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观花(二十八)

文摘   2024-06-06 17:42   重庆  
编者按: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广大文艺爱好者要围绕中心工作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巴人巴艺”微信公众平台将继续编发文艺动态和各类文艺佳作。欢迎来稿、评论和转载。(投稿邮箱及二维码关注见文末)。

《“粽”在参与》易华芸 摄

本期目录

文艺喜讯:郑燕婷

文艺工作:袁洪艳 张琴

文学作品:李梅

文艺评论:钟传胜

音乐作品:戚万凯 胡云江

美术作品:张小泉

摄影作品:万淑兰 程地英 毕磊

刊头作品:易华芸


文艺喜讯


区舞协推送节目参加第九届
“小白鸽”重庆市少儿舞蹈比赛获佳绩

61——2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重庆市舞蹈家协会与重庆市文艺家活动中心承办的“童心筑梦·舞动未来”2024年第九届“小白鸽”重庆市少儿舞蹈比赛在重庆京汉演艺中心举行。

区舞蹈家协会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并报送了20余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参与角逐。精选的节目种类风格多样、涵盖了非遗传承类、民族舞蹈类、经典红色舞蹈类等类别。 



经过激烈角逐,5个节目脱颖而出。其中,由区舞之美艺术培训有限公司表演的群舞《奇狮妙想》和群舞《最后一球》,以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和精彩的演绎赢得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荣获群舞类别一等奖。巴南区恒大城小学校表演的群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和独舞《草原小骏马》分别获得群舞和单双三类别一等奖。重庆华艺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的群舞《我心中的河》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舞蹈表达荣获群舞类别二等奖。区舞蹈家协会荣获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郑燕婷)



文艺活动


区评协开展“奋进新征程”

文艺采风暨“主题党日”活动


526日,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共同举办了“奋进新征程”文艺采风活动。22名骨干会员和党员代表参加活动。

在主席张晓梅和支部书记袁洪艳的带领下,会员们先后参观了中央政治学院研究部旧址彭家大院、南泉抗战遗址和建文遗址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会员们表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挖掘南温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勇担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重任,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参观彭家大院等历史遗迹的过程中,会员们就“为何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彭氏族人的家族兴衰为什么只有短短的百余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发出了“如何从历史文化中涉及教训与能量”的拷问。

在参观了中央政治学院研究部旧址后,区评协党支部开展了“以党纪学习教育推动管党治党全面提质增效”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加强自身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提升党员学习明纪的自觉性。

活动收到相关评论和随笔等文章十余篇。(袁洪艳)




二圣镇开展“激情六月

快乐邻里”文艺演出活动


65日上午,二圣镇在健身广场展了“激情六月 快乐邻里”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依托镇文联组织各个协会联动自编、自导、自演。

演出在舞蹈《中国大舞台》中拉开帷幕,随后表演唱《众人划桨开大船》、歌伴舞《为了谁》、快板《与法同行》等节目轮番上阵,台上表演精彩,台下热情高涨,大家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演出中还穿插有奖问答环节,居民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最后在舞蹈《花开中国》中落下帷幕。(张琴)



文学作品

          母亲的喜悦是一粒稻子

                             李梅


黄昏

母亲偎着落日

望着眼前金黄的稻田

晚霞中

摇曳的稻穗

有细微的私语

丰收的话题

粒粒饱满


一片成熟的稻子

安住在母亲心中

把她的腰

压得像田边的石拱桥

青春的梦

还在桥下的波光里酣睡


母亲的笑容是稻壳

金灿灿的

有多皱纹的温暖

她的喜悦是稻米

白生生的

有多清甜的辛劳


一只燕子

携夕阳的余晖飞过

把母亲和稻田的交谈

剪了一个

幸福的缺口



文艺评论


国保文物彭氏民居浅议


钟传胜


巴南区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指可数,位于南泉街道白鹤村的彭氏民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意义的巴渝民居大院。去年夏季《巴南文艺》专文推介后,区评协于近期组织会员前往观赏,觉得果然不同凡响。大家边看边评,归纳起来,大概有

几点共识。在这里,我按照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艺术的观点简单梳理如下。

一、两百余年 见证历史

据房屋遗存文字记载,彭氏民居建成于清代道光二年(1822),是当时盐商彭瑞川的家族宅院,由纵向三座厅堂与横向三进院落构成,占地面积达5300余平方米,共有10个回廊式四合院,大小房间77间,12个方形天井,穿行其间,犹如置身迷宫之中。彭氏民居和自湖广填四川后的富豪人家一样,传承了自秦汉以来成型的前堂后寝中天井的南方庭院风格,是典型的川渝富豪民居建筑。

