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交叉配血挑战

学术   2024-11-05 12:01   重庆  

作者 | 卢建伟,邓丽梅

单位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




前言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发的血液系统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多见于老年男性,目前仍无法治愈[1]


该疾病的特征是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组织受损,患者通常会出现骨痛、贫血、感染等症状,同时,这些蛋白不仅在临床上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还对输血前相容性试验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增加配血的复杂性,带来临床输血安全性问题[2]


本文通过一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应对这些输血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案例经过




1、病例背景:

患者,男,67岁,一年前外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10天前因双下肢乏力、无法直立行走以及腰颈部疼痛入我院治疗。患者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曾于2023年接受胸椎手术并输血(AB型,RHD阳性)。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存在重度贫血(Hb: 46 g/L)、白细胞增多(WBC: 12.20×10⁹/L)、血清总蛋白(121.1g/L)、血清白蛋白(28.5 g/L)、 球蛋白(92.6 g/L),A/G 0.31、免疫球蛋白IgG显著升高(85.77g/L),提示需进行紧急输血治疗。然而,考虑到其多发性骨髓瘤病史,患者血清中的M蛋白可能对配血试验产生干扰,导致常规方法交叉配血困难。


2、血型鉴定及初次配血试验:

患者的正定型试验结果(图1)为AB型Rh阳性,但反定型试验中,患者的血浆与A、B、O型红细胞均发生了凝集反应,导致正反定型不符。提示MM患者体内存在冷凝集素或非特异性抗体的干扰,影响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图2)显示,抗筛红细胞I、II、III均为阳性,主侧和次侧均为不合反应,且自身对照也呈阳性,进一步支持患者体内存在异常抗体或免疫球蛋白的干扰。



图1 凝胶微柱血型鉴定结果


图2 凝胶微柱初次交叉配血及抗体筛查结果


3、红细胞洗涤与血浆稀释:

为解决初步试验中的异常反应,实验室进行了红细胞洗涤与血浆稀释处理,以去除可能粘附在红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及血浆中的不规则抗体等干扰因素。红细胞多次洗涤,患者血浆进行4倍稀释,并倍量加样重新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图3),抗筛IIIIII试验结果从阳性转为阴性,主侧配血试验的阳性反应也转为阴性。


然而,次侧和自身对照的阳性反应减弱不明显,仍有2+的凝集反应,提示部分免疫球蛋白的干扰仍然存在。


图3 处理后交叉配血及抗体筛查结果


4、在进一步的试验中,使用凝聚胺法和盐水介质法进行了对比。

使用凝聚胺法进行的配血试验中,主侧试验呈现弱阳性反应(见图4),而次侧转为阴性(见图5),考虑到患者M蛋白的影响,且这种阳性反应不像真正凝集那么强,后续加入2滴生理盐水,试管肉眼看不到凝集,镜下红细胞呈均匀散在状态(见图6)。




图4 凝聚胺主侧结果


图5 凝聚胺次侧结果


图6 凝聚胺主侧加入生理盐水后结果


与之相比,采用盐水介质法进行的配血试验中,主侧和次侧均成功。患者成功输入2U红细胞悬液,无输血不良反应。




图7 盐水法主侧结果


图8 盐水法次侧结果




案例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体内高浓度的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这些蛋白质可通过与红细胞抗原的非特异性结合或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ABO交叉配血不合或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临床输血的安全性[3]


本例中,患者的异常IgG可能通过与红细胞抗原的非特异性结合,导致反定型试验中出现了A、B、O红细胞均呈阳性的异常反应。此外,这些异常IgG还可能导致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假阳性结果,从而增加配血难度。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实验室采取了多种处理措施,包括红细胞洗涤、血浆稀释以及选择不同的配血试验方法。红细胞洗涤的目的是去除可能粘附在红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干扰物质,从而减少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而血浆稀释则是通过降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以减少这些蛋白质对配血试验的干扰。


经过多次洗涤和稀释处理,抗体I、II、III筛查的结果转阴性,主侧配血试验也转为阴性,这表明部分干扰因素被成功去除。然而,次侧和自身对照的阳性反应减弱不明显,提示即便经过稀释处理,部分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干扰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M蛋白与红细胞抗原结合较为牢固,无法通过常规处理完全消除。


在进一步的配血试验中,凝聚胺法和盐水介质法被用来比较其效果。凝聚胺法可同时检出IgG和IgM抗体[4],原理是通过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引起红细胞的非特异性凝集,促进红细胞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5]


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配血中更容易受到M蛋白影响而出现假阳性,因而导致了本试验交叉配血时出现主侧凝集。但是这种假凝集在加入盐水后红细胞会散开,而真凝集红细胞边缘不齐,互相挤压,加入盐水凝集不散开[6]相反,盐水介质法操作简单,但只能检测出IgM抗体,不能检测出IgG抗体[7],能够有效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G抗体对配血的干扰。


在本案例中,盐水介质法成功消除了主侧和次侧的阳性反应,提示它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配血中可以排除IgG抗体对配血的干扰。




知识拓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特点是骨髓中大量异常浆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这些M蛋白在配血过程中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1.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血清中其他成分非特异性结合,导致凝集反应异常,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2.在低温下引起冷凝集反应,导致筛查试验中出现假阳性,增加伪凝集风险。

3.掩盖弱抗体或稀有抗体的反应,导致交叉配血试验出现假阴性,未能发现潜在的输血风险。

4.增加血浆黏度,影响血清学反应的速度和强度,使血型鉴定结果不可靠。

5.影响输注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可能通过非特异性结合加速红细胞的清除,降低输血疗效。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适当的配血策略,确保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输血治疗成功。




案例总结




本案例展示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配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体内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存在使得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复杂化。通过适当的预处理措施,不同试验方法的相互印证、及综合的临床评估,可以有效减少干扰因素,提高配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种个性化的处理策略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输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黄双旺,副主任技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


本案例报告了一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前相关检测的分析过程,作者结合患者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通过标本预处理和附加实验成功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血液,内容祥实,分析得当。


输血安全无不事,日常工作应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流程,与临床医生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患者的诊疗过程和病情变化,同时不断提升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为患者的输血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汪英颖,刘尚勤.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解读(2018年)[J].临床内科杂志,2018,35(07):503-504.

[2]霍琳红,谭莉莎,赵薇,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及其干扰因素的处理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4,37(06):380-383+389.

[3]韦庆成,隆耀清,黄波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12):31-34.

[4]游泽林. 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8):184-185.

[5]张友华. 凝聚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94):275-275. 

[6]司晓莹.凝聚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1):49-51.

[7]耿绕绕.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和盐水法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6):46-47.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




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