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大球盖菇秸秆降解能力强、原料来源广、栽培方式简单多样等特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近期,举行的2024年中国菌物学会大球盖菇(红松茸)产业分会年会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周雁讲师做了题为“大球盖菇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菌种选育”的报告。
大球盖菇,作为担子菌门、球盖菇科的一员,具有杂食性、广温性、喜湿性、抗杂性、好氧性的生物学特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成功实践了菇-稻轮作模式,不仅就地转化利用了秸秆,提高了耕地质量,还充分利用了冬闲田,为稻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
尽管大球盖菇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茬口衔接问题、春季密集出菇的保鲜加工难题以及品种相对单一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急需通过科技创新和育种改良来解决。
为了应对产业发展挑战,周雁讲师及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种质资源评价与遗传育种研究。他们从全国各地收集了42株大球盖菇,通过ITS测序、ISSR分子标记分型和UPGMA聚类分析,将这些菌株分为A(36株)、B(5株)、C(1株)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由14个菌株组成的核心种质资源库,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材料。
同时,周雁讲师及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核心种质资源的基质降解能力,发现漆酶、木聚糖酶、滤纸酶等胞外酶活性与大球盖菇对稻草秸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显著相关。综合比较多个性状,他们筛选出了SA05、SA09、SA22、SA24、SA26、SA44等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为优化栽培技术和提高产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遗传育种方面,周雁讲师团队通过单核体分离与杂交配对技术,成功获得了多个杂交子。他们进一步对杂交子进行了初筛和栽培试验,综合评价了菌丝生长速度、吃料速度、胞外酶活性以及菌种污染率等性状。最终,筛选出了包括81-23(S34)、81-30(S17)和32-20(S43)等在内的优良杂交子。其中,S34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可以早出菇、稳定出菇,而S43则在温度较高时更容易出现爆发性出菇,两者均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
蘑菇通网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