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W——因为过于科幻而失败,但它的失败却推了M16上位

百科   2024-12-14 22:00   广东  

说过M14和M16的恩怨情仇,很多人都知道美国陆军高层的守旧思维,导致了M14的列装和M16服役初期的一些问题,但其实在M14列装的时候,美国陆军也有有过一个“轻兵器大跃进计划",就是SPIW。这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在1960年代至1970年间秘密研制的一个项目,是原本“齐射”计划(1952年至1960年)的一个分支。

它是一种纸面数据比M16要先进得多的单兵武器,能装60发“点目标”弹药(通过可控的短点射,发射致命的箭形弹),再加上一个可容纳3发40mm榴弹的“面杀伤”发射器,所有这些的总重量要求是小于一支装填好的.30-06口径的M1伽兰德步枪。

SPIW的目的是大幅度增加美国陆军当时装备的轻武器对“点目标”的命中率和杀伤效果,再加上对“面杀伤”的火力。毫无疑问,这种武器在杀伤效能方面的美妙构想的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按照论证阶段得出的数据,理论上的SPIW比起同时代M14和M16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然而事实与幻想之间的巨大鸿沟是极难跨越的。历经两个阶段的改进和试验的结果打消了人们的热情,大家都厌倦了SPIW那极端复杂的结构,并对其超轻型弹药的杀伤能力产生怀疑。而且SPIW提出的许多规范要求是相互冲突的,但却又被美国陆军顽固地坚持下来。结果,SPIW始终未发展成为一件可用于作战的武器系统,该计划最终被放弃,成为美国轻武器大跃进时代的一个代价高昂的失败产物。

而正是由于SPIW的失败,才使得M16有机会匆忙奔赴前线救急。可以说,因为有SPIW的失败,才导致M16能上位,但也正是由于SPIW失败得太快,导致M16在列装前没机会进行更充分的试验和改进,且由于陆军高层对待M16的心态不正,而导致了早期M16的可靠性面临质疑。


美国岩岛兵工厂博物馆里的各种SPIW原型枪



SPIW计划的起源

SPIW计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当时美国弹道研究实验室(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ies,简称BRL)里一个名叫唐纳德·霍尔(Donald L. Hall)的工程师的研究项目。

BRL于1938年在阿伯丁试验场组建,是负责为美国陆军进行弹道学基础的研究。但BRL对战斗步枪有效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与当时部队里的普遍看法不同。尽管美军部队从上到下都认为步枪应该能够准确地射击远距离目标,但根据唐纳德·霍尔在BRL里的研究结果,在整个二战期间,每消灭一个敌人大约需要发射50,000发弹药,他本人于1952年3月发表的593号报告中对此作了总结。

霍尔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高初速小口径弹(简称SCHV,现在的5.56、5.45、5.8等小口径步枪弹均属于这个类别),并通过BRL与阿伯丁试验场里的另一个单位——研究与论证部(Development and Proof Services,简称D&PS)的共同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态度鲜明地提出了SCHV的概念。

他们的理论认为:一种高初速小口径的步枪枪族要比.30口径步枪(即M1步枪)有更大的概率射杀目标,因为通过提高初速,可以获得更为平直的弹道,以减少对有效射程内目标的估计误差对命中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假设一把.21口径(约5.3mm)的步枪及其弹药的总体重量不超过15磅(约6.8kg),可预期的杀伤数字与.30口径步枪相比大约为21:2。假设士兵携弹数仍然为在96发(相当于12个M1步枪的漏夹,是当时美军步枪手的战斗携行量),那这名士兵的在使用.21步枪时他的负重就减少了25%。而省下来的重量则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

在霍尔的研究项目还没有发表的时候,美国陆军总参谋部于1948年9月成立了作战研究办公室(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简称ORO),ORO最初的任务是为陆军研究士兵在核战争中的行为科学,并为陆军提供参考意见。

当霍尔的研究报告发表后,ORO在该报告的基础上扩展内容进行二次研究。ORO步兵分部的领导诺尔曼·希契曼(Norman A. Hitchman)在1952年6月19日发表的“秘密”级别的技术文件ORO-T-160中提出了新的步兵手持武器的作战要求,这些要求认可了霍尔的研究结果。文件中说明:“通过增加射弹数量及其速度,可大大增加步兵手中的轻武器在瞄准敌人后射击的命中机率。”

但美国陆军中的有许多人顽固地反对这些理论,尤其是军械部门的官员。于是ORO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按照现在时髦的叫法叫做“大数据”)来证明事实上的情况与这些官员脑子里关于单兵步枪的远距离作战效能概念是相反的。

他们提出,在英国和美国所有的调查中表明,步枪和轻机枪的火力在200码射程内有效性达80%,在300码内则接近90%,当射程超过300码时其命中率就急速下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战斗中距离远了命中率大幅下降,但距离太过接近时命中率同样也会大幅下降。这些命中率降低的原因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例如有生的活动目标不会长时间在固定位置暴露,因此可供瞄准时间太短;又例如双方在交火的时候士兵会有心理压力等,这种种因素都会导致士兵在战斗中不能像在靶场上练习射击时一样从容、细致地估算距离和瞄准目标。所以距离过远和过近命中率都不高,前者是因为瞄准误差,后者是因为来不及仔细瞄准。



“齐射计划”的开展

希契曼的报告中建议的解决方案是,应研发一种新的自动武器,通过点射或齐射大量射弹来弥补士兵因为瞄准误差而降低的命中率,报告中提到:“……要么同时射击(齐射)多发,要么是高射速的点射、且每轮点射的射弹数目是设定好的,而不是通过松开扳机的时机来控制点射子弹数。如果是齐射的话,射击散布应通过多枪管、或子母弹型来控制,或通过霰弹枪发射的制导式射弹来提高命中率。”在此建议的基础上,ORO和BRL一起提出了“齐射计划”(SALVO)的研究项目。


