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坪的传说
文县黄林沟里,有一个苜蓿坪。自天池山脚下的洋汤寨出发,逆洋汤河而行,走过兴池坝、浮桥、翠柳滩,进入右侧的一条深沟,过凉水泉、卡卡石、吊草沟、细马崖、木城里、喷水台子,约行十多公里,便是苜蓿坪。
这是一个苍山林海中的开阔地带。走过一条二三十里长的深沟峡谷后,豁然开朗,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壮观的开阔地,令人惊叹不已。这里虽称苜蓿坪,却不长苜蓿。既然是这样,为何又称苜蓿坪呢?细说起来,还有一个缘由。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崇山峻岭上,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苍翠的松树,华丽的桦树,笔直的冷杉,高大的云杉……俨然是一个森林的海洋。
苍山林海,怀抱一平坝。坦坦荡荡的平坝,面积少说有数百上千亩。平坝之上,有一个藏族村寨,叫“毕思格”,藏语意思是“森林中的小村庄”。毕思格寨的寨主叫“尼格它吉”,寨子里只有20多户人家、百十口人。
藏家人以狩猎为生,除此以外,也种植一些青稞、燕麦、大麦、荞麦、豌豆等五谷杂粮。除了拥有茂密的森林外,这里还是一个生长各种野药的百宝山。四周山林里有采挖不尽的野药,成了当地藏家人的一条生财之道。不仅当地村民采药谋生,而且在每年的采药季节,洋汤河流域一些村寨的山民也成群结队,纷纷前来苜蓿沟采挖野药。
苜蓿坪周围有三条深沟,东边是白杨树沟,西边是淘金沟,北边是大池沟。苜蓿坪四周均为崇山峻岭,其中最高的山脉要数二道梁。二道梁就像一道分水岭:山前是文县的辖地,有苜蓿坪上的毕思格寨;山后便是舟曲县的辖地,散落着一些藏族村寨,其中有一个最大的藏族村寨叫“铁木寨”,寨主叫“木龙加措”。
有一天,铁木寨寨主木龙加措,受毕思格寨寨主尼格它吉的邀请,到毕思格寨做客。俗话说:天下藏族一家人,打断的骨头连着筋。木龙加措的到来,受到了寨主尼格它吉和全寨村民的热情接待。村头上搭起松棚彩门,村民们敲锣打鼓,杀牛宰羊,捧出香甜的青稞酒,热情款待来自山那边的贵客——铁木寨的寨主木龙加措。
木龙加措寨主第一次来毕思格寨,不仅被这里藏家同胞的热情深深感染,更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他乘着酒兴,来到寨后山梁上,登高远眺:只见这里的坪坝一个接一个,全都可供开垦种粮;坪坝四周山岭上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木龙加措寨主心想,这样宽广平坦的地域,只有毕思格一个村寨,仅仅居住了二三十户藏族人家。这里即使再建10个毕思格那样规模的村寨,地方也绰绰有余。而二道梁山后建寨的地方都是弹丸之地,人口稠密,耕地和草场有限。要是把山那边寨子里的村民搬迁过来一些,居住在这里该有多好啊!这里的深山既可打猎为生,又能采药增收,还有大片大片的荒地可供开垦,用来播种庄稼。
铁木寨有近200户,木龙加措寨主产生了把铁木寨的村民往这里搬迁一些的念头,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毕思格寨的寨主尼格它吉和寨子里的村民。
毕思格寨主尼格它吉一听,非常赞同,说道:“木龙加措兄弟,我们这里边远偏僻,人口又稀少,要是能搬迁过来一些同胞,再好不过了。人多了人气旺,热热闹闹,毕思格寨就更兴旺了!”
毕思格寨的村民也十分赞同,说道:“天下藏民是一家,我们欢迎铁木寨藏家同胞搬迁到这里来。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来开发这块宝地!”
