,增大资产负债管理难度。

三是全球监管趋严,亚洲银行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2024年,美国部分中小银行陷入危机,相关风险存在外溢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欧美主要国家发布金融风险评估报告,提示银行业警惕债务违约率上升造成的信用风险、资金成本上升导致盈利下降风险、存款流失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等多方面威胁。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公布依据《多德-弗兰克法案》处置美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情况,提高监管机构应对大型金融机构破产的处置能力。在此背景下,亚洲经济体高度重视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通过强化监管提高亚洲银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动态调整资本留存和计提拨备能力,丰富应对极端情况的风险处置手段。

整体来看,亚洲银行业发展将面临重要机遇。

一是亚洲经济较快发展,为银行业拓展信贷和投融资业务创造空间。2024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承压,但是亚洲经济表现仍然表现出较强大潜力。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2024年亚洲经济增速将达到4.5%左右,亚洲GDP规模占全球比重预计为49%,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稳健增长的经济为银行业展业扩张创造了适宜环境。投融资方面,亚洲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亚洲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也将产生旺盛的资金需求。消费方面,亚洲数字贸易加速发展和旅游业复苏加快,叠加经济增长夯实中产阶级收入的基础,孕育大量消费需求,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赋予新动力。

二是亚太地区财富持续增长,银行业拓展财富管理业务仍有较大空间。瑞银《202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财富较上年增长4.2%。其中,亚太地区增速为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以及外部货币政策紧缩步伐放缓等因素,亚太地区财富估值的缩水效应或将消弭,推动高净值群体进一步增加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扩张财富管理业务空间。未来,亚洲银行业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前瞻性构建服务于全球客户财富管理的高端人才和网络系统,逐步培育与全球领先财富管理机构竞争的能力。

三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多双边合作深化推动跨境合作业务扩张。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生效两年以来,有效应对世界经济碎片化的不利影响;“全球南方”日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大亚洲经济体多双边合作格局,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亚洲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创造更多跨境合作机遇。亚洲银行业将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发挥连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纽带作用。一方面,挖掘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相关业务潜力,提升结售汇、跨境支付、资信担保、贸易融资、项目贷款、投资理财以及跨境资金池等综合化服务质效,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跨境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筑牢防范化解跨境金融风险屏障。

四是银行业在绿色减碳领域存在深耕空间。随着相关国家持续推进减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实现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亚洲拥有世界清洁生产的核心技术,吸引了大量清洁能源投资,在绿色贸易、绿色产业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在亚洲经济体推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纳入银行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亚洲银行业将进一步围绕相关领域,开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以及清洁能源和技术融资等方面的产品及服务创新,助力亚洲经济绿色转型,持续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贡献亚洲力量。

五是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与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赋能银行业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来源,相关新兴产业、商业模式以及配套金融基础设施涌现,为亚洲银行业展业扩张创造空间。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深度学习能力,在资产配置、风控管理、金融知识传输以及相关研究等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显著提升银行运营效率和精细化服务能力。亚洲银行业将紧跟监管要求,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改善客户体验。


[1] 全球银行业总资产规模暂无官方数据。本研究所指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荷兰、巴西、丹麦、比利时、芬兰、墨西哥、瑞典、波兰、卢森堡以及亚洲所列经济体的银行业资产规模数据加总。 

[2] 全球银行业总负债规模暂无官方数据。本研究所指全球银行业负债规模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荷兰、巴西、丹麦、比利时、芬兰、墨西哥、瑞典、波兰、卢森堡以及亚洲所列经济体的银行业负债规模数据加总。

【本文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2024年第25期(总第262期)】

【作者简介】

陈卫东,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自2019年9月起任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1999年加入中国银行,2005年-2011年任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2011年-2014年任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2014年-2019年先后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2015年2月起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2014年7月起担任《国际金融研究》和《国际金融》杂志主编。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家强、邵科、杜阳、李一帆对本文亦有贡献。

【委员会简介】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为首家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的金融类国际性社会组织,其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境内外专家共同组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面向市场、问题导向、深度观察、智慧方案”为定位,已形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亚洲金融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等中英文产品,举办季度论坛、年会等高端金融论坛,不断在国际金融舞台发出亚洲声音。
【往期回顾】(2024年)

2024年第1期(总第238期) Hubertus Väth:亚洲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4年第2期(总第239期) Alicia Garcia Herrero:2024年亚洲经济前瞻

2024年第3期(总第240期) Janos Müller:国际金融组织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2024年第4期(总第241期) Jochen Biedermann:亚洲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估

2024年第5期(总第242期) Hubertus Väth:亚洲绿色经济的转型及影响分析

2024年第6期(总第243期) Janos Müller:多极体系下的央行数字货币

2024年第7期(总第244期) Jochen Biedermann:金融科技如何引起经济增长

2024年第8期(总第245期) Janos Müller: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2024年第9期(总第246期) Andrew Tilton: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影响逐渐减弱

2024年第10期(总第247期) 沙银华: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监管的日本经验

2024年第11期(总第248期) Mohd Sedek Jantan: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网红的销售适当性分析

2024年第12期(总第249期)管涛:2023-2024年亚洲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3期(总第250期)余湄、韩宇、边江泽、徐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现状、挑战及路径

2024年第14期(总第251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亚洲保险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5期(总第252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亚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6期(总第253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盟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7期(总第254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南亚、中亚及西亚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8期(总第255期) 冯源:2023-2024年中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

2024年第19期(总第256期)刘晓曙:2023-2024年中亚洲货币市场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

2024年第20期(总第257期)徐仕达:2023-2024年中亚洲证券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2024年第21期(总第258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回顾

2024年第22期(总第259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2024年第23期(总第260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2024年第24期(总第261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
发布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有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