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所城轶事
文县所城,坐落在县城以西,位于上城的脚下,即现在的所城城址。它西依上城,南临白水江,东至麻关谷(关家沟)。
据史料记载,所城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所建。周围二里三分,城墙高约8米,宽3米,城墙上外侧,还砌有高约一米的墙垛,设有瞭望、射击之孔,易于守军观察、防守。城墙四周,建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分别命名为安定门、文明门、文兴门、武胜门。明洪武四年(1371),改州为县,始称“文县”,设千户所。其所办公地就置于城内,故而得名“所城”。
明万历六年(1578),为了加固北出口的防御,又在城北角外修建了一道长一里三分的城墙,又开一北门。新北门建好后,原有的北门武胜门仍存,那新北门称什么门呢?时任县令,以白银百两为奖励,在全县城乡征集北城门名称。
一时间,有关北城门的应征名称,雪花般地涌向县衙。结果,县令和师爷从上千个应征的名称中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保御门”,并向应征者兑现了奖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保御门”的题名者,并非当地的名流文士,也非社会贤达,而是一位贫困潦倒、名不见经传、靠教书为生的乡间穷秀才。
传说,明洪武年间,文县所城刚刚兴起之时,县城一些名流文士,以及社会贤达纷纷倡议,在城内修建一座文昌楼,以展示当地文运昌盛。时任县令颇具眼光,顺应民心民意,大兴土木,修建文昌楼。城内民众纷纷捐资出力,伐南山之林木,运上城之黄土修建文昌楼。
历经两个春秋寒暑,人们在城内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文昌楼,又叫“魁星楼”。它不仅成为当地一大胜景,而且在四州八县都属一流建筑,知州都专程前来庆贺,并挥毫泼墨,为文昌楼题写楹联。文昌楼竣工在腊月间,正好过大年,县城民众舞龙灯狮子,划旱船,踩高跷,耍社火庆贺文昌楼落成。
文昌楼修起后,果然当地文运昌盛,第二年便有人考取举人、进士,举城欢呼雀跃。文昌楼成了“白水江畔第一楼”,民众登临不绝,无不心旷神怡。
清朝道光年间,县令顺应民意,将风雨侵蚀、略显衰败的文昌楼,重新改建在所城的城墙上,为塔式建筑,共有三层。一二层为四角飞檐,廊阁绕回;三层为八角飞檐,有穹隆式阁厅;门窗雕花,精工细微、玲珑剔透、绚丽夺目。整个楼斗拱飞檐,楼角上悬着风铃。有风吹时,铃声悠扬,别具一格,为文县一景。后城池被毁,唯有古文昌楼尚存。
20世纪80年代,国家拨款,将文昌楼修葺一新,并在一旁兴建一座凉亭,修建一条长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有诗词楹联,其中历史文化老人王紫瞻先生书写的楹联为:
古貌嵯峨,两城风物收眼底;
雄姿挺秀,一江烟柳舞胸前。
(田尚勤、齐培礼、谭昌吉等讲述 刘启舒采录 采录时间2013年7月 采录地点文县城关镇)
• 未完,待续 •
征 稿
《文县民间故事》丛书,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征稿仍在继续。投稿可发编者刘启舒微信,加其微信即手机号139 9399 5811即可发送稿件。将为投稿者赠送《文县民间故事》全套七卷留念。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文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