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年轻干部们,别再做“借调”的“核动力驴”了
文摘
2024-08-21 12:32
江苏
云南省近期通报了两起形式主义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团省委以"挂职"为名的大规模违规借调工作人员。这些借调人员多为教师,数量远超规定,且多数未按规定备案,借调期限也异常漫长。尽管根据要求今年5月份要完成清退,但团省委进展缓慢,依然有大量人员处于"挂职"状态,且6月份又有新的借调发生。通报直接指出,“体外循环”情况突出,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这种借调现象并非云南独有,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以"工作专班"名义,从各街道抽调人员,之后便不再放回;有的地方则以“跟班学习"为名,选拔年轻干部到上级单位帮助工作,熟悉业务。借调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短暂借调后退回,有的则长期借调,最终成为常态。许多新进体制的年轻人对"借调"抱有期待和幻想,认为这是上级部门看重自己的表现,是培养自己的机遇。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首先,借调到更高平台,看似可以积累人脉,但人脉并非简单的认识,而是能否进行利益互换。人脉的价值在于你能提供什么,而非你认识谁。许多退休领导感受到人情冷暖,因为人们关注的是现任,而非无权的前任。对于借调的年轻人而言,多是没背景没资本,日常的寒暄多是“点头之交”,除了年轻,他们缺乏与他人进行利益交换的资本。其次,借调看似能提升视野,学到更多东西,但前提是要有时间学习。借调单位之所以借人,大多不是让你去喝茶看报纸的,而往往是因为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无奈只能向下借调。年轻人借调后,上级单位好不容易逮到干活的人,往往将各种脏活、累活都压给新来的年轻人,每天24小时连轴转,每周5+2不休息,根本无暇学习成长。即使领导偶尔安排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在压榨你的剩余价值,而非真正看重你。毕竟你归根结底还是借调人员,早晚还是要回原单位,能真正解决编制问题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在如此高压环境下,很难沉下心来学习,每天只求不犯错,与内耗斗争。相比之下,留在原单位的同事,工作稳定,时间固定,更有精力和时间学习成长。借调的包装再好,上级部门更看重的是能否做事,尤其是那些年轻、不抱怨、埋头苦干的“核动力驴”。许多被借调的人感到自己像无根的浮萍,原单位评优评先没有自己,借调单位则更倾向于照顾自己人。当然,也有借调后发展得很好的个例,但这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健康。最关键的变量在于,是否有领导真心愿意提拔一个做事的人,而不是出于私心。总之,借调并非想象中的美好机遇,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年轻人在面对借调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理性评估自己的处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银翼萤火虫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