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顶刊速报!!!
第一作者:杨明,姜一民
通讯作者:王双印,邹雨芹
通讯单位:湖南大学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4286-y
摘要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自再生的PdCu催化剂,用于醛类电氧化反应并联产氢气。该催化剂在低电位下展现出卓越的活性和稳定性,为绿色氢能的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且节能的新途径。
研究成果
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邹雨芹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self-reactivated PdCu catalyst for aldehyde electro-oxidation with anodic hydrogen production”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铜基催化剂在低电位醛氧化反应(LP-AOR)中的失活和再生循环,揭示了铜催化剂的氧化失活过程和非电化学还原再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PdCu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加速非电化学还原反应速率,显著提高了铜基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dCu催化剂在LP-AOR中能够维持低价位状态,保持显著的催化活性,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整体稳定性。
论文亮点
1.自再生机制:PdCu催化剂能够在LP-AOR过程中自我再生,避免了传统铜基催化剂的氧化失活问题。
2.高稳定性:PdCu催化剂在连续运行120小时后,电流仅下降不到5%,法拉第效率保持在99%左右,显示出卓越的稳定性。
3.低能耗:与水电解制氢相比,基于PdCu催化剂的双极氢生产设备在4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能耗降低了近10倍。
4.高电流密度:该设备在0.42 V的低电池电压下即可达到4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
图文导读
图1:展示了铜催化剂在LP-AOR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循环,以及PdCu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图2:通过STEM-HAADF、XRD、XPS等技术对PdCu催化剂的形貌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图3:展示了PdCu催化剂在LP-AOR中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测试结果。
图4:通过原位XAFS和拉曼光谱技术,实时监测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价态变化。
图5:利用DFT计算验证了实验数据,揭示了PdCu催化剂加速非电化学还原反应的机理。
图6:构建了基于PdCu催化剂的双极氢生产设备,并展示了其在低电压下的工作性能和能耗优势。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PdCu催化剂在低电位醛氧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为绿色氢能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途径。该催化剂的自再生机制和低能耗特性,使其在工业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作者简介
王双印,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有机分子电催化转化,燃料电池。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通报,JEC, Nature Chem., Nature Catalysis, JACS, Angew. Chem.(20), Adv. Mater.(17), Chem等期刊,总引用22000余次,H指数81,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侨届贡献一等奖。
邹雨芹,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大学副教授,岳麓学者,博士生导师。2017年5月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博士,同年入职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围绕有机分子电催化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剖析了催化剂与有机分子间作用机制,探究了有机电催化反应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高效催化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包括Chem 1篇,Angew. Chem. 5篇, Adv. Mater. 4篇,Energy Environ. Sci. 1篇,Adv. Energy Mater. 1篇,中国科学化学 4篇,ESI高被引论文15篇,封面论文3篇。
焦耳加热设备
焦耳热高温超快材料制备装置可实现毫秒级别升温和降温,能达到1秒内升温至3000K的效果,试验样品可以是薄膜、块体、粉末等。对比现在常用的马弗炉、管式炉升温慢、加热时间长等缺点,极大地节约了科研人员宝贵的科研时间,并且会有与马弗炉和管式炉不同的冲击效果。该装置可抽真空或者是通氛围气体使用,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公司致力于实验室(超)高温、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材料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详情请咨询17362009197。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