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2023-2024年中亚洲证券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学术   财经   2024-09-10 16:24   北京  


徐仕达,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管理部总监

摘要:2023年,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全球IPO活动放缓,主要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指数走势呈现分化。但得益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提升,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呈现巨大韧性,主要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备受关注。2023年,中国A股IPO募集资金规模连续两年领跑全球,日本资本市场主要股票指数涨幅位居世界前列。作为资本市场投融资服务的提供者,亚洲证券业把握亚洲经济复苏的契机,发挥证券业在连接投资端与融资端的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等重要领域的发展机遇,加强区域金融研究和合作,推动亚洲资本市场与证券行业健康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及区域金融合作的持续深化,亚洲证券业不断强化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服务亚洲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居民资产配置需求,促进亚洲区域贸易投资流动,为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3年,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全球IPO活动放缓,主要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指数走势呈现分化。但得益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提升,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呈现巨大韧性,主要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备受关注。据统计,2023年,中国A股IPO募集资金规模连续两年领跑全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IPO募集资金分别为269.83亿美元、208.97亿美元,包揽全球前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IPO募集资金80.07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三;中国香港交易所IPO募集资金59.15亿美元,位列亚洲第四;日本证券交易所IPO募集资金44.63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五。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上证指数收2974.93点,较上年末下跌3.7%,深证成指收9524.69点,较上年末下跌13.5%;中国香港恒生指数收17047.39点,较上年末下降13.8%;日经225指数收33464.17点,较上年末上涨28.2%;富时新加坡海峡指数收3240.27点,较上年末下降0.34%。从股票总市值[1]来看,截至2023年末,亚洲各主要经济体股票市场市值有涨有跌。亚洲第一大股票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为6.52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1%;第二大股票市场为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6.1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3.0%;深圳证券交易所位居第三,总市值为4.3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4%;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位居第四,总市值为4.3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8.9%;中国香港交易所位居第五,总市值为3.9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3.0%;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6083亿美元,同比下降3.3%。

证券行业是资本市场投融资服务的提供者,在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亚洲证券业把握亚洲经济复苏的契机,发挥证券业在连接投资端与融资端的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等重要领域的发展机遇,同时加强区域金融研究和合作,推动亚洲证券业健康发展。

一、证券业资产规模情况

2023年,亚洲主要经济体证券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持续改善。中国、日本证券行业的总资产、总负债及净资产规模均有所上升,中国香港地区证券行业的总资产、总负债及净资产规模均有所下降。

(一)中国证券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截至2023年末,中国证券行业共计146家[2]证券公司。全行业总资产为1.67万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6.92%;总负债为1.25万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7.28%;净资产为4166.20 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5.85%。

(二)日本证券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3],日本证券行业共计267家证券公司。全行业总资产为1.76万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0.36%;总负债为1.70万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0.70%;净资产为587.80 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1.48%。

(三)中国香港地区证券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截至2023年末,中国香港地区共计1406家证券交易商及证券保证金融资人。全行业总资产为1705.07亿美元,较上年末下降8.30%;总负债为1088.79亿美元,较上年末下降12.24%;净资产为616.28亿美元,较上年末下降0.42%。

二、证券业盈利能力情况

2023年,亚洲主要经济体证券行业经营业绩整体保持稳健。日本、中国香港地区证券行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所上升,中国证券行业的营业收入有所上升,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

(一)中国证券行业盈利情况分析

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证券行业经营情况整体稳定,经营业绩彰显韧性。2023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净利润195亿美元,同比下降3.14%;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80%,较上年下降0.51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来看,行业盈利来源主要是证券投资、证券经纪、投资银行、信用中介及资产管理等业务。2023年,证券投资业务为中国证券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贡献营业收入的30.0%。证券经纪、投资银行、信用中介、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分别占比27.8%、13.4%、13.1%和5.5%。

从收入变动来看,证券投资业务贡献了主要业务增量,其他主要业务条线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滑。2023年,全行业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增长100.1%。