“齐射”理论的示意图


在1952年11月开始,几个“齐射计划”的研究项目开展了,虽然“齐射计划”中也建议了“高射速可控点射”的想法,但刚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中却集中在“齐射”上,且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多弹头、单枪管方案

ORO本身是多弹头、单枪管齐射武器概念的强烈支持者,他们测试了大量的双弹头和三弹头的试验弹,这些都是用制式的7.62×63mm步枪弹(.30-06口径)改装的,在7.62mm北约标准弹定型(7.62×51mm NATO)后,也发展出该种口径的双弹头,这种7.62 NATO口径的双头弹在后来被定型为M198,在弹尖涂绿色标记。ORO认为采用这种方案是“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可直接提高现有武器的命中率。但M198双头弹从未被大量制造的,也没有配发到部队中。


.30-06口径的双头弹及三头弹


双管或三管的方案

春田兵工厂和奥林/温彻斯特公司制定了双管和三管齐射武器的项目,他们设计的原型发射高初速小口径弹头,射击一次就相当于一次短点射,就射速和散布来说是比单枪管短点射的效率要高,但作为一件抵肩射击的战斗步枪来说,增加的枪管所带来的重量和平衡性非常糟糕,导致武器变得结构复杂和非常笨重。多枪管方案很快就被证明完全是行不通的。


齐射计划中的奥林/温彻斯特公司以T48(即FN FAL)为基础设计的双管方案


T48双管枪的正面


AAI的箭形霰弹方案

巧合的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在1952年与位于马里兰州的航空装备有限公司(AAI)签订了一个研究合同,试验该公司研制的一种12号口径的特种霰弹,该霰弹内装有32枚小钢箭。在早期的试验中这种8格令(0.52g)重、直径0.087英寸(2.2mm)的箭形霰弹能够在100码的距离穿透将近6英寸厚(152mm)的木板。虽然没有制导功能(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也不能在这么微型的弹头上实现制导技术),但“齐射计划”也对AAI公司的箭形霰弹中表示关注。


AAI的32枚箭形霰弹



齐射计划的野战试验项目成果

不过,与此同时美国陆军正在开展“轻型步枪”的计划,该计划倾向于在M1加兰德步枪基础上进行改进的T44步枪。虽然在1956年的时候,一家私营企业阿玛莱特公司研制的AR-10步枪被推荐给美国陆军的步兵委员会(Infantry Board)及其他官员,很多人认为它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现代化的和连发射击更可控的7.62mm口径的轻型步枪。但美国陆军高层还是倾向于国产的T44(比利时FAL是该项目的另一个竞争者),而正好此时AR10出了事故——早期的AR10过分追求轻量化而采用钢铝复合结构枪管,结果在试验中第1002号步枪在发射到第5564发弹时发生炸膛。虽然斯通纳把AR10的枪管改回全钢结构,但此时美国陆军早已经选定了T44的改进型T44E4,且在1957年5月5月把T44E4定型为美军新的制式军用步枪M14。


那把炸膛的AR10


装备M14接受检阅的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


而“齐射计划第一阶段”(SALVO I)的野战试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这个野战试验是在仿真战场的条件下进行的,上述三种不同概念的“齐射”方案在1956年6月和7月由美国陆军进行试射,而用作对比的则是由M1步枪所发射的M2型穿甲弹(因为当时7.62mm NATO弹还没有定型和装备部队)。同时,为了证实BRL所提出的SCHV概念,一种.22口径的试验弹也参与了试验。这种测试用的.22-06弹是由.30-06弹缩口径而成,弹壳却是一样的大。与后来专门研制的小口径高速弹(如5.56mm、5.45mm、5.8mm等)不是一回事。ORO还改装了一支M1伽兰德步枪来发射这种试验弹。


ORO用于测试.22口径的试验枪,是由M1步枪改膛而成


.22口径M1步枪的枪口


在测试中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就是在战斗条件下由于瞄准误差,全自动射击比起单发射击有更多命中目标的机会(这里指的是射击次数,而不是射击子弹数。即一次射出多发子弹覆盖目标,比起一次只射出一发子弹,命中目标的机会更大。)

然而BRL的SCHV概念的测试结果有些令人失望。.22口径的测试枪管在快速多次的点射中因为升温过快,导致枪管出现细微裂纹,导致武器的精度急剧下降。因而美国陆军以这个试验结果为理据,拒绝承认BRL的高初速小口径弹具有更高命中概率的理论。

至于ORO的.30口径双头弹和三头弹的试验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证实了希契曼报告中的调查结果。多个弹头在发射后互不干扰,但每一枚弹头都具有致命性,因此对每一次射击都提高了致死的概率,这比起单发弹头增加了每次射击的杀伤概率。

同时,霰枪发射的AAI箭形霰弹集束被证实只在近距离射击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黑暗条件下战斗时。然而由于扇面分散,在40码的距离上只有52%的箭形弹头集中在直径30英寸的圆内。但这种箭形弹头在300码距离上干净利落地穿透M1钢盔的一面,有时在500码距离上也可能在头盔上穿孔。这种又轻又小的弹头却具有这样侵彻能力,启发了“齐射计划”的研究团队找到实现理想的新途径。



箭形弹的演变

现在“齐射计划”的研究人员对于每次射击多枚弹丸的有效性没有疑问了。如上所述,ORO设计的多弹头枪弹似乎是实现“有效控制散布”理论的最便捷的方法。然而,ORO在看到AAI那种又轻又小的弹头的侵彻能力表现后,却突然改变他们的研究方向。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把这正好符合了BRL提出的SCHV概念中的高速度所带来的低伸弹道,以及轻量化的枪弹和低到几乎觉察不到的射击后坐力。

于是ORO建议把箭形霰弹发展成单枚箭弹,并研制一种发射这种弹药且具有可控的点射散布功能的武器。这种武器应该具有很高射速的点射功能,同时由于每次射击中的射弹数量增多,因此必须采用大容量的供弹具来避免弹药太快消耗完,当然,更轻更小的箭形弹也正好允许士兵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因此也能弥补这种武器概念的弹药消耗过高的问题。

