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观花(三十六)

文摘   2024-07-19 15:19   重庆  

编者按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广大文艺爱好者要围绕中心工作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巴人巴艺”微信公众平台将继续编发文艺动态和各类文艺佳作。欢迎来稿、评论和转载。(投稿邮箱及二维码关注见文末)。


本期目录


文艺喜讯:卢光顺 陈春霞

麻雀艺评:张晓梅

文学作品:李昌容

音乐作品:李京利 熊绍敏

美术作品:陈守缄 张世强

摄影作品:韩平 程地英 王卫红


文艺喜讯


区作协会员获“滕王阁杯”

全国儿歌大赛优秀奖


7月18日,第六届“滕王阁杯”全国儿歌大赛揭晓,区作协会员戚万凯的《三只羊爱<大灰狼>》、刘明康的《五线谱》和苟世阳的《那是一条什么龙》荣获优秀奖。

本次征集活动由江西省期刊协会、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主办,《大灰狼》画报社承办。自2024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获得了广大儿歌创作者、爱好者的热情支持,共收到参赛儿歌1000余首。经过专家评审,严格把关,30首儿歌入围。通过网上公示,最终评选出二等奖3名(一等奖空缺)、三等奖3名、优秀奖24名。(卢光顺)



区音协选送选手获全国钢琴展演

(少年A组)新人奖


7月11日——7月17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长江钢琴第四届全国钢琴展演在湖北宜昌成功举办。在这一周的时间里,400多位代表各院校、各地区演奏水平的青少年钢琴演奏者,通过一场场极具专业性的音乐展演,实现了自我音乐的进阶,展示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成果。

由区音乐家协会选送的大江小学学生黄珂欣代表重庆市参加展演,荣获业余组(少年A组)中国音乐小金钟钢琴演奏新人奖。(陈春霞)


麻雀艺评


评协与龙洲湾街道联合开展
“麻雀艺评”基层文艺评论活动
——张恨水作品鉴赏


714日,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龙洲湾街道在区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了“麻雀艺评”基层文艺评论活动——南温泉名人张恨水作品鉴赏,参加活动的还有32名来自附近社区的群众。

活动以“南温泉名人张恨水作品鉴赏”为主题,鉴赏了中国著名作家张恨水抗战时期定居巴南区南温泉8年所创作的经典名作《巴山夜雨》《巴山杂忆》等。

一曲欢快的主题歌《麻雀闹春》揭开了活动的序幕,在“引你入门”环节,土专家张晓梅介绍了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赏析”之后,“麻雀闹春”环节土博士、土专家与群众积极互动,文艺爱好者畅所欲言。大江厂退休干部李学文激动地说:“参加了今天的活动让我收获太多了,我觉得文艺评论非常有意思,我也想成为评协的一员!”重庆青年职业学院教授文红霞(博士)发言:张恨水对旧章回体小说革新,促进新文学与通俗文学融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为文学的发展而努力。“言为心声”环节,土博士杨永红、钱昀和袁洪艳等对张恨水作品的创作思想,章回体小说与通俗文学的特点、关联做了介绍分析,土专家袁其忠、谭坤等人积极和群众交流,帮助其初步了解小说的构成和发展,还分享了张恨水名作《金粉世家》鉴赏摘录。

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小说鉴赏与评论的能力,还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龙洲湾街道彭莲感慨道:“麻雀艺评”像歌里唱的那样,文艺知识飞进大众百姓心里,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其实写文艺评论也不难,我现在也可以写几句了。(张晓梅)


文学作品


 故 乡 的 夏


李昌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印池塘”,每到绿树成荫的夏季,总会忆起在故乡木洞度过的多姿多彩的夏天。

小时候,艳阳高照的夏天是我们最富乐趣的季节。中午,太阳当空照。贪玩的我们趁大人午睡偷偷溜出门,与一群小伙伴用长长的细竹竿绞了蜘蛛网去后湾稻田里粘蜻蜓。绿油油的稻田像一方大舞台,稻田对面行道树上的蝉欢快地奏着乐,红色、金黄、青色的蜻蜓如小仙女般在舞台上合着“蝉乐”翩翩起舞!有一种头部大躯干长的蜻蜓我们称它叫“羊大头”。每次去稻田粘蜻蜓最盼望就是能粘住一只羊大头。无奈羊大头很少见且个头大,不容易粘住。所以在田坎上我和小伙伴会一边将竹竿伸向稻田,一边还齐声呼唤:“羊大头,你飞过来绞吧。”

