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大部分国家使用的还是栓动步枪,随着战争的白热化,各国都对单兵火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半自动步枪。
当时的中国,武器基本上购买西方国家的,就连最基础的步枪包括子弹也需要大量进口。
五花八门啥都有,就在那国力贫弱、毫无科研实力存在感的情况下,刚剪掉鞭子不久的中国人居然也研制出一种完全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半自动步枪。
刘氏半自动步枪,这在当时国内可以说是超前的,这也让西方人大吃一惊。
该枪的设计者名叫刘庆恩,所以叫做刘氏半自动步枪,而美国人称之为“刘将军半自动步枪”。
刘庆恩是四川德阳人,曾先后在广东水师学堂以及日本东京帝国(1906 年)大学读书,还在湖北枪炮厂实习过,后来被公派到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考察学习两年,这些经历给他打下坚实的武器制造设计基础。
这把枪是1914 年在其担任汉阳兵工厂厂长是设计制造的。
它的自动方式也非常独特,与其他导气式武器不同,刘庆恩在枪口安装了枪口罩。
当发射弹药时,燃气推动枪口集气筒向前运动,从而带动一套连杆机构,完成自动上膛动作。
但需要节约子弹时,只需将集气筒反转,就可以实现非自动射击的模式。
当弹头快要飞出枪管的时候,导气箍上的3个导气孔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推动导气箍向前运动,带动枪内部件。
弹头完全飞出后,膛内压力下降,剩余膛压带动部件后坐,并抛壳。
同时,托弹板将下一发枪弹推入弹膛,完成再装填,同时膛压恢复正常。
如果需要节约子弹,可以将导气箍旋转,让导气孔向外,就可以切换为非自动射击模式。
为了预防士兵在紧张的时候连续扣动扳机浪费弹药,刘氏步枪采用的是半自动与栓动相结合的射击模式。
这种方式与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弹匣阻断器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防止士兵浪费弹药。
不同的是刘氏步枪具有半自动功能,其中半自动与栓动方式的切换方法:打开固定扳手,向前拉动集气筒并旋转集气筒到“普”的位置。
此时为栓动模式,当旋转集气筒到“自”的位置时,此时为半自动模式。
由于与半自动模式的结合,刘氏步枪只能采用直拉式的枪击方式,与美国的M1903栓动步枪、毛瑟栓动步枪等旋转后拉式的枪击有所不同。
直拉式的枪击的缺点就是没有旋转后拉式的枪击闭锁强度高。
刘将军步枪采用7.92mm口径,全枪长1225mm,枪管长647mm,加上刺刀重5kg,并采用6发内置式弹仓供弹,射速为每分钟40到50发。
按理说,这款跨时代的先进武器应该在不久的战场上大放异彩才对。
然而就是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步枪,在中国的发展却十分曲折。
由于当时我国工业水平太低,生产的步枪构件达不到这种半自动步枪的要求,在试射的时候就发生了卡壳故障。
鉴于这种情况,军械司认为这种枪不适合当时国情,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才能投入战争。
于是刘庆恩于1918年亲赴美国参加美国陆军的半自动步枪征选,并在美国的兵工厂进一步改造这把枪,并且购买了大量的机器设备、材料,然而不幸的是在回国途中发生沉船事件,所有设备全部沉入海底。
1919年,这些沉入海底的机器被打捞上来打算继续投入使用时,军阀混战政治局势不得不使计划再一次搁浅。
备受打击的刘庆恩突发脑溢血已经无法继续主持新型自动装填步枪的项目。
1929年,刘庆恩将军在上海逝世。
就这样,中国军队与半自动步枪的第一次相遇草草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