AAI公司的七个创始人之一的艾尔文·巴尔(Irwin R. Barr)是箭形弹理论的倡导者,虽然他与美国海军共同研究的箭形霰弹被认为只能在近距离使用,但ORO提出的概念让他看到箭形弹的新曙光。于是即使没有任何外界资助的条件下,AAI公司仍打算进行单枚箭弹的实验,他们把赌注押在箭形弹的先天优势上——极低的后坐力和很强的穿透力,而且重量很轻。


1960年代中期,艾尔文·巴尔与FRS项目中的SFR箭弹枪


发射单枚箭形弹不同于发射集束箭形弹,需要有一个弹托引导弹体直径比枪膛直径小得多的弹头在枪膛里运动,并提供足够的气密性,但当弹头离开枪口后,弹托要迅速与弹头分离,不能干扰弹头的弹道稳定性。集束箭形霰弹的弹托是杯形的,在箭弹的后面推动其前进。AAI公司早期的单箭弹试验也是推动式的弹托,但试验结果不理想。这种结构导致枪弹太长,因为发射药必须全装在又长又小的脱壳式针状弹头后面。于是艾尔文·巴尔提出了新的“牵引式弹托”概念,把弹托由“推”改为“拉”,由可收缩材料制成的弹托不再是托着弹尾,而是紧紧地“握”住弹体的头部,发射药就在弹托后面,包围着针一样的弹体,当发射时弹托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向枪口运动,把弹头“拉”出去。

通过不遗余力地推销他们的试验成果,AAI公司最终在1959年成功与美国陆军签订了第一份“.22口径单箭弹”(.22 caliber, Single Flechette Ammunition)的研究合同。此时通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AAI的箭形弹已经基本成形。这是一种外形细长的枪弹,枪管口径为5.6mm,其弹壳直径也只比口径略,发射一枚尾翼稳定的针状弹头。这枚钢制的小弹头长1.6英寸(约40.5mm),直径0.07英寸(约1.8mm),重10格令(0.65g),尾部有4片小尾翼宽约5mm。

AAI公司试验过的各种钢制飞镖状的弹头


AAI的单箭弹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弹壳差不多一样粗活塞式底火(Piston Primer)。如图所示,该弹壳的底部有比较深的底火安装孔。活塞式底火通过过盈配合装到这个孔里,并通过孔内的一个颈部结构固定。此时底火的底部与弹壳的底部之间有一段距离,因此形成一个窝。当又重又大的击针打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后,火药燃气产生的压力不但推动了包裹箭形弹头的牵引式弹托,同时也推动活塞式底火向后运动。在此期间,击针仍然紧压在活塞式底火上,因此活塞式底火便推动击针向后运动,粗大的击针在运动中通过凸轮的作用带动枪机头旋转开锁,并由此获得的动作机构完成自动循环所需要的能量。

所以这种独特的活塞式底火并不是发射箭形弹必备的,其实这只是因为AAI开发了配合这种独特底火的自动原理技术。



平行发展中的高初速小口径(SCHV)步枪

当AAI正在箭形弹上赌运的同时,外界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1959年初,.22口径和.30口径的辩论达到白热化,许多专家认为M14及其7.62mm NATO弹都是过时的装备,但他们并没有关注AAI超越时代的创新设计,而是重拾高初速小口径(SCHV)概念。因为步兵委员会和研究与论证部(D&PS)一年前对三种小口径步枪进行了对比试验,这三种步枪分别是:阿玛莱特公司却在被拒绝的AR-10的基础上研制的223口径AR-15;温彻斯特公司在M1卡宾枪基础上研制的.224口径“轻型军用步枪”(Light Weight Military Rifle,简称LMR);春田兵工厂在T44基础上研制的同为.224口径但其实与LMR并不通用的轻型步枪。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M14基础上研制的.224口径轻型步枪


.222口径的阿玛莱特AR-15原型枪


从左到右:5.56×45mm的前身雷明顿.222 SPL;温彻斯特公司的.224E1,春田兵工厂的.224


步兵委员会最初很看好AR-15,他们在1958年9月的试验报告中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认为经此改进后的AR-15是M1加兰德步枪的最佳替代品(才定型的M14还末开始大批量生产和换装)。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SCHV概念是位于阿伯丁里的BRL提出的,但阿伯丁里的其他军械部官员却反对SCHV概念,他们认为小口径步枪弹对灌木丛的侵彻能力不如7.62mm,而且AR-15的瞄准基线太高,会让射手暴露过多身体投影面积。

而在热烈的争论中,春田兵工厂获得了超过一万五千支M14生产订单。

在1959年2月,一直反对采购AR-15的美国陆军参谋长麦克斯韦·泰勒将军(Maxwell Taylor)下令增加M14的采购量,因为需要短时间内全军换装新枪,只凭春田兵工厂的产能是不足的,有必要让民宫生产企业加入进来一起生产。于是陆军在2月17日与温彻斯特公司签订了第一份民营企业的M14采购合同,共采购超过3万5千支M14,单价为69.75美元。

泰勒将军的做法彻底打碎了阿玛莱特公司的希望。阿玛莱特的母公司仙童公司为了偿还债务而在1959年12月把AR-15的设计、生产与销售权以现金75,000美元和日后4.5%的销售提成卖给了柯尔特公司。



SPIW的前身——APHHW

然而,反对.223口径AR-15的泰勒将军却接受了另一个军械部门的建议,他相信一种弹道更平直的武器真的会成为M14的继承者,这种武器应该发射AAI公司研制的箭形弹,并称为“全通用手持武器”(All-Purpose Hand-Held Weapon,简称APHHW)。他的支持为AAI的“.22口径箭形弹”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但首先,AAI的弹药得经过军方的认可才行。于是AAI的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对“.22口径箭形弹”进行反复试验和改进,赶在1960年初交给步兵委员会进行决定命运的射击试验。

