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传》
我们为什么而学习语文?无非是想通过文字或者口语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及想法。
1
最近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分别安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之类的以“舐犊之情”为主题的课文内容。
课堂上我们阅读到“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时,我问孩子们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看到孩子们大多数陷入思考,我又引导孩子们仅仅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前几位同学回答:伟大、勤劳、慈祥……只有最后一个同学说出了“贫穷”。
我接着问:“你是从哪些词或哪些短语看出来她是一位贫穷的母亲?
孩子说:“揉得皱皱……皲裂的手指……”
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在引导孩子们阅读谈感悟时,孩子们的理解会各有不同。
这也反映出孩子们在关注细节、体会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们关注细节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这三点入手:
一、精读课文,慢嚼细咽。
要引导孩子们阅读不能走马观花,遇到类似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重点语句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比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皲裂的手指”说明了什么?读到了这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孩子们的脑海中有一定的画面感时,再去感受母亲的不易,从而理解这便是“贫穷”的体现。
通过这样不断地引导,孩子们才能养成精读的习惯,每一个字词都不放过,熟读之后再去挖掘背后隐藏的信息。
二、对比分析,强化认知。
把相似场景或不同人物的同类描写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比较。比如,搜集一些描写不同场景中母亲的文段,有的描写母亲在富足生活中的状态,有的描写母亲在艰苦生活里的状态。引导孩子们对比,不同描写中母亲的形象、动作、神态等细节有什么不同,进而深刻地理解每个细节所传达的特定情感。
三、角色扮演,感同身受。
组织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比如扮演《慈母情深》一课中母亲掏钱、数钱的动作,鼓励孩子们去模仿,其他孩子仔细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母亲的孩子能亲身感受到动作中的那份艰难,观察的孩子们也能更直观地看到细节,从而更好地体会母亲的贫穷。
3
在指导孩子们熟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用恰当的语句描写他们与父母相处的场景,表达对父母的爱。
具体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
一、回忆细节,捕捉瞬间。
鼓励孩子们静下心来回忆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比如父母为自己做饭时额头上的汗珠、送自己上学时被雨淋湿的脊背等等。先让孩子们把这些细节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然后选出最能打动自己的瞬间,用文字呈现出来。
二、真情实感,如实描述。
在平时的写作中,为了鼓励孩子们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勇敢地写出来,我常常不建议孩子们过于注重运用华丽的辞藻。避免因为辞藻的堆砌而降低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比如:可以写“爸爸每天下班回家,总是疲惫地瘫坐在沙发上,但看到我回来后,又立马提起精神端坐身子,面带笑容地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简简单单的动作、神态描写也能更好地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三、多写多练,逐步提升。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练习中提高的,鼓励孩子们先能完成一些写作内容,我们再去指导他们如何修改,慢慢才能写得更好。在反复练习和修改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也会掌握适合他们的写作方法。
4
对于孩子们而言,无论是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平时的生活当中,他们同样有许多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想法想要释放。
至于如何释放?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指导孩子们关注阅读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鼓励孩子们用恰当的语句,描写与父母相处的场景,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书写的过程,便是在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想法释放出来的过程。
愿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们能像贝多芬在音乐创作方面那样,勇敢且自如地将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文字释放出来,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谱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