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好东西》里,赵又廷饰演的前夫是个“女权表演者”。他在“雄竞”时有句台词:“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这样的剧情设计,讽刺中又带着幽默。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上野千鹤子,早已成为女性主义的文化符号。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跟“女性主义”“女权”“女性解放”等标签挂钩。很多人对上野千鹤子和她的作品都了然于胸。她撰写了《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始于极限》等一系列女性主义著作,用她的笔,为女性主义摇旗呐喊,积极传播其思想。
作为盛名的女性主义学者,她俨然已成为女性运动的领袖人物。
《我们去往何方》是她的新作。跟她过往的很多作品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客观的科普和历史,而非主观的分析和观点。一言以蔽之,该书介绍的是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对于那些有志于投身女性运动,或者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相关历史,既十分必要,又大有裨益。知道从何而来,才能更清楚到哪而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以时间为脉络,系统介绍了四次女性主义浪潮的起源、经过、结局。她提醒读者注意,女性主义运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日本的女性主义浪潮,跟全球其他地区的女性运动相比,既有联系和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关于堕胎权,欧美国家的女性在这项权益上的斗争旷日持久,而日本女性在“优生保护法指定医师”这块招牌下一直能享受安全且便宜的堕胎服务。
此外,书中也提到,女性运动,与其他争取权益的运动也相辅相成。不光黑人在争取平等和政治权利,女性也一样。女性运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行为,它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息息相关。
四次女性主义浪潮,主题不一样,运动的形式也有所差别。早期,人们往往只关注到生物学的性别,而后来有学者指出社会性别(即人们观念上的性别印象)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到了第四次浪潮,“女人”这一集体身份认同开始消解,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新兴的互联网,也催生了很多女性主题网站,形成了新的思想传播方式。
在书的最后,上野千鹤子提出一个观点: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社会实践,并非追求“与男人一模一样”的权利,而是追求“尽管与男人不同,也不会遭受歧视”的权利。她认为,弱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但哪怕身为弱者,都能获得尊重和支持,这才是健全的社会。这一观点,实质上跳出了性别的范畴,适用于在财富、身体、肤色、学历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方的群体,彰显理性与博爱。这与那些希望将男性取而代之、要求特权的极端女权主义有着云泥之别。
说完优点,再说下缺点。这本书的问题在于写得太简略。几十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涉及的资料卷帙繁浩,可以写的内容极多。但是该书,无论是主体还是附录的主要人物介绍,都写得犹如百度百科,深度不够,又缺乏趣味。
但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此书是值得推荐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