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海的劳动能力鉴定

政务   2024-11-19 19:02   上海  


金秋十月的一天,静安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收到一份要求通过特殊方式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工作人员觉得申请人年纪并不大,遭遇的伤害也不算很严重,为啥就不能本人来现场作劳动能力鉴定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中心工作人员拨通了受伤职工单位的电话。

原来,受伤的石老师是静安区某中学的主课教师。根据组织安排,2022年7月起,石老师前往静安区对口支援的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十中学开展支教工作。这个中学地理位置偏远、行路不便,2023年3月,石老师不幸在工作中受伤,造成右腿胫骨平台骨折。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也放不下求知的文山孩子,石老师放弃了回上海治疗,在云南当地完成了手术和后期治疗。今年9月,石老师觉得伤情已趋稳定,就向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交了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由于支教工作尚未结束,石老师仍坚守在云南文山的岗位一线,无法亲自回沪作劳动能力的面鉴。

阵阵金风带来泥土青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怀着对援教老师的尊重之情,考虑石老师的实际困难,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联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展了本次鉴定。来自静安区市北医院、闸北中心医院的3名专家在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鉴定现场,认真对照石老师相关的病史资料、摄片及报告,通过远程视频详细询问石老师受伤经过,仔细查看他的伤情恢复情况。最后,经过专家组讨论,作出了专业、尽责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的核心在于其规范和标准的稳定性,这些是鉴定工作的基石,不容逾越。然而,作为鉴定服务的提供者,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需要守正创新,适应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和流程,在确保鉴定质量的同时,提供更加暖心和高效的服务。

沪滇虽远,服务很近;

山海虽遥,千里情牵。



供稿: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编辑:胡芳

静安人社
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微窗口”,服务企业和劳动者的“微平台”,联通部门科室的“微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