彭氏家族与川渝大多数人家一样是客家人,其祖上曾于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高中状元,曾任史部尚书,后出任四川布政史司,对四川的富庶情况很有了解。明末清初,据向楚《巴县志》记叙自晚明献乱,而土著为之一空,外来者十九皆湖广人……”,彭氏家族移来川渝,几经迁徙辗转,到彭瑞川一代,以贩盐发迹,在南泉白鹤林择地建屋,极尽宝地之利。道光二十三年王梦庚《重庆府志》称:巴县盐商于富顺、犍为、三台、射洪、蓬溪等县买盐,运回巴县行销……”,获利颇丰,上交税利数额尤为引人注目。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彭氏家族家随国运,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清代道光时期,正处在清朝由盛转衰的临界点上,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鸦片战争前后,彭氏家道衰落,恰是家国不济的典型见证。自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变革剧烈,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才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吉光片羽 辐射神州

跻身于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文保单位梳理出的理由确实非常充分。从民国初年到21世纪,先后有10余所著名的学校在彭氏民居办学,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时期,这里被选为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时达8年之久,为抗战培养了无数人才,据资料显示,当时全国的县长,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中央政治学校的毕业生担任。

1946年秋季,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开办西南学院,师生达800余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的吴藻溪,民盟中央执委马哲民等民主人士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中共党员江竹筠、罗

广斌等曾来西南学院从事地下活动。这些都构成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硬件材料。首重天井右侧耳房,设有《吴藻溪生平事迹展览馆》,几间展室展示了大量的民主革命历史

资料。我们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透过当时历史的条件,激浊扬清,发掘出其中值得传承的宝贵精神。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在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接收了这座大院,这里曾成为重庆市第27中学;重庆市南泉职业高级中学校址所在地,长期为人民教育事业提供服务。

三、传统建筑 优秀遗产

彭氏民居座落在绮丽的花溪河畔,南泉风景区内,这一带位于重庆铜锣山脉南麓,有著名的南泉十二景。类似于彭氏民居的建筑,曾经在巴渝地区普遍存在,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能够遗存至今的,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彭氏民居属木石结构,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南泉地区林木葱郁,木材资源丰富,当地石材同样取之不竭。雕梁画栋的木石构件集传统木石雕刻之大成,深浅浮雕、镂空雕等手法因材施技,房屋用具雕工精美,带给观赏者愉悦。第一重大天井两侧,各置有石质雕花鱼缸一个,缸中睡莲正开,伴有莲苞朵朵,红花绿叶,触目怡情。硕大的花缸经多年风雨剝蚀,显得包浆厚重,带给人对于往昔岁月的联想。

古典吉祥图案是传统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出古代人的审美思想,它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这些物化美术品可以重复,可以传递,属于可移动文物。天井左侧厢房陈设物件中,有很多标注出差,这种拟人化的措辞很有意思,这里的美化构件变身为传递美好文化的使者,到各地博物馆出差,把彭氏民居的美好事物,传播到了四面八方,这也是特别耐人寻味的……身临现场,更会产生溢于言表的体会。正堂之中,供奉着祭奠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过屏风,出现在眼前的主天井呈宽敞的方形,与传统堪輿学的天圆地方相吻合。臥室内摆放的牙床做工繁复精美,让人赞叹连连,室内设置的传统红色帷幛,更蕴

含着浓郁的中国色彩,厚重典雅,使人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在脑海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四、艺术载体  代代传承

在园林设计上,彭氏民居多重院落内种植有各色树木。北跨院的黄葛树,据称已有两百七十余岁,应植于建院之前,冠径六米有余,虬枝盘曲,一展重庆市树的雄姿。天井左右的金银桂树,每到开花季节,银白金黄,赏心悦目,花繁叶茂,桂香会飘到数里之外……院子内外的吉祥图案装金填彩,描绘有具象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虫。表现的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戏剧,各地风物、名花异禽、四灵神兽等等。数百年之间,不知曾经有过多少迁客骚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吟诗作赋,也曾大加赞叹!

笔者早年常听文管所朋友谈起过彭氏民居,几十年前就曾相约前往。这次有幸与评协同仁专程观瞻,看到国家花巨资整修后的彭氏民居,已经是今非昔比,一改往时凋敝模样,以整旧如旧的本来面貌迎接八方游人,使人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


音乐作品



《看见绣球花 我就想起你》
戚万凯 词  胡云江 曲

美术作品



张小泉国画


听 琴


品 茗


品茗赏琴


摄影作品

《映日红》万淑兰


《授粉》程地英 摄


《丰收在望》 毕磊 摄



主办:重庆市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553928184@qq.com

巴人巴艺
您好!欢迎关注“巴人巴艺”公众号。“巴人巴艺”公众号是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主管,巴南区文联主办的唯一官方公众平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为〞大善·大美·尚文巴南〞建设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