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得罪小心眼的人!
历史上那些聪明人似乎心眼特别小,一旦得罪他了,他就想着要把人置于死地,就比如 曹 魏政权的著名军事家、书法家锺会。
史载,锺会自小聪慧异常,富有机变,尤其擅长各种权谋,不论在任何紧急场合下,辩才出色,应对自如。
锺会出身于颍川郡锺氏望族,锺氏与本郡同为望族的荀氏、陈氏是世交,也是 曹 操阵营的重要骨干,自然也与司马氏交情匪浅。
据传,某次司马昭和 陈 骞、 陈 泰同乘一辆马车,路过锺会家时,司马昭招呼锺会一同乘车。
但等锺会出来时,马车已经走远。锺会赶忙追上,司马昭取笑他: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司马昭一语双关,用“遥”,既指责 锺 会迟到,又顺带点出锺会父亲名讳“繇”。
锺会极为机敏,当即脱口而出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
同样用了一语双关:一方面表明自己是一个喜欢独行的人,卓尔不群;另一方面又同时点出了陈骞父亲 陈 矫、陈泰之父陈群、司马昭之父 司 马 懿的名讳。
可以说,这种应对之才,简直可以与诸葛亮舌战群儒相媲美了。
当然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司马昭是锺会的具有绝对权威的主子,即便是现在,下属也不敢轻易和领导开玩笑,更何况是等级森严的古代呢。
只不过,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锺会之才,卓异不凡。
锺会自幼好学,加上天资聪颖,不到二十岁时已经在当时的学术圈里小有名气,他最擅长的是玄学,研究最深的是他的代表作 《 四 本 论》中的主题“才性之辩”。
此书写成之后,锺会很想拿去给当世名士嵇康看看,那时候,学术崇拜现象很普遍,初出茅庐的人如果能得到当世名士的肯定,那无疑可以声名大噪,一飞冲天。
奈何聪明人锺会想得太多,又想请嵇康指点,又担心会被嵇康耻笑、刁难。纠结、斗争一番后,他竟然把自己的书隔墙扔进了嵇康家的院子,然后溜之大吉。这个场景,何尝不像当年我们要拜见大人物的你我啊!
这事后来如何,无从知晓。但大概率是,嵇康对锺会不以为然。有一种可能,嵇康瞧不起的或许并不是锺会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而是他的为人。但不管如何,此事让锺会心里很不爽,对嵇康生出许多恨意。
因为自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执掌天下大权,名士开始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名士群体开始分化: 山 涛、 阮 籍等人辞官归隐;李丰兄弟等人骑墙观望;嵇康等人激烈反抗;锺会等人投入司马氏集团怀抱。
数年后,锺会以其出色的才干在司马氏集团脱颖而出,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锺会这样的聪明人,其实越不能免俗。地位迅速提高后,他心里就越发想要找回当年在嵇康那里丢掉的面子和场子。
于是,某一日,锺会率领众多随从浩浩荡荡“杀向”嵇康家,满心以为能够镇住嵇康,扳回当年在嵇康那儿丢失的面子和场子。
谁知呢,嵇康太有个性了,居然鸟都不鸟他,依旧和 向 秀目不斜视地打铁,哼哧哼哧,叮叮当当,只听到打铁的声音,大家都僵住了。
这样被尴尬无视了许久,锺会的心情慢慢跌入冰点,面罩寒霜,知道再待下去也没啥意思了,就起身准备走。嵇康真是有个性啊,偏偏在这时候冷不丁发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么?
锺会内心那叫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悻悻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事以后,仇恨的种子迅速长成参天大树,聪明人锺会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在司马昭面前狠狠地挑拨了一番,结果就是嵇康被杀。
锺会这个聪明绝顶的人,就是想得太多,心眼太小,一件多小的事情,能有多大的仇?最后竟然要置人于死地,这样的人,不难想象,他自己也没什么好下场,后来也的确如此,他在奉命伐蜀成功后,说是反叛司马昭,被乱军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