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三国,东汉权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创立魏国;曹魏权臣司马懿操控政权,其孙司马炎篡魏创立西晋,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曹操
公元175年,一个名叫司马防的26岁的年轻人被朝廷委任为尚书右丞,时值东汉末年,正是汉家王朝气数将尽,群雄即将蜂拥而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正是乱世。乱世之中,野心家层出不穷。但凡野心家,通常身兼狐狸与狮子两种特性,前者富于权变,后者杀伐果决,能成大事。
司马防颇有威仪,高智商,有谋略,却耿直公正,不属于野心家之列。但14年后,野心家董卓奉诏率军进京。董卓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疯狂野心,本性毕露,仗着手握兵权,暴虐无道,废了少帝,把持朝政。司马防深知董卓迟早必亡,故而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只作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司马防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做的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提拔了另一个顶级咖位的野心家——曹操。只不过,彼时的曹操正处于人生低谷,因其出身“赘阉遗丑”而饱受歧视,竭力想要出人头地却无所依傍。司马防破除偏见,赏识曹操,举荐他做了洛阳北部尉。
这可不是个好干的差使,洛阳是京师重地,权贵子弟勾结豪强,横行不法,祸国殃民。这些权贵子弟遇到曹操这个狠人,却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这段经历,让曹操从一个愣头青,开始转变成一个有吞并天下之志的野心家。
到了公元196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曹操始终不忘当年司马防的提携之恩,为回报当年的恩情,他特地将一纸征辟令发给了司马防的二公子司马懿,但令曹操意外的是,司马家的二公子竟然拒绝了。司马防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字中都有个“达”字,因而司马八兄弟被世人称为“八达”。
司马防这八个儿子在当时都颇有名声,其中最厉害的当属二公子司马懿。当时朝廷和坊间最关注的是舆论对一个人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就比如诸葛亮还未出山,就已经盛传他“卧龙”的响亮名声,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舆论造势,为其出山做铺垫。
而司马家的二公子在这种舆论造势方面,似乎也不输于诸葛亮: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杨俊曾与十六七岁的司马懿交谈过,他评价司马懿“非常之人也”;另一著名评论家崔琰在见过司马懿之后,对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说,你弟弟(司马懿)聪明伶俐,果断杰出,你比不上他。
舆论造势都已经做到了这份上,按道理,司马懿接到曹操的征辟令不可能拒绝的呀?但他以病为由拒绝了,说白了,就是在“待价而沽”。曹操是当世之枭雄,心眼子不下十万个,他岂是这么好欺瞒的?他当即就派人前往刺探实情,搞得司马懿只好老老实实装病,连下人都严严实实防着。
一天,突然下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就忘了自己装病这茬儿,亲自跑去院里把晒的书给收起来,不巧被一个婢女给撞见了。司马懿的妻子张氏当即毫不犹豫杀了这个婢女,然后亲自给司马懿下厨做饭。司马懿的韬光养晦和残忍嗜杀,在年轻时已经显露无疑。
12年后,曹操已经平定乌桓,统一北方,他的首席谋臣荀彧再次向他推荐了司马懿。曹操再次下令征辟司马懿,并特地交代,如果司马懿不从,直接把他抓来。12年的观望,司马懿知道是时候出山了。司马懿第一次展示才干是在公元215年,当时,他随曹操出征平张鲁。
司马懿
部队很快拿下汉中,接下来该继续南下攻取益州还是打道回府?刘备在益州才一年,还没站稳脚跟,又忙着应付东吴索取荆州之事。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骗取益州,当地人并不真心归附,现在他又要应对孙权索取荆州,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我们乘胜进兵,益州必土崩瓦解。
没想到,曹操拒绝了他的建议,留下曹洪等人驻守汉中,然后班师回朝。2年后,刘备站稳脚跟,倾尽益州之力,夺取了汉中。司马懿第二次展示他的才干是在公元219年,当时关羽进攻樊城威震华夏,汉献帝所在地许昌距离樊城很近,曹操为躲避关羽的锋芒,甚至险些决定迁都河北。
司马懿向曹操建议,现在迁都就是向敌人示弱,又会让淮河流域大军不安。孙刘两家貌合神离,关羽得势,孙权最不爽,不如告知孙权,让他袭击关羽后方,樊城之围必然能解。曹操这次接纳了他的建议,孙权夺回荆州,而曹操不但保住了战略要地樊城,还轻松瓦解了吴蜀联盟。
此时,孙权上书曹操,热切拥戴曹操为帝,曹操轻蔑地表示,这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面对如此老谋深算的野心家曹操,司马懿只能做小伏低,收敛锋芒,在他面前极尽恭顺、忠心与低调。但曹操却对司马懿始终充满了猜忌,大概只有老谋深算的野心家才能洞察另一个野心家吧?