(二)日本证券行业盈利情况分析

2023财年,日本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净利润47亿美元,同比增长99.8%;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49%,较上年增长3.96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来看,行业盈利来源主要是以证券经纪、证券承销等为主的佣金收入、证券投资收益以及利息收入。2023财年,佣金收入为日本证券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贡献全行业营业收入的50.9%。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证券发行承销业务贡献佣金收入的24.6%和15.3%。其次为证券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重15.3%;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3.4%。

从收入变动来看,行业佣金收入、利息收入较2022财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证券投资收益有所下降。2023财年,受市场交投活跃、企业融资活动增长等因素影响,全行业佣金收入增长20.71%,至196亿美元。受股息、分红等因素影响,全行业利息收入增长79.86%,至128亿美元。由于其他产品的投资损失抵消了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的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有所下降,2023财年,日本证券行业实现证券投资收益59亿美元,同比下降3.66%。

(三)中国香港地区证券行业盈利情况分析

2023年,中国香港地区所有证券交易商及证券保证金融资人实现营业收入25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实现净利润3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91%,较上年增长1.39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来看,行业盈利来源主要是证券交易佣金收入、自营交易净盈利、利息收入以及以资产管理费与证券承销费等为主的其他收入。2023年,不考虑其他收入的影响,证券交易佣金、自营交易净盈利分别贡献营业收入的8.5%、1.6%。

从收入变动来看,受外部宏观因素影响,2023年,香港证券市场产生波动,市场交易总金额下降14.4%。受此影响,全行业自营交易净盈利及证券交易佣金收入均有明显下降。2023年,全行业自营交易净盈利4亿美元,同比下降46.76%。同期,全行业实现证券交易佣金收入22亿美元,同比下降15.32%。

三、证券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尽管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步入尾声、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亚洲地区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随着亚洲国家深化金融合作、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拓展以及亚洲主要经济体人口结构的变化等,亚洲证券业将迎来新机遇新期待。

(一)金融监管政策支持行业持续发展

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实施严格的牌照管理,从事金融业务必须事先取得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并受到其严格的持续监管。有效的监管也是促进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亚洲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形势发展需要,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刺激宏观经济复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证券行业的功能发挥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中国为例,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建设金融强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也对中国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4年初,中国政府、中国证监会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文件提出,推动证券经营机构加强投行能力和财富管理能力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为中国证券行业加快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日本为例,2023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基于资产的收入倍增”计划,鼓励居民家庭利用储蓄存款进行投资,进而增加家庭的金融资产收入。2024年1月,日本政府推出新NISA(Nippo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制度,提高投资者在NISA账户中的投资额度,取消对NISA免税持有期限的限制,鼓励国民将个人资产由储蓄转向投资。此外,日本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有关政策促进日本证券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公众对证券行业功能发挥的认识。以中国香港为例,2024年1月,香港证监会发布《证监会2024至2026年策略重点》,提出通过改善上市制度、提升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内地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等措施,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产和财富管理枢纽及全球集资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与吸引力,为香港本地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亚洲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态势

2024年,在亚洲主要经济体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叠加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强劲。亚洲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达到60%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4年和2025年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4%、5.1%,明显高于同期3.2%、3.3%的全球平均水平。一方面,多边贸易机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多边贸易机制推动亚洲区域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区域贸易成本大幅降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紧密。截至目前,RCEP成员包括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5国。随着RCEP的高质量实施,区域内原材料、产品、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自由流动,成员国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开放合作,为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能源低碳转型释放绿色发展活力。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预测,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2023年至2028年间将达到7300GW。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力来源。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绿色投融资方面仍面临大量资金缺口。根据气候政策倡议组织(CPI)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气候投融资报告》,2021/2022年全球气候投融资规模较此前大幅显著上升,年平均额达1.3万亿美元,但在平均场景下,2022-2030年全球年气候融资总需求量将从8.1万亿升至9万亿美元,而2031至2050年的年均需求量将超10万亿美元,表明全球每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这就需要包括亚洲证券业在内的全球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债券、碳金融、责任投资等,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居民金融资产配置需求明显提升

