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闽北的书法氛围很浓厚动不动就办展览

文摘   2024-09-22 14:49   福建  

文 | 我号一路文化栏目

图 | 我号资料库



这还用说,肯定是因为有文化。

笔者在延平很喜欢逛双溪楼,因为这里时不时就会办书法展。延平,长期以来,是整个闽北区域的文化中心,虽然现在南平市政府等一批市级单位办公点搬迁到距离较远的武夷新区去了,可是延平区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浓,这和一批老文化人、老艺术家已经退休,并不需要再转移“阵地”有关,有他们在,因而让延平的文化氛围留了下来。



不过走出延平,笔者也发现,书法的创作氛围在其他一些县市区也非常浓,可以说,南平多地都有数量不少的书法爱好者,甚至出了名家,大家可谓是妙笔雄文抒闽北呀。

因此,今天笔者要谈的不只是延平区,而是整个闽北的书法氛围。虽然,从位置看,延平已经邻近福州,并不算真正意义的“闽北”,但是我们平日口头说的闽北,其实包括了很重要的延平这个地方在内的南平一众城市以及三明市的部分区域,都可以广称“闽北”。这么大的范围(要知道南平市的面积已经是全省最大),要孕育一批会写书法的书法家,并长期保持浓厚的书法氛围,真是不容易,是有原因的。



陪外地朋友在双溪楼看过几次展,朋友对一批批书法精品夸赞有加,也探讨了为何这里的书法氛围会这么浓厚。笔者思来想去,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是当地有文化的土壤。早在古代延平府的时期,这一路不仅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更因为水路繁荣、一路向海而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有经济才吃得饱饭,人只有吃饱了才有精气神去搞创作,所以文化自然获得了萌发的土壤。



第二个原因是老人长寿。南平、三明的自然生态很好,从卫星上看,是一片绿油油的,称之为全国、全省最绿的地方也不为过。好生态就利于长寿,而书法创作是一项需要终生坚持的技艺,既不可能提提笔就练成大师,也不可能长期停笔还保持水准,这就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去练习去精进,如果不长寿的话恐怕就很难获得高度更难营造浓厚的书法创造氛围。虽然说人到了晚年手劲儿不够,书法高峰已经过去,但是,书法不是普通的写字,而是融入了艺术,好的艺术离不开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字如其人,长寿者,能对人间之事有更多时间与机会去感悟,自然写到水墨里就更有味道,所以在福建以北的此处,你看到的很多书法,即便不敢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师作品,但也融入了对生活对人世间的丰富深刻感悟,所以会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感染了更多后来人参与并支持书法创作,就如开设书法教学班、举办书法展。

第三个原因是重视文化教育。你看看这片土地上,朱熹、李侗、宋慈、郑成功等一批名人在历史上都响当当的,这些人物创造了历史,也推动文化发展,必然当地也会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在古代,这里就有延平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一批响当当的书院,当时的学者在里面著书立说,场景盛大。而且也别忘了,建阳还是建本的发源地,印刷业的繁荣也与书写息息相关。所以各种有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在鼓励办学、促进教育、繁荣文化的基础上,书法名家也陆续登场,好的书法作品也被创作了出来。



第四个原因是景美。山水风光城市是闽北的特点,比如武夷山就最有代表性,今天我们畅游武夷九曲溪,便能见数不清的摩崖石刻,上面都是名家书法呀,是很多大人物的手迹呀,是各个时期的书写风格荟萃呀。长期生活在自然美景中的人,内心对于文艺的喜爱一定很多,而书法就是其中一种抒发内心喜悦的表现方式,在和谐的风景与生活之中,这些书法家们的创作灵感也与文学家一样丰富,写出来的字都很能感染人,楷书有楷书的端庄,行书有行书的飘逸,草书有草书的豪放,隶书有隶书的古朴,篆书有篆书的深邃,每一个字仿佛都是活的,特别好看,也特别有味道。

今天的南平,通过举办各种书法展览,也继续鼓励了书法创作不被时代放弃,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声明丨转载需授权,涉原创版权归其所有者。



山珍不塞牙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