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 | 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

文摘   财经   2024-11-29 16:11   北京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创投国17条”、以及多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明确提出壮大和发展耐心资本,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国有投资机构作为推动创业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如何在合理容错的框架内,充分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与投资积极性,有效平衡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一年以来,中央和各地政府在建立完善激励容错免责机制上明显加速,给予国资创投更高试错包容度和更长回收期限,支持引导国资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为深化行业对相关机制的具体认知,展现国资机构在此过程中的系统思考与创新实践,中国创投委与LP投顾连续三年组织调研,了解国有创投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激励与容错机制制订与实施情况,痛点与问题。

2024年6月,创投委与LP投顾第四次启动线上调研,共有133家机构填写了调查问卷,相关情况已汇总整理为《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

11月29日,LP投顾、创投委、粤科金融集团联合举办“国有投资机构做好耐心资本最佳实践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激励容错议题,为国有投资机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会上重磅发布报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要点整理如下:

1

5大核心发现

1. 容错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细则完善仍任重道远

超六成(63.16%)受访机构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其中近半数(48.87%)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更加宽松友好的风险包容氛围正在营造建立。具体内容上,流程合规则当然免责、按整体周期算大账、差异化评价等条目,作为上一年调研呼声较高的几项内容,今年仍然躺在诸多受访机构的“待办清单”中,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实施细则的完善还任重道远。

2. 容错与容亏并驾齐驱,固定亏损容忍率合理性存疑

纵观近两年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容错”与“容亏”两个关键词交替出现。细究之下,“错”字也许并不准确,带有较强的负面判定,把创新尝试导致的失误下结论为“错”,反而不利于鼓励创新。另一方面,是否设置固定亏损容忍率也有待商榷,接近半数(45.86%)受访机构不支持设定固定比率,一则不同投向、不同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不同,二则“容亏率”暗含对超出既定部分默认追责的意味,差异化评定机制更考验政策制定的智慧。

3. “有形”的下一步是“有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当前的尽职免责(容错)机制面临认同不足、多重监管冲突等难题。当前国资机构的管理架构主要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业务部门与财政部打“组合拳”,但实际运作中,业务部门肩负扶持产业发展、基金返投等诉求,而财政部门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这套“组合拳”极易误伤国有投资机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认同度与可操作性,走稳走实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4. 激励与考核体系覆盖过半,二者步调不一

超八成(84.96%)受访机构已采用绩效考核体系,侧重关注投资进度、财务回报及产业引导效应。而建立激励机制的受访机构刚过半数(57.14%),集中体现在“投资”和“退出”环节,激励机制实现“募投管退”全环节覆盖的机构仅有不到四成(39.85%)。二者步调不完全一致,激励机制指标适用范围有待拓展,以更好地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

5. 激励与绩效满意度偏低,优化才能优绩

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体系评价满意度不高,主要问题包括激励机制可操作性差、审批周期长、兑现不及时等,甚至有近半数(45.86%)受访机构缺乏激励机制。国有投资机构正在经历从资产到资本的管理转变,需要更具市场化的激励制度与考核体系,综合刺激国资创投活力。

2

4大现存问题

1. 监管与市场融合需深化

国有投资机构的监管体系与市场运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绩效激励、决策流程和专业水平上。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将导致绩效激励机制与市场脱节,拉低决策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2. 跨部门协调机制待建立

国有投资机构的管理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审计局、科技系统等多个重要部门,但缺乏跨部门协调,导致政策执行困难。这种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模式下的政策理解偏差与执行冲突,给投资操作带来困扰,且审计的短期效益导向可能误判市场波动为风险,增加投资团队的决策压力。

3. 机制内容与可操作性还需优化

目前政策缺乏全面实施细则,无法全面支持国有创投机构发展。容错范围与容错条件缺乏明确区分,且诸如“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概念本身较为模糊,也无法起到限定其适用范围的作用。

4. 第三方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完善

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需要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和监督,但目前第三方机构资源稀缺,影响力有限,难以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影响服务生态构建。

3

5点政策建议

耐心资本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然而目前我国的耐心资本仍显不足,壮大耐心资本的后续政策或许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期待。

1. 立足目标矛盾,做好顶层设计

建议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出台统一、全面的战略规划。聚焦于创投行业的独特属性,在国家层级构建一套覆盖投资全流程的综合性政策框架,同时涵盖引导基金与管理公司两个关键层面,确保政策既科学严谨又具备高度的操作性和包容性,为行业提供明确指引。

2. 探索跨部门联动,构建“大监管”格局

建议由发改委作为行业政策主管单位,主导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平台,汇集财政部、国资委、科技系统、审计部门等多方力量,统一政策解读与执行标准,协同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无缝衔接、高效运转。

3. 推动国有投资机构激励机制市场化转型

建议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管理向公共财政绩效评价体系转变,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薪酬架构,同时构建分层分类、多维指标、多个周期的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根据政策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定比例的收益让渡,多措并举确保绩效激励机制既科学又可持续。

4. 确立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差异化评判体系

建议参照市场化最佳实践,建立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容错机制,明确对于非主观失误或行为过错导致的投资损失实施尽职免责,细化责任划分与认定流程,保障基金管理人的独立性与决策自主权。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产业投向及投资阶段设置差异化考核标准,拉长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绩效评定周期,逐步试行全生命周期考核;对于成熟产业的考核也不应简单摒弃保值增值目标,而是探索更具成长性和生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国有创投机构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5. 鼓励发展第三方服务生态体系

建议政府鼓励发展包括创投行业协会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运用数字化金融工具,加强数据统计、行业分析、信用评价等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引导国资机构科学设计基金业绩评价体系,为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专业的参考依据。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政策咨询等工作,共同推动我国国有投资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最终实际内容以发布版报告为准,扫码下载简版《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及历年报告。购买完整版《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调研报告》敬请联系LP投顾助手小雨,微信号lpi-rain。

往期内容回顾:
数据 | LP投顾-人民币基金业绩基准(2023)
数据 | 活跃机构LP画像(2024第10期)
培训 | 第二届人民币基金退出特训营在深圳成功举办

活动 | 创投聚焦合肥 探索退出最佳实践和高质量发展

LP投顾
为LP提供赋能的一站式平台。聪明的投资人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