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凭什么能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

文摘   2024-10-19 00:00   江西  

自中国革命的航船慢慢由毛主席掌舵以后,中国革命重回正确轨道,此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众多优秀领导人在各自领域里纷纷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刘少奇,他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党内二把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少奇能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

刘少奇

1942年3月,刘少奇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从华中出发赶赴延安。途中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为山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后,致电请示党中央毛主席,准备启程继续赶赴延安。而此前不久,日寇在华北进行了一场异常残酷的大扫荡,敌情依然非常严重。

党中央毛主席顾虑刘少奇路上的安全问题,复电指示他,要他以中央全权代表资格常驻第115师,指挥整个山东和华中党政军全局工作。因此,刘少奇就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山东留下来,随着第115师师部,在鲁南和江苏北部一带同日寇“兜圈子”。

在此期间,刘少奇一边指导山东工作,一边同华中的陈毅和饶漱石等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刘少奇深感华中地区工作对全局工作关系重大,如果华中有失,将对山东及河北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一再提醒华中,如果对主力重视不够,将来可能吃大亏。

刘少奇向来习惯于思考问题,而且习惯于将眼光延伸到更为长远的将来。在这段时间里,他就已经不仅仅考虑如何应对眼前的艰难、复杂局面,他还考虑到了更深更远的将来——对日寇进行反攻,甚至是抗战胜利后新中国的建设问题。

为此,刘少奇特意于1942年7月20日致信陈毅和饶漱石等,在这封长达2万字的长信中,刘少奇对华中如何度过艰苦的抗战阶段,准备反攻,创造战后建立新中国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强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民主政权建设以及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这是刘少奇在这一时期结合华中、山东等地实际,从理论上作出的高瞻远瞩的预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根据已有的实际,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一个领导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正是刘少奇能够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个原因。

7月下旬,刘少奇结束了山东的工作,再次踏上了赶赴延安的路程。鉴于当时极为严峻和复杂的敌情,山东分局为了确保刘少奇的安全,研究了两个方案,一是派主力部队一个营沿途护送,二是由鲁南铁道游击队小部队化装护送。多数人主张执行第一个方案,但刘少奇却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他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毅然启程了。

地道战(剧照)

到了微山湖地区后,刘少奇由湖西军分区派出的骑兵连护送穿过湖西区,进入鲁西区党委辖区,这是一片沙土地带,当地遭到日寇残酷的“三光”政策的残酷压迫,又受到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群众生活陷于极端困难当中。而当地负责人又缺少办法,情绪低落,同群众的关系也不够密切。

刘少奇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当即把当地几位负责人请到他住的小屋里,听取他们的汇报后,给他们出主意。刘少奇要他们千方百计帮助群众生活下去,动员老百姓种植瓜果蔬菜,等到瓜果蔬菜成熟后,帮助群众卖出去,换些粮食和日用品回来,这样,群众的生活就能更安定了。

刘少奇特别强调,我们要想尽办法给群众东西,而不是向群众索取东西。我们要和群众同甘共苦,这样才能在群众当中生根,要让群众相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他们。鲁西区的干部后来都深有感触地说,这回胡服(刘少奇)从这里经过,真给我们解决了问题!

9月底,刘少奇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驻地晋东南的辽县麻田村,时任北方局书记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刘少奇9月24日在北方局干部会议上作了报告,提出,在有的地方可以坚持公开的斗争,有的地方则要进行隐蔽的工作。一方面要搞游击战争,一方面要搞公开的政权,一方面又要搞群众工作、伪军伪组织工作。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刘少奇还对华北的群众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0月7日,北方局再次召开干部会议,刘少奇从比较华北、华中工作以及言路所见所闻的观感,对以后的华北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刘少奇毫不客气地指出,华北的抗日的坚持与胜利主要靠主力,地方上独立坚持抗战、坚持斗争的力量弱。原因在于华北地方工作没有做好,长时期没有完成任务。华北工作的弱点主要在于华北大部分基本群众没有普遍发动,没有实行减租减息,群众没有真正组织起来,所以群众缺乏参加抗战、参加政权的积极性。

这就导致华北经不起战斗,根据地战斗力不强,甚至有的地方群众还抱怨我们。刘少奇指出,华北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地做好群众运动,现在必须在主观上做最大的努力。刘少奇的批评毫不留情面,彭德怀虽然并不完全同意刘少奇的批评意见,但还是在原则上接受了,并立即深入开展减租减息,使贫苦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

地雷战(油画)

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春,整个太行根据地把群众工作推向了高潮,使得太行根据地的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好转。这就是刘少奇能够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的第二个原因:沿途所到之处他都能精准地为当地工作把脉,开出良方,使得当地工作能够迅速好转,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就是作为领导人实实在在的本事!

1942年10月10日,刘少奇在北方局党校300多名干部参加的会上作了报告,帮助北方局干部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使得各级干部了解了党的整个战略目的,当前的任务以及各种斗争形式与组织形式,抓到了中心工作,学会了打碎平均主义,把各种工作根据轻重缓急来推进。在此期间,刘少奇还成功地帮助当地党组织总结、提炼和推广了“地道战”和“地雷战”的经验。

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和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特意从冀中赶来想刘少奇和北方局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他们特别谈到了群众创造的地道战。这个问题引起了刘少奇极大的兴趣,刘少奇在充分了解了地道战的情况后,提出发展地道战的一个关键是由防御逐步转为既能防御又能进攻,还可以考虑把地道活动和地上的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刘少奇还特别提醒,搞好地道战必须要严防村里的坏分子向日军通风报信。

刘少奇的这些宝贵意见使得冀中地区领导人深受启发,此后,冀中地区广泛开展地道战就是把刘少奇的这些宝贵意见作为重要指导原则的,使得平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得以更有效地坚持下去。

抵达太岳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后,刘少奇在极为严峻紧张的形势下仍然抓紧时间同太岳区党委连续谈了几天的话,让太岳区党委领导人感触极深的是,刘少奇谈的问题无所不包,谈实际问题时,善于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谈到理论问题时,又极善于与实际紧密联系。

刘少奇在太岳军区期间又发现了群众的一个伟大创造:地雷战。刘少奇在充分了解了地雷战的情况后,敏锐地得出结论,地雷战很值得坚持和推广,是一种很好的斗争形式。并提出,可以很深入敌研究地雷战的问题,总结经验,大力加以推广和发展,将来还可以提供给北方局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去考虑。由于刘少奇的重视,地雷战得以普遍推广,成为打击日寇的又一个有效方法。

这就是刘少奇能够从众多优秀领导人中脱颖而出的第三个原因:眼光极其敏锐,能够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经验,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这种从实际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来指导实际工作。这是作为领导人最难得的一种能力和本事,而这也是众多领导人所缺乏的能力和本事!

参考文献:

《刘少奇传》: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尚书乔
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栖污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