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用头脑带孩子,还是用心?

教育   育儿   2024-09-30 08:07   四川  


不要让自己过多地消融于世,

要尽量稳固、充实、坚定。

我们所有人共活于世,

那些去爱、去感知的人活得最为丰盛。


——亨利·詹姆斯


每次我的碎碎念超过4000字时,我心里都会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大家。这可是看小视频的时代,视频超过3分钟都觉得长,我这2年前国庆后写的碎碎念,竟然有5000字。辛苦我的读者朋友们了!

下文,通读一遍,感觉这更是我的心声了,因为,这种情况比2年前更严重了。

文中写的是家长们不够有直觉,很难与孩子同处当下,这才会导致陪孩子睡觉时陪一两个小时都很难陪睡着——OMG,这样的人生,太没有质量可言了!‍‍

有时我觉得自己跟一个男人一样,我就是个侠女。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就想带小孩,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懂得孩子能够与孩子同处当下的人。经过我手的孩子,我一般都有能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记得有妈妈问我,当5岁的儿子指着卫生间的垃圾桶里带血的卫生巾问那是什么,妈妈懵了,紧张无比,跟孩子说她不知道,她问问老师去。‍‍‍‍‍‍‍‍‍‍‍

哈哈,一个5岁的对世间所有事都好奇的孩子,他也就是好奇一下,没想到把妈妈搞紧张了,而且,出现在自己家卫生间里的东西,妈妈竟然不知道是啥,感觉这个家可以随时出现陌生的东西一样,想想都吓人,这难道不是对孩子安全感的小小的挑战吗?‍‍‍‍‍


多年前,还有一个家长问到,他的孩子要玩卫生间马桶里的水怎么办?还有妈妈问孩子在外面草丛里爬,拣到东西就往嘴里塞怎么办……亲爱的,这问题的答案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你为什么不知道这些答案以至于还来问题我?为什么?

总有家长问孩子安全感为什么不好,还强调是自己全职带的。这安全感啊,就是在日常小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安全感好的孩子来自清晰有力量的带养人。‍‍‍‍‍‍‍‍

我们每一个母亲,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余生的身心健康,都需要修炼的是活在当下的力量。不要活在对过去的内疚里,也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担心里,当下,当下最重要。‍‍‍‍‍‍‍‍

一万个美丽的未来,都比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

特别是,如果想带好孩子,对得起孩子的投奔,也不“搭上”自己的余生,那么,我们必须修炼与孩子同处当下的能力。‍‍‍‍‍‍‍‍‍‍

道理大多数人可能都懂,毕竟,这是个不缺知识的时代。但是,如何将知道的道理活出来,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带给你力量的事。‍‍

刚刚开始招募的女性成长课程便直指这项任务,帮助你将头脑中的知识落地,变成你幸福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来吧,来到女性课程里,一共3个月,从深秋到初春,大家相互携手,结伴成长!

你一定不虚此行!

链接:活出女性的力量,养育安全感充足的小孩@阳光三月NO.7女性课程开始招募啦……


用头脑带孩子,还是用心?‍‍


我认识过一些得过各种妇科疾病甚至癌症的,还有得肝病甚至因肝癌去逝的,我相信他们得病有多种原因,但我也清楚这类人群有个共同的特点,在情绪上比较压抑自己。遇见一些让自己生气、愤怒、痛苦甚至焦灼的事情时,无力反抗——但因为人更多地是活在无意识之中,因此在意识层面,他并不知道自己无力反抗,而是经由大脑,将这些可能本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或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合理化——也就是说,自己说服了自己。然后又误以为自己“消化了”此事,甚至还为此沾沾自喜。

我经常去揉腹,甚至我也带着两个女儿去——他们还小,一个16岁半,一个快11岁了。

基本上,我觉得我们家是一个饮食相对健康、作息相对规律、我们夫妻关系相对和谐、我们一家四口情绪也都比较稳定的家庭——我也因此认为,我的孩子“应该”身心健康。

古人说,肚子软如棉,百病皆不缠。

理所当然的,我就认为我和孩子的肚子“应该”都是软的。平时也没细细地专业地摸过,当然,也不懂。反正,我就以为我们的肚子本身就是软软的。我估计大家基本上都会以为自己的肚子是软软的。

所以,最初看到古人的这句话时还有点儿懵:谁的肚子不是软的呢?