步兵委员会在1960年3月18日提交的试验报告中,列出了这种箭形枪弹的不足之处,包括:

  • 弹壳缺乏刚性和硬度;

  • 半自动射击的精度并不能令人满意;

  • 武器似乎容易过热而导致精度下降;

  • 弹托的危险区太大;(指在枪口附近分离的弹托容易伤到附近的士兵)

  • 枪口焰太大。

不过,该报告得出的总体结论令AAI的工程师感到鼓舞的:

  • 单箭弹在温带气候条件下有足够的军事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发。

  • 单箭弹比7.62mm北约标准弹有更大的潜力,建议采用发射这种直射弹药的全通用手持武器。

在1960年5月初,第一代AAI箭形弹获得试验型的命名,此前一直只是被人们称为“箭”,现在有了个正式名字为“5.6mm XM110枪弹”(Cartridge, 5.6mm, XM110)。

然后,1,000发刚命名为XM110箭形弹与一批7.62mm M59和M80普通弹及温彻斯特的.224小口径步枪弹一起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Fort Greely)进行极地环境的射击试验,由北极试验委员会在1960年5月7日撰写的试验报告中再次对XM110箭形弹的单发精度进行了批评,尽管APHHW计划的目的是为作战士兵提供可控点射的武器,即向点目标短时间内射出数发弹药。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件专门以点射为目的进行设计的武器,陆军在试验它的专用弹药时却是以单发射击为主。

不过总体来说陆军对XM110箭形枪弹非常喜爱。在报告中的有两点非常突出的肯定:

  • 由于单箭弹平直的弹道,在射击300和500码目标时完全不需要进行高度调节。

  • 三发单箭弹射击500码距离目标时,散布在8英寸的范围内。所有箭形弹都穿过靶子。

总的来说,APHHW被认为是绝对值得进一步研制的。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正式建立了箭形弹武器及其弹药的研究计划,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负责拿出一个箭形弹射击武器的方案,由弗兰克福兵工厂(Frankford Arsenal)负责研制代替活塞式底火XM110弹的竞争者。也就是说,美国政府虽然看好箭形弹,但却不想把宝都押在AAI公司身上。

不过他们对AAI的钢制针状弹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牵引式弹托都很满意,所以弗兰克福兵工厂就研制了一种采用AAI的弹头、但采用传统结构的FA T186E1型微型底火的箭形弹,这种弹的长度比XM110要短一些,被命名为XM144。然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开始研制射击这两种箭形弹的步枪。


XM110弹的外形


XM110弹的竞争对手,XM144弹



APHHW变成SPIW:现在要求点面火力结合

在1962年1月,对发射箭形弹的武器的指标要求形成文字后,正式提交给军械总管办公室(Office, Chief of Ordnance,简称OCO)批准。文件中用了一个新的项目名称,取代了短命的APHHW,现在这种武器叫做“特种用途单兵武器”(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 Weapon),简称SPIW。

SPIW的指标中提出了新要求,就是既能发射箭形弹射击点目标,也能发射当时新推出的M79榴弹发射器的40mm弹药,具有面目标杀伤火力的功能。这种武器系统可让单兵对付400米距离内的点/面目标。指标中还乐观地预测,SPIW可在1966年6月成为“A标准”(Standard A,指全面大量装备部队的制式武器)。

用作对比的M79及配套的M406榴弹早已经正式装备部队并在越南战场上使用了


不过SPIW的技术要求中有些项目恐怕不那么容易实现,比如:

……包括至少3发面杀伤弹药和60发点目标弹药及其他必要的配件在内,总体重量不得超过十磅(约4.5公斤多一点)……

……抵肩射击时感觉不到明显的后坐力……

……发射时抛射的颗粒(应该是指弹托之类的)不会伤害到的附近人员……

就以上两点而言,就可以看出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尤其是在严酷的重量和尺寸的限制下,要凭1960年代的科技水平来实现那些理想的性能要求。前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工程师弗莱德·里德(Fred Reed)曾直言道:“SPIW的命运从一开始制定指标时就已经注定是失败的。”

然而,经过论证后,OCO在1962年3月22日批准了这份文件。



内定M14的接班人,与过分乐观的陆军高层

1962年12月,SPIW研制项目得到来自军工行业的十家企业的正式书面答应,而且每一家企业都拿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陆军在1963年2月选定了4家企业参与SPIW的竞争研究,其中两家理所当然的是已经在箭形弹项目上有实物的AAI公司和春田兵工厂,而另外两家可能是出于补偿性质,判了给M14的其中两家民营生产商哈林顿-理查德森公司(H&R)和奥林/温彻斯特公司,因为在1月份,国防部作出停止采购M14的决定,这意味着现有的生产合同完成后,就没有新的政府订单了。

停产M14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程度加大,暴露出来M14的一些缺点表明其不适合在越南战场上使用。但由于此前美国陆军拒绝了采购AR-15,此时停止采购M14是否会导致前线部队缺少装备?因此美国参议院成立了质询小组对美国陆军的决策提出质疑。后来陆军部长赛勒斯·万斯(Cyrus Vance)说“尽管现在停产M14可能具有一定风险,但陆军经过考虑后认为SPIW是可以接受的。”所有的测试机构都认为SPIW概念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前景是乐观的,乐观到陆军自信满满地地把SPIW的采用日期提早一年,定为1965年6月,因为已经签订的M14的生产合同也将在1965年全部生产完毕结束。这样SPIW的量产时间就正好接上M14的班。

尽管技术上有困难,但四个竞争对手还是在1964年3月交付了用于鉴定和试验和第一代SPIW的原理试验原型枪,进度仅落后一个月。其中三种原型枪在整个夏季中进行了各种测试,剩下的一种原型没有进行射击试验,因为它太重及设计上有安全隐患而被拒绝接收。



四种第一代原型枪

H&R的三角弹SPIW

H&R公司的SPIW便是四个第一代原型中唯一被拒绝接受的。H&R的原型枪采用了发明家戴维·达迪克(David A. Dardick)所发明的三角弹技术及相应的转轮式开放弹膛的设计。

