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10的最新枪型
一般人们都知道M16或是AR15,但是要问AR-10,大多数人都会摇头,就连美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在枪械发展史上写下浓厚一笔的杰作。AR10是一把发射7.62×51mm北约标准弹的自动步枪,由尤金·斯通纳在阿玛莱特公司(ArmaLite)设计,大概只造了1万支左右,并没有被广泛采用,有人称它为历史角落的泪屎,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的它应该是成就霸业的太祖,虽然产量不多,但它是后来的AR-15(即被封王的M16)的基础,AR15得成功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上摘的桃子。
伟大的枪械设计师 斯通纳
AR系步枪,斯通纳的杰作
AR10步枪
AR10与AR15对比
阿玛莱特在1954年创立,属于发动机和飞机制造公司(Fairchild Engine and Airplane Corporation)下属的分公司,主要是为航空工业开发新材料和新设计。在尤金·斯通纳加入阿玛莱特公司后,主要是担任射击比赛武器和救生枪的主任工程师,但这个从战场上爬下来的家伙的兴趣爱好在军用步枪上。在美国陆军计划替换M1伽兰德的一些步枪时,阿玛莱特和斯通纳的机会终于来了,决然的加入这项竞争,由于时间紧、涉足迟,虽然创新十足,但也存在拼凑特征,其结果是竞标失败。
选型中失败的AR10
AR-10在选型试验中失败,其主要原因也是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导致枪械不能满足中口径弹药的强度,在失败后阿玛莱特总结经验,将目光盯向了弹药强度较低的小口径,最终研制成功,这就是AR15步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16。
不断进化的AR10
阿玛莱特在AR-10竞标失败后将产权被卖给荷兰的公司,后来苏丹和葡萄牙还从该公司采购列装了AR10,也算是在国际上取得了列装的名分。当M16被采用为美国的制式步枪时,市面上稀有的AR-10一夜间身价滚了几番,成为红极一时的热门收藏品。
在阿玛莱特将AR15研制成功后,并没有将其捂在口兜里享受获利,又将AR-15的专利和生产权卖给柯尔特,所以说阿玛莱特在AR15上的成功属于割了一次韭菜式的成功, M16的红利几乎全被柯尔特包揽,正是由于他的卖卖卖,最终错失成为20世纪最伟大之一的枪械公司称号,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江湖地位。
精准型的AR10
后来阿玛莱特并没有停止对枪械的研制,他们凭着AR10和AR15的经验继续研制“低成本”的5.56mm和7.62mm产品,后来分别命名为AR-16和AR-18,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引导近十年枪械发展的AR18,看看国际上精准步枪的发展,大多是AR10点衍变,这个在后期我会专门写一些关于AR18的技术文章,到时会有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在1995年猎鹰武器公司(Eagle Arms)购买了阿玛莱特的商标,并重新推出命名为AR-10的新产品,但新版的AR-10已经不像AR-10,而比较像M16了,除了口径差异外,其他所有都长的一样,在小口径弹药遭到质疑的今天,中口轻将会全面回归,那时AR10将会大放异彩,博得全球枪迷的媚眼。
分解后的AR10
AR-10的工作原理如下:
击发后弹头经过导气孔,部分火药气体通过导气孔、导气管向后,进入机框和枪机之间的气室,进入气室的高压火药气体对枪机框和枪机作用,由于枪机处于闭锁状态,所以只能推动机框后坐。机框自由后坐约3mm左右时,机框上的开锁螺旋面迫使枪机导柱绕枪机轴线旋转开锁,此时弹丸已经出膛,气室内压力下降,在机框获得动能的带动下后坐,当机框后座约8mm时,气体开始从机框上的排气孔向外泄出,压力随之逐渐降低。当气体压力完全消失之后,自动机依靠所获的动能继续向后,直至后坐终了。过程中完成抽壳、抛壳的动作,复进簧被压缩,击锤亦被压倒在连发阻铁卡的待发位置上。在被压缩的复进簧的作用下,枪机又向前复进,推弹入膛。当枪机的闭锁凸笋通过枪管节套中对应的凹槽而到达枪管前方位置时,机框仍继续复进。导柱在机框闭锁螺旋面的作用下,带动枪机向右旋转22.5度,形成闭锁。闭锁完成之后,机框继续想前复进约2.5mm,在继续复进的过程中枪机框后端撞击连发阻铁,解脱被限位的击锤,击锤旋转打击击针,再次击发枪弹,完成自动射击动作。
下面让我们来看AR10在枪械史上的贡献:
1.大量使用了航空工业中运用的塑料和铝等轻型材料,枪械质量大幅减轻,在枪械发展史中轻量化的研制方向成为研发热点,就是今天都还在继续。
当时还没有人用这些轻型材料来做轻武器。它的机匣和安装发射机的下机匣都是由机器加工的铝材,就连肩托座也采用铝合金,这将大幅减轻重量,美国大兵拿在手里就突然感觉是怀里抱着个日本娇人一般,轻松无限。
2.将用枪体验全面渗入设计,这为枪械的研发模式提供了参考,这与斯通纳行伍生涯分不开,他非常清楚军用步枪需要怎样的结构与功能。
左侧特征
在发射机座右侧有弹匣卡笋,握枪手的食指可操作,左边是空仓挂机和快慢机,快慢机由握枪手的拇指控制,有保险(S)、半自动(E)、自动(D)三个档位,操作非常快捷。空枪挂机在弹匣后上方,在更换弹匣后一拍即可上弹。扳机位于握把、机匣、弹匣之间,扳机护圈可向下打开,当寒冬中士兵戴着分出食指的皮棉手套时也能扣压扳机,这种手套现已少见,估计年青一代们需要发挥下想想了。护木采用圆柱状的结构特征,这一特征使其握持非常稳定,易于控制。类似这些实用化的设计,在后来的AR15步枪上被全面采用。
3.AR-10的外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结构布局,虽然不是颠覆性的革新,但在质疑中获得成功,这本身就是伟大。
M16
在当时的传统设计中,通常是让瞄准具贴近枪管,为此而采用下弯造型的枪托与卧式握把,由于抵肩点低于枪膛轴线,因此射击时容易导致枪口上跳。
完全分解状态
在AR-10上,斯通纳让枪管与枪托成一直线,使抵肩点处在枪膛轴线上,以此降低枪口上跳。
机匣的结构特征
而枪托内的复进装置含有缓冲器,能进一步降低后坐感。但这种设计会使射手的头部高出枪管上方很多,瞄准时眼睛并不舒适,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瞄准具上移,准星用一个三角形结构抬高,照门安装在一个提把上,为觇孔式照门,表尺分划200~700m,拉机柄也在提把下方,对这一设计,很多人觉得过于露头,战场中易于被爆头,在当时一度受到质疑,但军人们却很青睐。
这主要是二战后,战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趴在掩体后在地面进行二维对抗演变成枪炮交错的三维立体打击,尤其是面对掩体时,直接应用重火力将掩体全面摧毁,爬姿,卧姿的战术越来越少,立姿突击成为步兵的主要战术,在这点上,斯通纳和卡拉什尼科夫是共识的。
节套的结构特征
枪机组件的分解
5.力求精度第一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自动机的创新,使其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虽然斯通纳学历较低,但是对力学的应用却非常自如。仔细分析AR自动机原理,就会发现一些列的独特设计都为自动机受力稳定服务,有效的保证了枪械的精度。当然,这也造成可靠性欠佳的先天性不足,这也是一开始注重精度所致,这点在M16列装初期表现的尤为凸出。经过若干次的优化改进,曾经的不足已不复存在。
肩托和下机匣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