而现在,我一点都不懵:谁的肚子真的是软的呢?

有的在物质层面,有积食;更多地甚至几乎全部地,肚子里因为过往的情绪导致的气血不畅积累了各种形状硬态不同的按上去痛感也不同的硬块(我不确定我这么说是专业的,但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

最初知道时,我是非常吃惊的:这些硬坨坨来自哪里?

如果我不是在人到中年时有意识去处理,它们岂不是一直都在,而且越积越多越大?!

越想越后怕。

随着对身体对心理的日渐深入地探索,我越来越明白,除了饮食上的问题外,更多地是各种情绪的积累,尤其是消极的情绪。

那些被合理化的让自己委屈或愤怒或生气的情绪不会消失于无形,正如绘本《风到哪里去了》所讲到的,它们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它们并没有消失。

我在回忆中想象:小时爸爸和妈妈一次又一次吵架甚至动手,将我们吓得收缩在墙角时气血的凝滞;走在路上突然的一声汽车或火车的鸣笛;夜晚起风时的呼啸;老师要提问之前的紧张……后来就明白,为什么小孩子那么柔软,为什么有的人成年后还很柔软,那是因为他们的气血通畅,他们内在留下的创伤小。

而有些人,不止不柔软,甚至还弯腰驼背、体态不挺拔……

原以为这都是物质体层面的问题,后来知道,但凡肉眼所见的,可能都不是特别大的问题,那些肉眼见不到的伤痛肉眼看不见的疾病,才最难以治愈,可能也最要命。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被吓大的几乎每个人都是被吓大的之后,我只有带着觉知的意识,让这样的惊吓少一些,尤其是孩子年幼时,尤其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时,把年幼的孩子,把年纪不小的自己,呵护又呵护。

我是70年代初出生的小孩,那个时代没什么噪声,生活节奏也不快,而且没什么压力,大家都差不多地过着吃不太饱也饿不太着的日子,那时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大自然里,都有小伙伴玩,学校都离家很近,没什么兴趣班,没听说过补习班……而且,小学时秋天有上山砍柴日,有帮老师家种地的日子,有农忙假。

即使是那样原生态的环境平淡如水的日子,我还是经历了无数次记忆深刻的惊吓,更不必说每次爸爸瞪眼妈妈崩脸时的紧张。

但是,看看,看看现在的小孩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13年前,我做幼教时,没听说过安慰物;11年前,幼儿园里吃手啃指甲使用安慰物的孩子就多起来;七八年前,这类小孩甚至一度达到过班级的三分之一;而近几年,我都不太关注这样的孩子了,因为太普遍了,反倒是抽动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现象。

以我粗浅的理解,以上全是紧张焦虑恐惧压力山大……带来的结果。吃手啃指甲使用安慰物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抽动,是紧张达到峰值以及上升到疾病的状态——这主要是小孩子抽动,青少年及成年抽动的也有,但是,更多地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还有的会有幻感觉、双相情感障碍……反正,感觉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生着病。

促使我写此文的是我睡眠课程的学员。

昨晚关机准备回卧房睡觉时,明明已经清理完了课程群里的问题结果又冒出了新问题。

昨晚回复了3个妈妈陪孩子睡觉长大1小时的问题。

如果让我陪孩子睡觉超过20分钟,我觉得我也不会比她们表现得好一丁点儿。这是一个忙碌的时代,一天只24个小时,晚上,躺在孩子身边陪睡,不能动,不能干活,不能读书,不能看手机……就这么干躺着,夸张地甚至要陪上2个小时,神仙才不崩溃。

按家长的说话,你让早吃饭我们早吃了,你让早上床我们早上了,你让换暖黄灯我们换了,你让只讲一个故事我们也减了,你让拉窗帘控制噪声我们也做了……我们啥都做了,可孩子就瞪个大眼睛睡不着。

——这的确是当代母亲的难题!

2019年春天我就知道了这一情况,当时我都质疑起我的睡眠课程了:我还能上睡眠课么?卖没有效果的药谁会买?买了做什么?于我,这道义么?