于是,在尼格它吉寨主的亲自陪同下,木龙加措寨主四处踏勘,选择了建村寨的地方、开荒种地的地方,还有放牧牛羊的地方。
此次铁木寨寨主木龙加措拜访毕思格寨,可谓收获不小、一举两得:一是加深了两寨的友谊和相互交往,二是相中了一块重新建寨的好地方。
木龙加措寨主回到铁木寨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民。村民们早就听说山前的毕思格寨地域宽广,那里既可打猎为生,又能采药增收,还能垦荒种地,都愿意搬迁。听寨主一说意愿,大家100个赞同。村民们信心十足,打算在那里兴建一个规模宏大的藏家山寨。
建山寨,修房屋,首先要备齐木料。时值冬闲,铁木寨挑选了100多个强壮村民,由木龙加措寨主亲自率领,翻越二道岭,来到毕思格寨。他们在森林边搭建起一座座庵房,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每天在森林里挥斧伐木。
俗话说,藏家人说话说了算,一片真心可对天。毕思格寨的村民欢迎铁木寨的村民搬迁到这里来,既然先前话已说出了口,便照话上说的做。他们一个个自告奋勇,帮助铁木寨的村民伐木。
每天从早到晚,大森林里响彻伐木声、号子声。两寨的村民齐心协力,整整砍伐了七七四十九天,砍伐的木头堆放在坪上,像一座小山似的。木料砍伐齐了。木龙加措寨主与村民合计,眼看隆冬快到,大雪封山,不是修房造屋的季节,打算第二年开春后再来这里修建村寨。
木龙加措寨主率领村民,翻越二道梁,回到铁木寨,并告诉大家建村寨的木料已备齐。铁木寨的村民都欣喜不已,盼望开春后早日在山那边的苜蓿坪上建起新村寨。
藏家人有句谚语:天上的乌云有时会遮住满天的星星,地上的寒风有时会把清澈的湖水冻成冰。藏家人盼望的好事,有时也有化成泡影的时候。铁木寨搬迁到山那边修村寨的事,却因诸葛亮和白马氐人的征战,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话说这年冬天,诸葛亮用武力扩张领域,将居住在四川江油、中坝的白马氐人追杀到江油清莲乡蛮坡渡。诸葛亮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向北扩张,并和白马氐人谈判,提出“再让一箭之地”。
吃尽了多年战乱苦头的白马氐人,为了停止征战、休养生息,被迫同意让地。然而,像大山一样憨厚朴实的白马氐人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和诸葛亮谈判之际,诸葛亮早已派人将写有自己姓名的利箭插到了千里之外。黄林沟里的毕思格寨,也在“一箭之地”的范畴之内。这样一来,不仅铁木寨搬迁到山那边兴建村寨的希望化为泡影,而且原有的毕思格寨也得从祖祖辈辈居住的这块地盘上搬迁。这是隆冬里的迁徙,风雪茫茫,寒凝大地,毕思格寨的寨主尼格它吉带领村民扶老携幼,逼迫搬迁到了二道梁山那边。
这里,暂时成了无人之地。藏人搬走了,汉人进来了。他们惊喜地发现,藏人砍伐的现成木料堆成山,就蓄积在坦坦荡荡的坪坝上,正好用来修房造屋。因为成山的木料蓄积在坪上,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木蓄坪”,后来演变成了“苜蓿坪”,一直传承至今。
黄林沟附近洋汤寨等村的汉人,陆陆续续来到苜蓿坪,并在这里修房造屋,久而久之建起了村寨。千百年来,躲避战乱的人,远道而来谋生的人,还有一些躲避官府追捕的人,纷纷来到苜蓿坪,在这里建立山庄,开垦荒地,种粮种药。当地人俗称他们为客夫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些躲避拉壮丁的人,也来这里凭借深山老林谋生。
每年采药季节,洋汤寨等村寨的村民,成群结队到苜蓿坪采挖野药。苜蓿坪上的住家户、客夫子,加上挖药人,多达数百人,热闹非凡。
当地的汉人,惧怕藏人再从二道梁山那边伺机过来报复,便在洋汤寨对面的堡子上安插了几户藏人,通过安抚,让他们为汉人服务。堡子上如同烽火台一样,那几户藏家人登高而望,一旦发现二道梁那边的藏人前来侵犯,便及时通风报信,以便当地汉人采取相应措施。
苜蓿坪走过了岁月的长河,昔日的村寨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山坳里依然还有星星点点的零星山庄。深山养蜂人、草山牧羊人,日迎朝阳,晚送月华,过着神仙般的幽静日子。那些开垦荒地的遗迹,还有村寨房廓的痕迹,一一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青山依旧,岁月静好,春风和煦,山泉放歌,彩蝶纷飞,林木繁茂,鸟语花香……无不展示着这里是一个开发潜力无限的风光胜地。
(赵明贤、赵秉祥等讲述 刘启舒采录 采录时间2014年5月 采录地点文县天池镇良村、洋汤寨村)
• 未完,待续 •
征 稿
《文县民间故事》丛书,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征稿仍在继续。投稿可发编者刘启舒微信,加其微信即手机号139 9399 5811即可发送稿件。将为投稿者赠送《文县民间故事》全套七卷留念。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文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