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广大文艺爱好者要围绕中心工作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巴人巴艺”微信公众平台将继续编发文艺动态和各类文艺佳作。欢迎来稿、评论和转载。(投稿邮箱及二维码关注见文末)。
文艺喜讯:邓又军
文学作品:刘凡君
文艺评论:蓝炳轩
音乐作品:刘明康 陈春霞
书法美术:杨马丁 刘廷勇 吴远生
摄影作品:何明清 肖强 万淑兰
近日,“文艺助推 乡村振兴”重庆市第三届群众书法大赛评选结果揭晓。经过初评、复评、审核、终评,再经过7月11日在重庆市文联举行的现场笔试抽查五个环节,最终评选出191件入展作品(含10件获奖作品),展览分老年组、青年组二个组别。
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杨马丁的书法作品——自撰联,大篆金文“綦水千年萦古邑,剑山万仞听禅音”从众多送展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展老年组展览。
据悉,此次展览由重庆市文联、綦江区人民政府、重庆市书协、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綦江区文联、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綦江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千里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綦江区规划展览馆、綦江区文化馆、綦江区美术馆协办。展览将于9月份在綦江区展出。(邓又军)
刘凡君
读《紫云阁诗集》,在眼观口诵之余,我们尤其应该用心灵去亲近,去浸泡,去慢慢地咀嚼和品味。因为《紫云阁诗集》之“紫云阁”实非纯客观世界中的紫色云霭中的楼阁,而是诗人那一重又一重的情感之彩云所映衬和点缀之下的情感之阁和心灵之阁。
以审美的方式去感受现实世界的心理角度,我们称之为审美视点。根据审美视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文学分为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吕进、王宜振等诗学家普遍认为外视点文学叙述世界,从而显示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体验世界,进而披露精神世界的精微(《中国现代诗学》(吕进著)《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王宜振著))。诗歌属于内视点文学。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或曰精神视点。在《紫云阁诗集》中,诗人的内视点表现为三种形式,笔者称之为“心灵的三重奏”。《紫云阁诗集》就是诗人心灵之美的交响曲。
一、以心观物,即现实世界的心灵化。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王昌龄《诗格》)。“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事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化的加工。外物因心灵而改变,变得似而不似,不似而似,诗中之物,是诗人的心灵太阳重新照亮之物,或者是诗人心灵的火炬重新点燃之物。诗中的世界乃是诗人的心灵火把重新照亮并温暖之后的世界。
例如“半岭斜阳遍地花/山中别墅鉴荣华/欧洲屋脊飞檐饰/汉瓦秦砖外友夸/高树青枝连宇际/晴空细雨润云霞/前庭后院人来往/画阁雕栏一盏茶”(《仙女山西班牙小镇》)。在半岭之上,斜阳映射,鲜花耀眼,欧式别墅荣光焕发,伸向碧空的林木,闪烁着细雨滋润过的云霞,庭院深深,人影幢幢,画阁雕栏之处,茶香缕缕。这是多么明丽、多么温馨、多么祥和的画面啊,这个画面是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美妙的人文景象经过诗人心灵投射之后所形成的韵味悠长的诗意景象。置身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人文环境之中,诗人就像一个受宠若惊的小女孩儿,温顺柔媚、恬静清纯而又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原本粗糙而又野峭的自然景物通过诗人丰富细腻之心灵的过滤和抚慰而变得柔婉清丽。