那个春天愁坏了我。我有一颗对人事物的好奇之心,后来,有一天,在爬山的过程中脑子里有一根线突然搭上了:原来大家都没把小孩当有血有肉有情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来对待,仿佛当成了一个物件。

昨晚,一位妈妈描述陪孩子入睡需要花费40分钟以上的时间。她的部分文字如下:我们家一般是5点40吃饭,6点50分小区玩,7点40回家,然后洗漱,8点20上床,看书6分钟,关灯聊天5分钟。陪睡时间是40分钟到1个小时,我也是很想改变,吃饭洗漱每个环节都是调着闹钟执行。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效果不好,希望老师给点建议,哪个环节需要改进或者改变?

我一看数字就头大,我对这样的精准有崩溃感。

还有一个妈妈留言说:我有几天总是卡在8:30前一定要睡着。我们家爸爸凶我说“就像得了这种睡觉的病一样。”

想起我几年前的一个家长,她养老二时意识到养老大时太教条,她说看到书上写相应月龄宝宝要喝800毫升奶,孩子喝790毫升都不行,她绝不放过的,半夜睡着了都得设法把孩子搞醒,把那10毫升给补上。那是个超级敏感不太有力量的小孩,4岁的时候打招呼的样子我一直记得:就是面无表情地挥手,那只手不是在空中就是在下面,就跟没有过渡一样,真的看不到中间有过程,就是那种舞动在空中的手,也是流动的情感,他没有。

曾经还带过一个孩子,3-6岁都在我的幼儿园(给了我大量的机会沉浸式观察智性教育之下的小孩和智性的父母,同时也深深地知晓了自己的无能),算是“鸡”二代,父母就是被“鸡”大的,他又被父母“鸡”。这个孩子做手指谣晨圈时的动作都没有过渡,比如一个要缓慢张开手臂的过程,人家就直接张开了,没有缓慢的情感慢慢流淌的身心合一的过程。

这孩子喜欢说成语,感觉更能彰显到他有知识,比如他会说“探头探脑”,但他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用,而是刻意用,藏在玩具架的背后,突然把头伸出来,笑说“探头探脑”——那样子很搞怪,但我的心,特别疼。

这些都是被脑子带大的小孩,不是被妈妈温暖的怀抱以及流淌的情感滋养长大的小孩。但是,他们就是小小孩,他们细腻又敏感,但不会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不会一是因为太小还捕捉不到情感语言的储备也不足;二是他们的父母家庭就没带入这一部分,他无从学习。

现在的家长成长于我们国家对科技人才有大量需求的时代,那时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的父母从贫困时代走来上大学是孩子翻身的唯一途径,因此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干;那时的父母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有兄弟姐妹的,也是把全部的心力用在了学习上……

总的来说,我们的教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基本上都是脖子以上的教育,只动脑不动情感不用四肢,体育课被数学老师占掉是一个不变的传统。

但是,我们的时代大环境变了。同时,那些从小头脑发达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为父母了。由于不曾丰富自己的情感甚至大多也把家务承包给了老人,最终,大家只是用头脑在带自己的小孩。

我在睡眠课程里专门讲过如何唤醒孩子,专门提过不用闹钟,那种宇宙突然被一种提醒的甚至有警示功能的声音唤醒的感觉谁会舒服呢?如果我设了闹铃,敏感的我就开始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一直提防着铃声响起,我的心思很难集中在事情上,而是在铃响之前只专注于铃声。如果是设早晨的铃声,那我一夜都睡不好,心思一直在时间上。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设闹铃,看这位妈妈的节奏,可能几十分钟或十几分钟就一响,孩子一晚上都被铃声“拎”着走。后来这位妈妈又增加了问题:用计时器发现孩子就不那样拖拉了,没想到自己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他就是不喜欢我调闹钟。但是,如果不调闹钟,他吃饭可以1个多小时,早上起来,不赶快换衣服,洗漱,到处游荡……所以很想请教一下三月老师,孩子拖拉,不调计时器,有什么好的具体操作办法?

人们太容易陷入眼前的困难,被其绊住,而无法朝向未来。用闹钟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看似有用,那他会一直5岁吗?

我们带养孩子,是要朝向未来的!

你看到孩子当下动作是快了,如果闹钟真的有效,那用几天就可以了呀!如果需要一直用,说明无效,而且,你不会一直用。孩子很快就长大,你之前的方法很快就失效了。

我是说要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可你要清楚,你这是在将就着把当天的日子过下来还是在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孩子是因为紧张才乖乖地配合着闹钟,还是孩子愉悦于使用闹钟的提醒,轻松地进入闹钟设置的节奏?