曹操甚至警告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再成功的大人物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都是有矛盾和斗争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依仗的是两大派系:一是以汝南、颍川士大夫为首的世家大族集团,如荀彧等人;一是以谯县、沛国地区人物为核心的军功集团,如夏侯渊等人。
司马懿与汝南、颍川士人关系极好,向曹操举荐他的正是荀彧,司马懿就此与荀彧等人结为世交。但公元212年风云骤起,有人提出为曹操晋爵并加九锡,这样的戏码当年董卓也曾上演过,这无异于篡位的前奏,因而遭到真心兴复汉室的荀彧的坚决反对,这就捅了曹操的肺管子了。
随即,曹操找了个由头逼死了荀彧。荀彧之死,使得曹操和汝南、颍川士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无法缝合的裂痕。荀彧一死,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为曹丕所倚重。军功集团多偏向曹彰,沛国人多偏向曹植,无奈之下,曹丕只能选择依靠汝南、颍川士人集团。
虽然曹操对司马懿多有提防,但他终究落幕,曹丕代汉称帝时,司马懿已经41岁,但他的仕途此时才开始真正发力,尤其是曹丕伐吴时,司马懿的地位已经类似于当年荀彧之于曹操。奈何曹丕命短,6年后就驾崩,临死前指定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为顾命大臣,并要儿子曹叡勿疑。
曹叡时代,司马懿终于如愿以偿地手握兵权了,他的锋芒再也掩盖不住了。先是新城太守孟达企图叛魏投蜀,司马懿立即将情况上奏给曹叡,但还没等到奏疏送达曹叡案头,他当夜就领兵以最快速度赶去讨伐孟达,路上花了8天,战斗花了16天,斩了孟达,扼杀了诸葛亮北伐的便利。
此后,诸葛亮再也没有机会从汉中、上庸两路北伐,只能从汉中出武都,再进攻雍凉二州。后主持西线军事的统帅曹真病倒,守卫雍凉二州对抗诸葛亮的重任就落到了司马懿身上。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凌厉攻势,采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的策略,任由诸葛亮如何羞辱也不为所动。
司马炎(剧照)
司马懿与诸葛亮缠斗数年,他以魏国的强大国力拖垮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熬不住,病逝于五丈原。除了吴蜀,辽东的公孙渊也是曹魏政权的威胁,公元237年,公孙渊叛魏,魏明帝曹叡先后派过数名将领前往讨伐,都大败而归,虽然他已经对司马懿起了疑心,但还是不得不寄希望于他。
司马懿灭公孙渊,真是手到擒来。他以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公孙渊的老巢襄平,恰逢天降大雨,魏军无法合围,公孙渊的兵还能出城活动,部下提议攻击那些城外公孙渊的兵,司马懿没同意。而是等雨停后,才率军完全包围襄平,昼夜猛攻,公孙渊无法突围,被斩于城下,平定辽东。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魏国公认的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公认的救火队长,这就导致他的权势与威胁抵达顶点,曹叡感到威胁了。不久,曹叡病重,也是奇怪,曹操后人怎地如此短寿?这不是败亡之象吗?曹叡安排自己身后事时,果然把司马懿排除在外了。
奈何此时司马懿的触角已经渗透到了曹叡身边,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利用曹肇等人趁曹叡昏迷之时与才人调情之事激怒曹叡,使得曹叡下令修改遗诏,原定的顾命大臣只留下曹爽,然后狠狠地把司马懿增补进来。司马懿的命运,就此从舞台边缘给拉回正中央来了。
曹叡一死,年幼的皇帝曹芳处境其实已经岌岌可危,曹氏宗族代表曹爽与汝南、颍川集团核心人物司马懿之间必然爆发一场生死决斗,只是,曹爽岂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采取示弱的手段,装病不上朝,一边暗地里掌控了一支7000人左右的死士随时准备发动政变。
曹爽终究不放心称病的司马懿,曾派李胜前往司马懿府上刺探情况,奈何司马懿是个大师级的影帝,李胜被他瞒过,曹爽得到虚假情报,彻底放下对司马懿的戒心。司马懿精心算计、筹备妥当之后,迅速发起致命一击,一举击溃曹爽,控制了局势,曹爽最终被“夷三族”。
司马懿不仅自己极为出色,培养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非常了得,在他们父子三人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曹魏政权的大权基本上完全操控在了他们父子三人手里。但司马懿做得比曹操还隐忍,皇帝曹芳要册命他为丞相,他坚决不接受;曹芳要给他加九锡,他也坚决不要。
直到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都始终没有让自己的职位再高升一步。但他隐忍不代表他的儿子孙子也继续隐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进一步经营之下,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司马昭到死也只是做了个晋王。
只不过,在司马昭死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6年2月,在满朝文武的劝进之下,司马炎夺了曹奂的帝位,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晋,曹魏政权就此覆灭。可叹曹操枭雄一世,劳碌一生,费尽心思挟天子以令诸侯,才终于得以让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篡汉创立魏国。
曹操做梦都不会想到,他费尽心思征辟来的恩人司马防的二公子司马懿,后来竟会效仿他,把他的子孙玩弄于股掌之间,上演与他如出一辙的戏码,在曹魏政权创立46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竟然又篡了曹家政权。可叹曹操劳碌一生却为司马懿做了嫁衣,真是曹操栽树,司马懿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