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原理的实践性展开

学术   2024-11-08 20:25   江苏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原理的实践性展开》

作者:冀洋

书号:978-7-5130-8766-7

定价:98元

→点击优惠购买





名家推荐


冀洋副教授的著作以网络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入罪解释与出罪解释、严格解释与灵活解释、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等刑法解释的十个范畴及其问题,通过原理性和实践性的双向研究,为网络时代刑法的“适应性”和“安定性”划定了基本框架,体现了刑法解释对网络时代的积极回应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守。

——孙国祥(南京大学教授)


网络时代的社会问题和违法犯罪方法层出不穷且迭代更新,使得人们对社会治理的需求爆炸式增长。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刑法究竟该如何应对?冀洋副教授的新著从刑法解释原理的角度,对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观念、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刑法的有限性进行了现实性注解,这也是对网络时代刑法根基与信仰的一次具体追问。

——刘艳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聚焦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原理的建构及其实践,探索网络刑法学发展的未来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究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刑法解释的理念和方法,并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探寻刑法适用的基本规律和司法干预的合理边界。

本书以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为目标,以刑法文本的实践性为落脚点,围绕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十大对立关系,分别研究刑法解释的现实基础、基本立场、权利观念、定罪态度以及程序正当等内容,剖析反思“双层空间说”“积极刑法观”“重刑轻民论”“目的解释论”“严格解释论”“证明简化论”等理论和实践倾向,重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刑法意义,从本土刑法解释层面解读并落实网络时代的公民权利司法保障。



作者简介


冀洋,1988年生,山东临朐人,法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东南大学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



目  录


一、网络时代与法治时代:刑法解释的宏观框架

二、网络时代与治理时代:刑法解释的技术背景

三、网络时代与风险时代:刑法解释的实践动力

四、网络时代与立法时代:刑法解释的自身意义

第一章 网络时代“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解释学十大关系

一、入罪解释与出罪解释:如何抉择解释的方向

二、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如何划定解释的边界

三、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如何排列方法的位阶

四、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如何甄别解释的立场

五、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如何确立解释的目标

六、严格解释与灵活解释:如何取舍解释的态度

七、刑法解释与合宪性判断:如何平衡法益的分歧

八、刑法解释与刑事政策:如何理解功能解释论

九、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如何把握解释的空间

十、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如何适应底层逻辑

第二章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现实基础:双层空间论之解构

一、“网络空间”的修辞逻辑:迷失于数理与物理之间

二、“网络空间”的社会属性:唯物主义空间观之贯彻

三、“空间向度”的刑法解释:辨析空间正义评价原则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积极主义:功能化走向之评价

一、网络时代积极主义刑法观的生成发展逻辑

二、网络时代“全链条打击”的刑事政策辨析

三、网络时代积极主义刑法观的社会治理局限

四、网络时代功能主义解释论的风险克制路径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权利观念:重刑轻民论之转变

一、网络时代前后重刑轻民框架内的权利思维及其表现

二、网络时代私权法典化之于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三、网络时代“整体法秩序”中法益自决权的定罪指向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定罪态度:严格解释论之提倡

一、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态度:严格解释论与灵活解释论之辨

二、价值非中立: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存疑时的处理根据

三、揭开障眼法:刑法解释“平衡主义路线”及其方法论真相

四、网络时代“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确证:严格解释论之用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程序正义:证明简化论之辩驳

一、网络时代的扩张解释与证明简化:入罪效率一体化

二、证明简化的刑法解释学方法辨析:以“明知”为例

三、证明简化的刑事证据规则之检视:刑事推定的尺度

四、网络时代的帮助行为之追诉限制:重释共犯从属性

五、本章小结

一、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更需理解“贝卡里亚命题”

二、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更要避免代行刑事立法权

三、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更应强化人权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东南大学法学院冀洋副教授的著作《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原理的实践性展开》属于学科前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视角新颖,而且观点富有创新,主要体现为观点与论证的思维逻辑颇具特色,在刑法解释原理的实践性探索方面有许多总结性概括,似乎可以说是作者试图展现网络刑法学发展的未来图景。这对国内学者系统地研究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原理与实践的新发展、新态势、新特点、新工具等具有重要价值。