一个以感官而不是以头脑/思考与世界相遇的孩子,他们的皮肤很薄,他们的神经末梢更纤细,他们是多么地敏感、细腻、紧张……

如果你足够放松和敏感,你自己都不需要时间,因为你就活在时间之流里,而孩子活在你的场域里。

这世界很忙很乱,人越多你越无处安放自己,家是一个人最温暖最放松最能支持到自己的地方,而时刻上紧发条被闹钟的铃声牵着走的生活,会让你的孩子放松吗?你放松吗?

你连这点都意识不到的话,其他方面你对孩子又能有多少理解呢?你给孩子建设的环境如此地紧张,你如何又会拥有一个放松的、入睡容易的小孩?

如何能拥有?!

孩子不是计算机,头脑里没有程序,你不能靠按纽来指挥支持孩子,你需要敏锐自己的感觉的同时,活出你自己的力量,以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强大的自我的形象,与孩子同处当下。

我们的教育不是全人教育,身心灵不合一,头心手不平衡,所以才给当今时代儿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儿童与母亲的命运紧密相连,母亲天然地爱孩子,所以,这个时代的母亲相比以往时代,虽然物质更丰富,可选择的自由更多,但内在的痛苦和焦灼绝不比过往时代少。

多年来,一直走在陪伴和支持与母亲与小孩的路上。在2019年底,我尝试着以我的方式,尤其是以我与母亲和小孩相遇的经验,来带领大家踏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为的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疗愈内在的小孩,进而与自己与自己的小孩真正的相遇,活在当下,养育安全感充足的孩子。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想必是因为我总在一线我更了解母亲吧,记得第一期有500余人,由于呼声太高,一期结束后直接开了第二期,之后每年的深秋开启,此刻第5期已经在招募了。

如今招募不足4天,已经有64个朋友报名,还不算我那200个会员,她们自动加入课程,这本身也是给年度会员量身定做的课程,捎带着吸入可能的非会员。

就象那位吃饭洗漱都需要上闹钟的妈妈,以为上了闹钟就解决了孩子拖拉问题的妈妈,她不够了解孩子,没有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只在问题表面互动。

如果一个人无法遇见真相与并真相工作,那生活最终都会乱成一团麻,摁下葫芦起了瓢,你有解决不完的事情。

如果那位妈妈能理解到小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本身就慢,给到孩子充足的时间带着孩子慢慢地去做,会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并且享受家庭生活,同时,会帮助孩子内化于这样有条不紊的习惯,这样有质有量的陪伴之中经历的每日生活尤其是养成的好习惯会在孩子6岁左右内化于心中,那么,上小学后,你就不必为孩子吃喝拉撒睡操心,你也不必担心孩子不按时写作业不好好写作业。一个生活习惯良好该吃吃该睡睡的孩子怎么会有糟糕的学习习惯呢?

太多人活在无意识之中,被生活中的琐事拉扯着,无法与自己真正的相遇,因此,学了很多,也筋疲力尽,但并不幸福并不愉悦。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他的感官能力直接相关——这一能力你也可以狭隘地理解为活在当下的能力。

我们的女性课程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家成长路上、育儿路上、家庭生活经营的过程之中……产生的问题真正相遇,帮助大家提升幸福能力、寻找人生使命、活出自己本真的样子,进而建设有自己家庭文化的家庭生活,养育幸福的安全感坚实的有内驱力的孩子。

同时,应今天直播间朋友的需求,我决定在下周二进行一场近似主题的直播,如果你有疑问,可提前将详细问题按要求发给小助手,届时我会在直播间回就。

阳光三月2022年10月11日晨

孩子天生具备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得恰当且富有教益的反馈,

而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正常回应,

以及他们对由孩子引起的社会交往的反应,

则满足了他们大脑发育的全部需要。

更重要的是,

这种反馈循环能有效训练孩子的大脑学习解决问题与推理,

这些能力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直觉养育的力量》


END



阳光三月 | 近期直播






阳光三月 | 睡眠课

正在进行中,欢迎加入


这个秋天,一起好好睡眠好好长……




阳光三月
爱花爱猫爱诗爱自由爱远方!似乎从未长大,但红尘中飘忽人生竟已过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