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雨湖区通过党建引领组建银发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银发人才三级架构的作用,探索流动式、嵌入式调解等模式,引导“银发人才”积极发挥作用,为基层治理赋能“银发力量”。
以“三个依托”为基础,搭建全域人民调解网络,建立全区人民调解银发人才工作三级组织架构。依托职能引领,组建资深专家团。区级层面,以司法行政人民调解职能为基础,招募一批具有丰富政法工作经验或基层工作经验的离退休党员组建成人民调解队伍,采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方法,使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效促进全区和谐稳定。依托基层聚力,构建基础调解网。乡镇(街道)层面,以1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通过开展“三级干部进区块”等活动,架起政府部门与居民群众间的连心桥,筛选一批经验丰富、熟悉镇(街)情的老同志协助社区治理工作,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进行矛盾纠纷精细摸排,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源头治理。依托乡贤参与,强化威望调解力。村(社区)层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两个作用”,将身体素质好、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老同志、有威望的老村长、老乡贤,纳入银发人才调解队伍,充分发挥“银龄”调解人员熟悉乡土民俗、了解邻里关系的优势,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银发人才工作大总站进行矛盾纠纷调解
雨湖区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构建“大总站+小分站+工作室”的服务平台,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立体推进”的人民调解服务体系。聚焦示范引领,建设“大总站”。根据“四有”“四上墙”要求,成功打造雨湖区“新‘枫’景”银发人才工作总站,组建一支18人的银发人才队伍,建立起及时补充、动态调整机制,保障队伍完整、专业过硬,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法治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聚焦融合共促,建设“小分站”。深入推动警司联动,促进资源融合、机制融合、措施融合,共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银发人才小分站,理顺全区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驻所调解室体制机制,推动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将人民调解的触角延伸至矛盾激化最前沿、矛盾纠纷最集中的地方,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15个乡镇街道已建成15个分站。聚焦服务下沉,建设“工作室”。结合“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建设,以小区为单位,积极挖掘热心的,愿意无私奉献的老党员,通过嵌入式、融入式等方式进行布局,建立家门口银发人才工作室,先后打造了别具特色的古梁巷社区“党员之家”和天隆小区“邱哥”工作室、风车坪社区“方阿姨”工作室等老干部、老党员品牌工作室,进一步激发老党员活力,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其“退岗”再“上岗”、“余热”再“生辉”。
△银发人才工作室
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和主力军作用。“提早预防”护民生。落实“日常排查+下沉排查+重点排查”三位为一体的立体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通过基层银发人才队伍力量,逐村逐户进行走访摸排,将矛盾纠纷排查的触角延伸至居民楼栋的每个角落。“银发调解员”们结合走访摸排情况,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重点领域出谋划策,提出“金点子”意见建议100余条。“普法宣传”润民心。最大化激发银发人才智慧,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快板、歌舞、二人转......将多种表演形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融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邻里文化节”活动,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引导大家遵纪守法、孝老爱亲、以邻为友、与邻为善。“问题化解”纾民忧。坚持“矛盾在哪里发生,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银发人才三级架构作用,利用警司联动,探索流动式调解模式,协调解决个别小区改造难题、部分居民活动场所紧缺、垃圾乱倾倒、车辆乱停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提供可靠保障。2024年以来,全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1485件,当期化解率95%以上。
△银发人才工作小分站开展矛盾纠纷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