那时候没有空调,风扇也只有少数家庭才有,蒲扇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消暑工具。夏天的街边小巷,常听见孩子们唱童谣:六月天气热又热,我的扇儿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就该热。晚饭后,小镇上的人们不约而同的摇着蒲扇去天然空调长江边纳凉。小孩子们在江边戏水堆沙,打水漂,玩得不亦乐乎。还有水性好的大人在江水里教自家小孩游泳。我父亲是游泳健将,江水流速缓慢时还会和我六嬢一起比赛看谁先游到对岸。凉爽的江边沙坝是放映露天电影的最佳场所。每遇放电影,小镇上的人们扶老携幼带着板凳早早地去往江边等候,空旷的江边如过节般热闹。我就在江风习习的河沙坝观看了《打击侵略者》《上甘岭》等电影,消暑纳凉的同时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
故乡的夏天不仅乐事多,而且还有很多美食。“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那时候小镇的冰糕厂生产有牛奶、豆沙、香蕉等不同口味的冰糕。有一次,馋嘴的我为了将几种口味的冰糕都尝一遍,瞒着母亲拿了自己存钱罐里的钱去买来吃了个够,后被母亲发现把我狠狠的揍了一顿。当年的冰糕货真价实,6分钱一支的牛奶冰糕原材料用的是木洞养牛户提供的鲜奶,一支牛奶冰糕融化后就是一杯醇厚鲜美的牛奶至今思来都让人垂涎三尺! 
我家斜对面是供销社的小吃店,为满足人们消暑需要,每到夏季晚上也营业,俗称“开夜堂”。小吃店售票处放置有约1米长的阶梯型木架,木架上依次摆放着该店特色担担面的佐料酱油、红油、葱花等。长江边歇凉后走进灯火通明的小吃店,吃上一碗滋味浓郁的担担面,再喝下一杯黄澄澄的冰水是我沉迷于夏夜的两大缘由,也是至今都能感受到的幸福!待吃完夜宵回到家母亲已在屋檐下铺好凉席,又是“轻罗小扇扑流莺、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时候了!

最难忘的是6岁那年的夏天,和小伙伴在冰糕摊前吃完冰糕后觉得手黏糊糊的,就沿着公路一路小跑去江边洗手。哪曾想到,临江沙坝在江水退去后形成淤泥区,我和小伙伴一下子就陷进淤泥。因个头太小,无论我俩怎样用力挣扎都不能爬到安全地带,而且越是挣扎身体越是往下陷。万分危急的时刻,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让在江边候船的乘客发现了我们。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幕:长长的候船队伍中,两个穿着白色网眼衬衫的约20多岁的叔叔向我们飞奔而来,一边跑还一边快速扔掉手上的灰色尼龙挎包。两个年轻的叔叔一前一后地淌过快淹至他们膝盖的淤泥将我两抱出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把我们带出淤泥区。当叔叔把我们抱到安全地带后,我发现脚上没有了凉鞋,又哭着向叔叔喊:“我的凉鞋不见了,呜呜……” 已是满身淤泥的叔叔听后立即又返回淤泥区用双手费力地替我抠出了凉鞋。现在回想,为了一双凉鞋让叔叔再次去危险的淤泥区,我是有多么多么的不懂事啊!当时年幼,我和小伙伴处于惊吓状态,不知道叔叔们是否因救我俩而耽误了当天的行程;也记不得自己那天是怎样回的家,最遗憾的是至今不知道两位恩人的姓名!只记得从那以后父母再不准我单独去江边玩,很长段时间将我反锁在家。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俩个向我飞奔而来的白色身影在我心里深深驻留,永远,永远都不会忘记!


音乐作品


《刚刚好的美》李京利 词 熊绍敏 曲
美术作品


油画《宁静的家园》陈守缄


油画《涞滩古镇》张世强

摄影作品


《天路》 韩平 摄


《童心筑梦》程地英 摄

《以练为战》王卫红 摄


主办:重庆市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553928184@qq.com


巴人巴艺
您好!欢迎关注“巴人巴艺”公众号。“巴人巴艺”公众号是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主管,巴南区文联主办的唯一官方公众平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为〞大善·大美·尚文巴南〞建设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