达迪克发明的这种特殊的三角形塑料弹早前已经在他自己发明的手枪上使用,这种弹的外形为三角柱体,因此命名为Trounds,就是“三角形子弹(Triangular Round)”的意思。达迪克制造的三角弹里装的是一枚传统的手枪弹弹头,而H&R所研制的三角弹则安装了三枚AAI规格的箭形弹及其牵引式弹托,但共用一个中心底火,因此命名为“5.6×57mm三管三角弹”(5.6×57mm triple-bore Tround)。

配合发射这种弹药的枪机也不是往复式运动的自动枪机,而是类似于转轮手枪的转轮式弹膛,转轮上共有三个弹膛,不过这种旋转弹膛的外侧是有开口。SPIW的三角弹是预先装在一条塑料弹链上,并缠绕在一个弹鼓中(容量为20发)向枪供弹,射击时弹链上的三角弹先是嵌进转轮上处于装填位置的弹膛开口内,然后弹膛旋转三分之一圈使新装填的弹药对正枪管,此时转轮上方会有一块弧形内凹的钢块正好遮挡着开口形成封闭的弹膛,此时便可以发射。接着再旋转三分之一圈后抛出空弹壳。在此期间,另外两个弹膛也同时分别在装填及射击。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射击速度。由于每次击发都同时射出三枚弹头,因此射弹会形成三角形排列的集群,理由上可以很好地覆盖目标区域,提高单次射击的命中率。

然而,这种设计要一根很笨重的枪管上钻出三个枪膛,因此H&R SPIW样枪大大地超重,所以在进行技术指标鉴定的时候就已经被论证与研究部(D&PS)拒绝了。此外这种开放式弹膛的封闭不是很严密,射击时弹壳本身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H&R SPIW最初在自己进行的射击试验中就发生过弹壳胀裂的情况。

H&R SPIW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三根枪膛是各自独立的,但3枚弹头在弹壳内的发射药空间却是共用的,虽然击发后三枚弹头几乎是同时离开弹壳,但实际上由于发射药的燃烧并不完全是均匀的,因此三枚弹头的离开是存在轻微的先后顺序,但在第一发箭形弹离开就会导致的膛压急速下降,这就影响到后面两枚箭形弹的初速降低,进而影响其射程和精度,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剩下的箭形弹卡在枪膛里。


5.6mm三管三角箭弹是直接使用AAI的弹托和弹头


枪管下安装榴弹发射器的H&R SPIW,这种3发40mm榴弹发射器也是采用转膛式供弹


现存放在博物馆里的H&R SPIW,和下面的M16A1比较一下确实比较笨重


奥林/温彻斯特的软后坐SPIW

奥林/温彻斯特的SPIW样枪发射常规底火的春田XM144箭形弹,在其20英寸的滑膛枪管上发射时初速为4585英尺/秒(1397.5m/s),武器装满弹后全重12.5磅(5.7公斤),比较接近技术要求了,该枪可进行全自动射击或预设的三发点射。

温彻斯特SPIW的特点是采用了称之为“软后坐”技术的自动原理,其目的是为了大幅降低后坐力,以满足指标中对低后坐力的要求。然而实际试验中发现“软后坐”技术没有预期的好,首先是理论射速降低到大约是700发/分,这样的射速下进行三发点射并不能达到齐射计划所要求的“一瞬间射出三发子弹”的效果,而且在三发点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也是相当明显的。

因此在经过试射后,温彻斯特SPIW样枪便被抛弃了。不过温彻斯特的设计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其研制的前推式榴弹发射器被认为是所有样枪中最好的设计,因此这种榴弹发射器被春田兵工厂的SPIW研究小组所接受。


奥林/温彻斯特公司提交的第一代SPIW原型枪


春田兵工厂的无托式SPIW

春田兵工厂最初设想的方案是一种模块化结构,机管和机匣是通用的,更换不同的部件后可在传统布局和无托布局之间转换,且在1963年就造出了原型枪。但这个模块化方案很快就被抛弃,只有无托布局的结构保留下来,并作为第一代原型枪在1964年提交用于鉴定和试验。

春田兵工厂的第一代SPIW原型枪采用常规的活塞式导气自动原理,回转式闭锁枪机,发射XM144弹,由于布局为无托式,主要的动作部件都装在枪托里。装上榴弹发射器后,全枪的重心位于射手的两手之间。不装榴弹发射筒时,重心在枪的握把上(和冲锋枪差不多)。

春田的点目标弹匣设计很独特但偏离要求,SPIW的容弹量指标是60发,这是考虑到以点射或齐射3发子弹主的射击方式,60发的容量刚好够射击20次。为了达到容弹量要求,春田的工程师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两个30发双排弹匣前后排列起来。

在射击时,往复运动的枪机先是使用前面的弹匣供弹,后面弹匣的枪弹会通过一个装置往下压低一些,这样虽然枪机后坐时是一直运动到两个弹匣的后面,但复进时却不会推后面的弹匣供弹。直到前面的弹匣打空时,就会有一个类似于空仓挂机的装置释放了后面弹匣里的枪弹,使其上升到枪机运动的路线上。不过后面的弹匣口部没有设计供弹斜坡,因此复进的枪机会把顶部的枪弹从后面的弹匣一直顶到前面的空弹匣的托弹板上,再接着推进弹膛里。

在1964年,春田无托SPIW的设计主管是理察德·科尔比(Richard Colby)。他没有选择单个双排弹匣设计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即使XM144箭形弹的尺寸已经很小,但如果采用单个双排弹匣的设计,它的长度仍然是非常大,这样不但供弹簧的拉力会很大,在野战条件中用手往弹匣里压弹时往往在压到最后的时候会非常困难。此外这样长而笨重的弹匣在卧姿射击时也是个大麻烦。

