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突发奇想去看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完美的日子》。这部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戛纳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排片寥寥,存在感不是很强,我去的早场却意外地上座率蛮高;除了不知道哪个角落里有位大哥从开场十几分钟就开始打呼噜,稍微有点败兴致。
役所广司饰演的中年厕所清洁工从头至尾都没有几句台词,但利落、有序、整洁的独居生活徐徐呈现。他观察树叶和光影的互动,用相机一一捕捉;他留意在公厕前神神叨叨的流浪汉,与之默契互动;日出而作,养花种草,日落而息,睡前阅读;固定摊贩上的固定饮食,固定澡堂里的固定位置,生活的秩序感在静谧、冷调的画面中一一呈现。如果这样的生活就像一盘清冷、健康、暗绿色的冰菜沙拉,那他车上放的古早外文歌磁带就是爽口的油醋汁配芥末,音乐一响,颅内生津。
/////////
影片中,小小三个插曲打破了他的生活秩序,也算是揭示了他的内心一角。清洁工搭档借钱借车约会最后节外生枝,其心仪的姑娘却独爱他的一盘磁带;许久不见的外甥女离家出走借宿他家,和他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几日,也让我们窥探了他家庭身世的一隅;在天桥下和罹患癌症的陌生人对酌,两个大老爷们开始探讨影子叠在一起会不会变黑这个问题。
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巨大的矛盾,没有你来我往的误会、口角,也没有惊天反转和身世解密,就是平淡而不寡淡的生活叙述,凉白开会因为躲不开的人际碰撞而短暂沸腾,但最后都会归于平静。
只不过影片末尾,他坐在车里五味陈杂、笑中噙泪的神态太过于饱满,再加上Feeling Good这首配乐,让本片在复杂满溢的情绪中收束,算是给所有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空洞。
我毫不怀疑他高度自洽的精神内核和无比充实的精神世界,却仍然为他有序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失序和情绪波动掩面触动。让人想到迷失东京里的一句台词:
我好像说不出太多一二三的所以然。比如要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寻自我锚点,比如这种低物欲而向内求是反抗消费主义社会的大旗,比如以美化劳动人民朴素生活为主题的电影不过是资产阶级臆想中的文玩,比如导演给清洁工赋予早年欧美音乐这个爱好其实是在炫耀自己的音乐审美,又或者男导演非得给中年大叔安排小妹和老熟女的戏码,实则满足了自己的精神意淫。
我不懂,我也无所谓。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镜像,不论读出什么,都是在读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便秘和蹿稀两极分化的世界里,一定有人在健康地、通畅地、规律地每日排泄,完成一个周期为24小时的生态循环,这对我来说近乎一种告慰,于是有勇气在一个叫自我的神龛前祷告,祈求一份为期24个钟头的心绪平静。
我曾见过一个中年男人在喧闹的教学走廊蹲下,用不到十分钟的间隙观察一只昆虫,这于我是铭记一生的浪漫;我也曾见过一个中年女子用剥下的荔枝壳沾上颜料印出色块,添上几笔画出小花当作书签,这于我是永志书页的礼赠。
我曾说每天都要与生活大力肉搏,但可能过日子更像打太极,借力打力,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而后,四两可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