冀洋是我入职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后带的第一位硕士,和他很熟悉。按照我的观察,冀洋的学术之路,可以归结为“勤于笔耕、思而进取”八个字。在读研究生期间,冀洋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刻苦努力与学术天赋,经常埋头思考与写作,并在《人民检察》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他的毕业论文《未遂犯之危险判断研究》写了近15万字,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脉络,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文章的部分内容后来发表在《清华法学》。2013910日,当冀洋把厚厚的毕业论文初稿拿给我时,我真是眼前一亮,这才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真为有这样自觉、努力、奋进的学生感到自豪。我的研究偏刑法法理,对刑法规范研究关注并不多,冀洋的这篇硕士论文是纯正的规范研究,是他自己长期思考后开拓的研究领域。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冀洋顺利考入东南大学法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刘艳红教授,从而开启了真正的学术之路。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说,无数的人们,无限的远方,都与我们的学术研究有关。学术研究是一件用力而缓慢穿透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智慧和毅力。所有历史经验都表明,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一颗坚韧的心,必须不断地思考与写作,才能实现从法学研究“泥瓦匠”到“工程师”的转变。在我看来,作为一名青年刑法学研究者,冀洋副教授做到了。读博士至今,他已经独立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等奖励,在同龄人中已经崭露头角,体现出超常的学术研究能力。

本书所讨论的是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原理的建构及其实践展开问题,这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在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理论需要在实践上健全,而不是在实践上软弱。刑法理论面临的犯罪结构出现新态势,“恶意刷单”“恶意抢购”“恶意注册网络账号”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新型案件层出不穷,网络时代的刑法解释理念、方法及其逻辑,均与传统社会不同。本书强调,刑法解释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刑法解释学本身的改变予以解决。书中前瞻性地讨论了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现实基础、基本立场、权利观念、定罪态度以及程序正当,呈现出自由自在的思辨气质,展现了网络时代刑法解释论超越的一面。原理是刑法解释学的神经,实践是刑法解释学的脊梁,把全新的刑法解释原理与具体生动的解释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体系的、具有解释力的网络犯罪的基本教义,这是本书不同于其他专著的特色之处。同时,刑法解释学如何看待“双层空间说”“积极刑法观”“重刑轻民论”“目的解释论”“严格解释论”“证明简化论”等理论学说,如何平衡科技创新与社会稳定,如何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服务于网络社会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以现代化的方式参与网络社会治理,如何以法治化的思维促进网络强国建设的人权司法保护等,在本书中均可找到合理的解答,且引人进一步思考。

学术是希望的灯塔,一个个新的观点,必将改变刑法理论齿轮的转动。在网络时代,正义仍是刑法解释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刑法学人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也围绕正义而展开。正如冀洋副教授在本书中所言:“刑法解释学总是穿梭于学术与实践、规范与现实、法理与政策之间,解释者的确需要‘心中充满正义’。”正义是人类的一种设计,立法设计正义,司法守护正义,理论发现正义。如要使解释者心怀正义,理论研究者就需要发现正义,所谓学术就是正义之路的探求。利益法学的杰出代表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指出:“世界上不法之事,莫过于执法之人自己破坏法律。”如果不幸身处“实践反对理论”的现实,研究者也需保持独立的品格与精神,形成反思实践、批判实践的理论性知识,促进法律实践改善。如此一来,刑法正义的旋转门才能打开。

生命中的一大喜悦,就是在学术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大家“心灵契合、志趣同向”,都能够不断产生富有思想、富有启发、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相互激励,砥砺前行。期待冀洋副教授后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

20221219


悄悄法律人
传播刑事法前沿资讯,坚持走刑法与刑诉法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三条道路,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刑事法专业公号!既不同于空对空只谈理论的公号,也不同于就实务谈实务的公号,悄悄法律人既保持理论品质又接地气!只谈刑事法,不谈风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