而温彻斯特和AAI的SPIW都采用滚筒式结构的60发弹鼓供弹(H&R的弹鼓只是一个容纳弹链的箱具,并不具有供弹动力),但这种旋转结构的供弹系统有较大的摩擦力,会降低供弹速度,在设计射速这么快的枪上使用时很可能引起故障。因此科尔比才别出心裁地采用双30发弹匣的设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对弹药容量的指标要求最终被放宽到更现实的50发,但那是两年后由于在60发弹匣上花了很多钱而已经接近目标时才放宽的。前面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和金钱都浪费了。


春田兵工厂模块化SPIW中的无托布局


不挂榴弹发射器的春田第一代SPIW原型枪


前后排列的两个30发弹匣并非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结构


AAI公司的SPIW

AAI公司在1964年所推出的SPIW原型枪采用的自然是配合XM110箭形弹的底火后坐式枪机自动原理,该枪全长39.9英寸(约1013mm),空枪重约11磅(约5公斤),包含60发箭形弹和3发40mm榴弹在内的战斗全重为13.3磅(约6公斤)。XM110弹在AAI样枪的18英寸(457mm)枪管上发射时初速为4820英尺/秒(1469m/s)。


装有3发榴弹发射器的AAI第一代SPIW原型枪


面杀伤武器部分

由于SPIW计划中明确提出点/面火力结合的要求,因此除了发射箭形弹的点目标部分,对装在枪管下方的面杀伤武器(即榴弹发射器)也是一个重点。H&R提交的方案是一个旋转式的三筒弹膛,温彻斯特和AAI提交的方案都是唧筒式,而春田提交的是弹匣供弹的半自动式。除了参与竞争的团队都提出自己的3发榴弹发射器方案外,另外还有国防承包商同时负责研制配用的榴弹。

其中一种新榴弹是XM434,这是一种空心装药的破甲榴弹,其性能指标是要穿透50mm厚的钢板,或100mm厚的铝装甲,或180mm厚的钢筋混凝土。

另一种新榴弹是XM398,这是一种撞击地面后再跳起空炸的榴弹,其延迟时间为120毫秒,炸点高约1.52米。

另外还有XM534火箭增程破甲榴弹,设想中是在XM434的弹头上加装火箭助推发动机,使有效射程增大至800米。

当时其实还建议采用一种口径为30mm的榴弹,在设想中它应该具有和40mm榴弹相同的威力,由于其重量及装药量都与40毫米榴弹一样,因此要长一些。但这种30mm榴弹并没有成功研制。

与第一代SPIW原型枪面杀伤部分进行鉴定试验的对照物则是M79榴弹发射器。试验中都是发射M407E2和M407E3教练弹。

试验结果表明,各家原型枪的3发榴弹发射器的性能同样是不可靠的,射击中断的故障率也很高,春田兵工厂的是1比12.9,奥林/温彻斯特的为1比2.1,而AAI公司的是1比4.66。



第一代原型枪测试结束和第二代原型枪的工作开展

可能是由于起步最早,春田和AAI的SPIW原型枪都是比较接近指标要求的,而且都满足了“齐射计划”中对极高射速短点射的要求。温彻斯特SPIW的射速是第一代SPIW中最慢的,只有700发/分,每秒可射出11发。而春田SPIW测出的点射和全自动射速为1700发/分,这意味着每秒28发;而AAI SPIW全自动时射速为600~700发/分,但点射射速则是惊人地高达2400发/分,即每秒40发。其实H&R的射速才是最低的,为一分钟500发,但因为采用的齐射方式每一发都射出3枚弹头,因此就相当于一分钟射出1500枚弹头。

由D&PS主持的射击试验是从1964年4月到8月期间在本宁堡进行的。用作对比的武器是M14、刚刚通过正式定型的M16以及另一种增加了2发点射控制机构、带枪口制退器的未定型M16。

其实在那个时候,研制SPIW的工程师们都已经承认这些设计并不稳定,这个概念似乎不那么容易实现,除非对指标作出某些调整。但美国陆军武器司令部(Army Weapons Command)依然坚定地相信SPIW是可以实现的,完全不需要修改技术指标。于是那些工程师们只好绞尽脑汁地尝试平衡原型枪的各种细节,尝试达到SPIW的技术指标。

通过对第一代原型枪的测试结果的总结,在1964年11月正式确定了两个入围的原型枪,便是“众望所归”的春田和AAI。不过陆军对这两种入围原型枪提出的缺点都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耐用性差,可靠性差,而且重量超标。

关于武器系统的耐用性方面,那些工程师们已经厌倦了反反复复向测试人员解释为了尽量靠近重量指标,而怎样想方设法地在每个部件上尽可能地减轻重量。如果没有10磅总重却又要点面火力结合的要求,那么他们可以在性能上做得更好。

在可靠性方面,三种原型枪中表现最好的是AAI的原型枪,平均每射击23.5发弹就有一次射击中断的故障;春田兵工厂的原型枪次之,故障率是1比21.3,最差的是奥林/温彻斯特,其故障率达到1比10.8。AAI在进一步的试验中发现如果给XM110枪弹涂上润滑油,就能提高可靠性,但发射前先给枪弹润滑这点建议被陆军认为是无法接受的。

至于重量严重超标就更不用说了。然而这个问题却又与耐用性的问题互相矛盾。

但即使是这样,美国陆军依然相信在第二年6月份就可以得到一件新装备,因此他们甚至打算尽快开展这二阶段的试验,然后小批量生产出中选的枪支供部队试验。考虑到重量和耐用性方面的平衡,对重量方面的要求有些松动了,至少陆军官员同意重量不再是一个数字指标,而是权重指标。

在1964年的夏季,除了在本宁堡进行的第一代原型枪试验外,同时也在进行着大规模量产XM110弹和XM144弹的模拟试验,在这之前试验的弹药都是实验室产品,如果没有经济的方式用来生产足量的箭形弹,枪也不能装备部队。但试产的承包商抱怨说,每一个部件都需要手艺高超的技工来确保装配可靠合格,这意味着这两种箭形弹因为装配困难而导致成本高昂。看来以19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不仅不容易实现SPIW的武器部分,就是弹药部分也有困难。