受亚洲居民财富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等多重因素影响,亚洲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呈现日趋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增配金融资产、跨境资产配置等成为越来越多居民家庭的诉求。根据BCG发布的《2024年全球财富报告》,2023年亚太地区财富178.8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预计2028年亚太地区财富将达到234.9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从财富结构来看,2023年,亚太地区居民财富主要集中于以不动产、黄金、珠宝等为代表的实物资产,而持有股票、债券、基金及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占比为42.3%,远低于北美66.2%的水平,与全球51.3%的平均水平也尚有差距。同时,海外资产配置成为居民进一步分散风险、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近年来,中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对外证券投资资产整体保持增长。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含股本证券、债务证券)为10984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证券投资为43767亿美元,近年来均保持上升趋势。另外,自2021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以来,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6.92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金额18亿美元,人数及金额约是上一年末的1.7倍、5.8倍。二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民家庭期望通过金融资产配置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4%;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97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0%;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达3571.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9.4%。因此,持续强化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产品创设与资产配置等方面能力,着力为居民提供长期稳定收益、满足生命周期的差异化养老金融产品,优化适老金融服务,助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亚洲证券业业务发展新的重要方向。

(四)亚洲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动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特征。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代表的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深刻改变着产业格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亚洲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主要技术领域正在赶超欧美,亚洲各国的创新数量、质量及产业化水平处于加速提升的趋势。中国在生命健康与生物制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数字智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新加坡跻身前5,韩国、中国、日本、以色列进入全球排名前15名。过去10年来,印度尼西亚、中国、土耳其、印度、越南、菲律宾和伊朗等亚洲国家是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攀升最快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由亚洲、北美、欧洲构成的全球创新“大三角”格局中,亚洲创新地位进一步强化和稳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亚洲的科创企业迸发出充足活力,成为引领各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亚洲的中国有340家家独角兽企业,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总数量的23.4%。独角兽数量前十的国家中,有4家属于亚洲,分别是中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此外,全球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人工智能等赛道。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优化业务流程、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动证券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

四、证券业的发展前景

亚洲地区金融合作发展与区域内经济发展及经济一体化进程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展望未来,亚洲证券业通过发挥投融资功能,有效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一)发挥投资银行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资本市场在促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投资银行是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关键环节。随着亚洲经济面临转型及亚洲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亚洲证券业持续塑造在价值发现、研究分析、承销保荐、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投资银行连接投资端与融资端的作用,更好促进市场配置资源,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赋能科技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亚洲证券业围绕科创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不断丰富产品谱系,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满足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群,着力提供天使投资、股债融资、并购重组、风险管理等全方位综合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助力提升亚洲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二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标准,进一步探索绿债价格发现机制,充分发挥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ESG基金等金融产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发展领域。三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需求,持续优化和完善国际业务布局,加强金融合作,持续深化资金融通,打造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网络。围绕基础设施、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发挥跨境资本市场服务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融资支持。

(二)深耕财富管理赛道,助力做好家庭资产配置

随着全球央行加息周期进入尾声,面临全新的投资环境,亚洲证券业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持续加强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着力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一是持续深化客群经营塑造核心竞争力。根据客户年龄、职业、资产规模、需求等多种因素,精细划分不同客群(政府客户、企业客户、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等),并针对不同客群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方案。聚焦老年客群需求,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加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者教育,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层次、不同锁定持有期的多元化养老产品。二是持续深化专业能力优化投顾服务。加强买方投顾思维,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强化产品设计、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综合能力,打造差异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投顾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匹配其风险承受能力的资产配置方案。三是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提升客户体验。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投顾平台,形成覆盖前中后台、覆盖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体系化数字化解决方案,着力为投资者提供涵盖投资课程、投资辅助决策工具、精选增值咨询等优质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效,改善客户金融消费体验。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偏好、潜在理财需求的精准识别和分析,多维度勾勒客户画像,并基于用户数据,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方案,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理财需求,做好投资者全周期陪伴。