又如:“艳阳炙烤火烧天/阡陌农夫雨汗涟/灵鸟难飞低树噪/烦蝉乱叫角墙边/霞曦入户琴音雅/日夕离山月亮圆/后羿何时弓上箭/换来一夏好禾田”(《重热》)。与其说是重庆热,不如说是诗人的心灵火热,诗人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视觉过渡到听觉,再转换到意觉,在目击“艳阳”、“火烧天”、“阡陌”、“农夫”、“热汗”、“灵鸟”、“低树”、“烦蝉”、“角墙”、“霞曦”的同时,又耳听“琴音”,再转为眼观“夕日”、“圆月”而禁不住心绪翻滚,从而生发出“后羿”、“弓箭”、“禾田”等一系列的心里景像。客观现实的景象和诗人的心理景象虚实映衬且互为观照,从而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而又趣味横生的艺术图画。这一切皆因诗人浓郁的主观情思而变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紫云阁诗集》中的这一类诗,具象中有抽象,景物中有丰富的人生体验,诗味便喷涌而出,诗美亦灼灼生辉。
二、化心为物,即心灵的自然化或者现实化。
诗人非咏物以仲意,而是给读者的心灵观照提供一个人化了的自然。诗人缘心而造物,因情而设象,诗中之物与现实之物有较大的缝隙或者距离,诗情便漫溢其间。
例如“小院当年一片荒/躬身碎土砌围墙/披星种树千枝翠/浇水栽花百朵香/二月春风人面暖/三山秋景世情凉/而今茶冷兄何在/泪眼朦胧问夕阳”(《忆石门子院中品茗》)。诗人借“小院”、“围墙”、“星星”、“树枝”、“花朵”、“春风”、“人面”、“三山”、“秋景”、“冷茶”、“兄”、“泪眼”、“夕阳”等意象来寄托自己深沉而幽邈的情思。景象、物象和人象相互映衬,彼此烘托,虚实兼得,共臻妙境。
我们再来看一首词:“西墙冷月/又值中元节/云淡天高秋点缀/远望河灯不灭/忆里幽梦芬芳/窗前对镜梳妆/阿母手中红线/女儿头上花香”(《清平乐•中元忆母》)诗人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因思设象,缘情造景:西边的墙,冷冷的月,淡淡的云,高高的天,这貌似眼前的景象其实是诗人的心象,是诗人因思念之情而生发出来空灵而又隽妙的景象,诗人把抽象的心灵具象化了。诗人的心灵和感情是有层次的。在把情思有效地外象化之后,诗人又借助于想象中闪烁着的河灯进入到倘恍迷离的梦境,母亲在窗前对着镜子给女儿扎红头绳。这凄清而又温婉的画面其实是诗人美好而忧伤的情愫寄托罢了。
三、以心观心,即心灵的心灵化。
诗人从自己的情感深处乃至于灵魂的深处奋然跃出,反躬内视,使自己的心灵又成为自己观照的对象。
例如“世说侯门深似海/从来殿后费疑猜/争权岂有三春母/问鼎休言十月胎/武略文韬皇太子/山荒穴冷/野章台/瓜辞一阙龙颜怒/素练无情哭更哀”(《读诗感唐太子李贤》)诗人脚踏现实的热土,深情的目光却转而投向冰冷而又幽暗的历史。“冷”是诗人的一重心境,“热”乃诗人的又一重心境,诗人以“热”观“冷”,以“冷”衬“热”,如此则有效地开辟了心灵的空间,拓展了精神的视野,从而增强了诗情的丰富与厚重。
我们再看看这一首诗:“篱边墙角任谁栽/绿叶新枝自剪裁/破晓红英迎墨客/冲天香气上亭台/阳春不让群芳逊/岁末能陪白雪开/四季轮回花国变/依然月月定时来”(《月季》)。在这里,诗人用多情的翘望来擦洗心中的创伤,用美丽的憧憬来抚慰灵魂的彷徨,这种反躬内视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和成功的自我超越。
文以气为主,诗以意为脉,意气畅流,则诗文勃勃然有生机矣。在《紫云阁诗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倾力于诗意的酝酿和诗情的锤炼,由“山水”而“怡情”再到“哲理”,诗人不断地变换心灵视点,反复地向情感与思想的纵深处挖掘与挺进。时而敏感脆弱,时而豁朗宽厚,时而幽邈深邃。诗人的心因敏感脆弱而冷峭锋利,因豁朗宽厚而从容优雅,因幽邈深邃而沉稳丰富。
大自然的瑰丽多姿使诗人怦然心动,现实的喧嚣冷漠让诗人黯然神伤,未来的深情召唤,令诗人心旌摇摇。《紫云阁诗集》成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心灵的三重奏。
《盛夏画意浓》 何明清 摄于华熙
《“暑”你最美》肖强 摄
《花开盛夏》万淑兰 摄
投稿邮箱:5539281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