SPIW计划第二阶段的开始

尽管AAI的工程师们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但针对第一代原型枪试验中暴露出来的SPIW计划中许多不成熟的构想,仍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不过陆军武器司令部认为这只需要多花点钱和时间,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在1965年3月,就是美军部队正式进驻南越的时候,陆军武器司令部的态度有所松动,批准供应商在35个月内各完成10支第二代SPIW的原型枪并通过试验,并必须在1968年3月完成装备定型,也就是说陆军方面同意SPIW计划延迟了将近三年。

不过,在这一阶段中陆军已经明确拒绝接受无托结构,因此春田兵工厂开始参考AAI和温彻斯特的设计,重新设计他们的SPIW样枪。而且还必须是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去重新设计。因为在1964年春田兵工厂就已经彻底停产M14(只有几家民营生产商还在生产着合同规定中剩下的数量,直到1965年),生产车间已经关闭,而且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已经宣布将在1968年4月完全关闭这家兵工厂。

另外,由于XM110和XM144这两种弹药的初速达不到要求,因此两家入围的供应商也必须在第二代原型枪上使用改进的弹药,其他上就是重新设计弹壳以容纳更多的发射药。

因此,春田和弗兰克福兵工厂很快就研制了一种新弹取代XM144,并命名为XM216。这种新弹除了弹壳稍粗一些外,包括弹头、底火等其他方面与XM144完全相同。

同时,AAI公司也放弃了XM110那个凹陷的弹底结构,并把弹壳加长了4mm,使弹壳内有更大的发射药空间,从而推出了新弹XM645。在新弹上,AAI还同时研制了一种单件式活塞底火来代替原本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设计。这种创新的单件式活塞底火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火台。而其他的底火,如博克塞或伯尔丹等都有火台,火台的作用是与击针一起共同挤压破碎击发药。

没有相关人士正式公开过XM645这种无火台底火的工作原理,因此有不同的猜测。比如有人认为是依靠全新的更敏感的击发药,而且击发药量是传统的三倍以上,在活塞式底火压缩的时候引爆;另一些人则认为利用弹壳里的底火定位突起的环充当火台的作用;还有人认为在底火杯内侧粗糙地加工有细小的螺纹,当底火被击针打击时,击发药就会与这些螺纹互相摩擦从而引爆。

同时,AAI公司还是试产装配了13万发XM645弹,弹壳及单件式活塞底火的生产是由位于魁北克的加拿大国营企业多米宁兵工厂(Dominion Arsenals)外包的。

从左到右:AAI的XM110,弗兰克福XM144,AAI的XM645弹,弗兰克福XM216,把AAI弹头装在5.56 NATO弹壳中



第二代SPIW

春田兵工厂的第二代SPIW

1966年,春田兵工厂推出了第二代SPIW原型枪,其全长正好是40英寸(1016mm),发射新改进的XM216弹。由于当时60发点目标弹药容量的指标仍未松动,所以依然采用两个30发双排弹匣的供弹设计。但因为无托方案被拒绝,新步枪必须改为弹匣在前的结构,为了同时满足全枪长和枪管长的指标,原本前后排列的双弹匣改为左右并列的形式。在两个弹匣都插入到位后,左侧弹匣内的枪弹被往下压一些,先从右侧弹匣供弹。当右侧弹匣打空后,托弹板带动一个装置释放左侧弹匣内的枪弹,使其上升到可供弹的高度。

另外,新的弹匣体材料改为透明聚碳酸酯塑料构成,方便射手观察余弹量,这种创新也是春田兵工厂的工程师在绝望中创造力的爆发,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特征来加分,以抵消固有缺陷方面的失分。

总体来说,第二代春田SPIW样枪还是很有决心的,尽管受到终止M14采购的影响而导致资金受限。


春田SPIW第二代原型枪


春田第二代SPIW弹匣用透明塑料制成,结构上分成左右两组双排30发容量

AAI公司的第二代SPIW

由于AAI公司是第一个推出箭形弹的概念,所以AAI对拿下SPIW项目有很大的决心和信念,在春田的第二代原型枪公布后不久,AAI也公布了他们的第二代原型枪。新枪改进了早期的一些构思,而且还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射击试验。按照AAI官方的说辞,这已经是可以随时进入量产的生产型了。

AAI的第二代SPIW原型枪设计了新的塑料枪托,代替原来的木制枪托,弹鼓的尺寸和动作机构的运动距离上都比第一代稍长,这是由于新XM645弹壳长度比XM110稍大。另外3发榴弹发射器由唧筒式改为滑动弹膛式。

AAI公司在1966年初试制的第二代SPIW原型枪,在口琴式弹仓内的是3个装有榴弹的发射筒


第二代SPIW试验结果

第二代原型枪的试验依然由本宁堡的步兵委员会负责,对比试验是在1966年的8月26日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这次试验的结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就是“灾难”。

美国陆军在SPIW计划中要求在重量如此轻的枪支上实现那么多功能,但作为一件军用武器又要求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无论工程师们怎样努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依然无法跨越。

同时,陆军武器司令部还打算寻找一家民营企业接手春田的SPIW,因为还有一年半这家兵工厂就要彻底关闭了。

由于M14越来越被证明不适应越南的环境,而最初陆军虽然对SPIW计划的进度很乐观,但越南前线急需立即替代M14的武器,因此已经买下AR-15的柯尔特公司趁机发动攻势,成功取得美国政府一张又一张的订单,并在1964年被定型为M16。尽管美国陆军一直把AR-15/M16当成是M14与SPIW之间的过渡型武器,但因为SPIW计划一拖再拖,于是不得不不断地增添这支过渡枪的数目。