(三)优化证券交易模式,持续增强客户服务体验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能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为境内外各类投资者提供包括撮合交易、做市交易等在内的多样化差异化服务,为证券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增加价格发现功能,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一是扮演好经纪商角色。证券业通过其全球交易和销售团队为境内外各类投资者提供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围绕机构投资者、高净值客户等核心需求,持续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增强不同业务条线的协同能力,做强主经纪商业务(PB业务),构建集研究、投资、交易、运营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扮演好做市商角色。面对更加动荡的国际市场和不确定的宏观经济,投资者需要更多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工具,有效管理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证券业通过为市场持续提供报价,更好发挥做市商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增强市场韧性,有效满足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三是扮演好交易商角色。证券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行业投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创企业发展。加强方向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大宗商品类、衍生品类等资产的均衡化配置,有效降低自身风险敞口,提升组合资产质量和业绩稳定性。围绕客户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等需求,积极发展客需业务和非方向性投资,不断提升证券业在产品创设、投资顾问、销售交易等方面的能力,以客户需求驱动价值回报。

(四)强化风控合规基础,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金融行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服务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各方面各领域。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投行,将合规风控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一是构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职责分工明确、运行规范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持续优化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问责的体制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文化落实到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领域、各流程环节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健全覆盖各类境内外子公司的垂直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集团同一客户、同一业务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同一客户、同一业务制定基本一致的风控标准和风控措施,重点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二是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建设。持续完善风险偏好、计量、审核、限额、报告、应对、考核等风险管理机制,全面发挥其对证券业务的指导约束作用,切实有效管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充分发挥压力测试这一常态化风险管理工具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有关工作机制及成果运用,根据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完善压力测试整体框架、情景及参数设置,切实发挥压力测试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依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加强有关市场数据、工商数据、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等内外部数据、前中后台数据的有效整合,并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操作流程,不断提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测功能。


[1] 数据来源于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

[2] 渣打证券成立于2023年5月,2024年3月正式展业。如无特别说明,下文数据分析暂不包括渣打证券。

[3] 日本的会计年度从4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31日,以下均称“截至报告期末”或“2023财年”。如无特别说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年度从1月1日开始到当年的12月31日。

【本文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2024年第20期(总第257期)】

【作者简介】

徐仕达,现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管理部总监,CFA、FRM持证人,在证券业协会工作期间,主要负责证券行业经营情况统计分析、证券行业风险压力测试以及证券行业相关业务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证券行业经营情况统计指标,定期统计发布证券行业经营数据,定期分析证券行业发展情况;定期组织证券行业开展风险压力测试,跟踪行业风险控制指标变化及预警情况;推动证券行业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相关研究工作,形成研究成果;组织开展行业调研,收集行业机构对资本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诉求和建议等。

【委员会简介】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为首家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的金融类国际性社会组织,其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境内外专家共同组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面向市场、问题导向、深度观察、智慧方案”为定位,已形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亚洲金融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等中英文产品,举办季度论坛、年会等高端金融论坛,不断在国际金融舞台发出亚洲声音。
【往期回顾】(2024年)

2024年第1期(总第238期) Hubertus Väth:亚洲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4年第2期(总第239期) Alicia Garcia Herrero:2024年亚洲经济前瞻

2024年第3期(总第240期) Janos Müller:国际金融组织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2024年第4期(总第241期) Jochen Biedermann:亚洲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估

2024年第5期(总第242期) Hubertus Väth:亚洲绿色经济的转型及影响分析

2024年第6期(总第243期) Janos Müller:多极体系下的央行数字货币

2024年第7期(总第244期) Jochen Biedermann:金融科技如何引起经济增长

2024年第8期(总第245期) Janos Müller: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2024年第9期(总第246期) Andrew Tilton: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影响逐渐减弱

2024年第10期(总第247期) 沙银华: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监管的日本经验

2024年第11期(总第248期) Mohd Sedek Jantan: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网红的销售适当性分析

2024年第12期(总第249期)管涛:2023-2024年亚洲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3期(总第250期)余湄、韩宇、边江泽、徐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现状、挑战及路径

2024年第14期(总第251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亚洲保险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5期(总第252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亚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6期(总第253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盟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7期(总第254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南亚、中亚及西亚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8期(总第255期) 冯源:2023-2024年中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

2024年第19期(总第256期)刘晓曙:2023-2024年中亚洲货币市场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
发布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有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