然而,早期M16在越南战争上饱受诟病的可靠性问题,却正是由于美国陆军一直把M16当作应急用的过渡性武器,而从未予以重视,所以M16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试验、改进、试装备、再改进”的一系列装备定型流程,而是匆匆忙忙就提供给作战部队使用。而正是由于早期M16所出现的问题,反而又让对M16怀有偏见的陆军高层更加不喜欢这件武器,而对SPIW始终怀有强烈的信心和希望。

所以,柯尔特公司比任何人都不希望SPIW能够成功,因而他们对SPIW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强烈的兴趣。他们甚至用AAI的箭形弹及弹托和5.56mm的弹壳组装了一种脱壳箭形弹,并用滑膛枪管的M16进行了试射。

虽然步兵委员会的SPIW试验报告是秘密的,作为防务承包商之一的柯尔特公司并不受限制,而且步兵委员会对推广M16也出了很大的力,与柯尔特公司的关系也是不错。所以柯尔特公司的工程项目经理罗伯特·罗伊(Robert E. Roy)仔细研究了SPIW,然后向上级写了份书面报告,从而打消了柯尔特公司高层的担忧。罗伊报告中的几个要点摘录如下:

……在我看来SPIW系统还远远不能成为一件可以作战的武器系统。过多的人给这件武器赋予了过多的要求,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因为有许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一般来说(箭形弹)进入肌肉或骨头后会略微弯曲,然后翻滚。必要有有这样的特性才能使得这样一个小而轻的弹头增加致死能力。但问题是箭形弹并不总是能翻滚,即使在翻滚后它的杀伤力也比7.62 NATO弹要低,而如果它不翻滚,那么它的停止作用就非常低,甚至低到伤者可能不知道他已经被打中了……


打进肥皂后弯曲变形的箭形弹,这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实际试验的结果并不总是理想的


在对比试验中,400米距离上M16发射的M193弹不能击穿1/4英寸(6.35mm)硬钢板,而SPIW的箭弹则可以击穿


……为了让SPIW弹药尽可能轻,弹壳尺寸要尽可能的小。这就需要以燃烧速度相对缓慢的发射药来获得所需要的高初速,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能量。其结果就是膛压非常高,在子弹射出时。我估计膛口压力达到25,000 psi……

……这些武器所产生的膛口噪声和火焰远远在M14或M16之上,至少相当于我们的M16突击队员型冲锋枪(应该是指XM177)在不安装消声/消焰器时候的程度。我发射过AAI的武器,不戴耳塞的话是绝对不舒服的……

XM177冲锋枪是M16的短枪管型,由于枪管只有M16的一半长,所以装了一个大型消焰器来降低枪口焰和噪音

……目前的计划是要求在1968年初完成设计定型,在1969年开始生产。但看过实物,目睹了射击,并亲自试射后,我看不到这个计划有实现的可能。SPIW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发,而且最好是完全重新设计,并且要彻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后才能进一步考虑有没有能力成为军用武器。

所以罗伊的结论是:SPIW对M16完全没有威胁,而且柯尔特公司也完全没必要接手春田SPIW,因为这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在近期取得成功,还是把资源都投入到M16身上吧。

美国陆军在1967年2月授予AAI公司一部分“工本费”以继续SPIW原型枪的改进。两种第二代SPIW原型枪都送到AAI公司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试验。1967年9月,AAI公司宣称在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得到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内部试验中,原先存在的问题,如升温过快等等都没有得到解决。11月,AAI公司发起针对关键问题的攻关研究,但依然没什么起色。


AAI在1967年改进的第2代SPIW枪族,其中包括无托型(尽管陆军明确表示不要无托)以及弹链供弹的轻机枪型


AAI公司1967年底改进的AAI第二代SPIW,榴弹发射器采用了滑动式弹膛的设计


AAI的60发弹鼓


博物馆里的SPIW原型,从上到下:春田第1代两支,春田第2代,AAI第2代后期型


现在看来,SPIW越来越没希望:弹药生产成本高,射弹散布难以控制,弹托的可靠和安全分离问题以及高射速情况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问题也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再加上许多技术要求之间自相矛盾,美国陆军最终在1968年决定结束SPIW项目。大张旗鼓地开展,花了总共超过2千万美元的项目就这样静悄悄地结束了。


SPIW的后续

尽管SPIW计划放弃了,尽管在越南的前线官兵已经接受了M16了,但美国陆军高层对于换掉M16依然不死心,所以在1969年又开始了一个名为未来步枪系统(Future Rifle System,简称FRS)的新项目。在FRS中又提出一些创新的要求,在几个原型枪中,AAI公司提供的XM19的点目标火力部分发射的是改进自XM645的另一种箭形弹。


1971年FRS计划中的AAI XM19,可以看出是SPIW第二代原型枪的后期型简化及改进


据说有些负责试射XM19的士兵报告说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晕、呼吸道发炎、眼角膜损伤等等症状,经调查发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玻璃纤维弹托在发射时会出现大量肉眼不可察觉的微小颗粒剥落,并飞溅到射手身上。这个问题在SPIW试验中没有被发现,可能是因为SPIW的样枪没有经过更广泛更多的试射就已经中止,所以没有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材料和工艺问题去解决,不过FRS这个同样技术超前的轻武器计划理所当然地再一次失败了,所以脱壳箭形弹只能继续作为技术储备。

到了1980年代未期,美国陆军又搞了个先进战斗步枪(Advanced Combat Rifle,简称ACR)计划,4家竞争方案中其中两家都采用了箭形弹技术,而这两家中的其中一家正是AAI公司,这次AAI的ACR样枪发射的是装在5.56×45mm弹壳中的箭形弹。ACR计划其实算是当年齐射计划的新版本,但依然没有一种原型枪能够满足技术指标。而两种箭形弹方案虽然比起十几年前的箭形弹有了进步,但依然有一些根源性的缺陷无法解决,比如精度,比如破碎弹托的飞溅。所以ACR计划在1990年也中止了。


AAI公司在1988年公布的ACR原型枪


AAI ACR所发射的5.56×45mm箭弹

军械库
世界枪械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