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young Too naive
刷到一模仿米芾出神入化的视频,突然想起一个事儿。
托投胎的福,小时候学了钢琴学了书法学了国画,还学了英语和奥数云云。总之小学双休日早中晚地奔波,但也乐在其中。去外公外婆家吃饭,常常吃过之后就得赶去上课。
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在厨房和正在洗碗的外公讲话,外公问我:“等下还要去上课?” 我说是。他说,“好个好个,有的学总是好。”过了一会儿外公又说,“你要晓得,人这一辈子,只要精通一样事情就好,你可以学这学那,但只要精通一样事情,那就很好了,很够了。” 当时我应该是嗯嗯应承着就走了,但不知道为啥就是记得很牢。
我和我妈在兴趣班这件事上向来是达成共识的。不求多精通,就是陶冶一下情操,有点小爱好,以后空闲了也愿意捡起来玩一玩,那就挺好。
后来,某个老师也和我们聊过这个话题。
彼时,其儿子还在上小学,课后会去上运动类的兴趣班,好像是击剑还是啥篮球。
老师说,时间太紧迫啦,真的要趁小学还空的时候多学,你们不知道会各种运动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对以后有多重要。功利一点说参加职工运动会和同事领导打羽毛球,最次也是平时解压散心。总之要赶紧学,多学,今年学篮球,明年学羽毛球,然后就是足球,夏天去学游泳,总之多多益善。
不仅如此,人孩子还学了唱歌,因为“你总不能带着乐器出去团建,但年会和KTV唱歌是实打实的。”
当时我在底下坐着,其实多半是有点鄙夷的。
爱好这东西说到底就是要么爱要么好,搁这机关枪似的突突转场多少有点…太功利、太不长期主义了。那小孩自己有很喜欢的想一直学呢,那小孩就是天生没啥运动细胞不想学呢。
哪怕真是深谋远虑到未来同事人缘这一层上了,现在没个校队没个区奖项的水平还真不一定能在人才济济的群众队伍里排上号。前阵子尤尼克斯涨价月薪两万打不起羽毛球这事儿还上过热搜呢,忘了在哪看到文章,说水平菜的都不好意思跟厉害的几个在一个群里接龙。
那从社交属性来讲,是不是也实力越硬、向上管理的机会才越大,毕竟现在也不可能知道以后周边人都是什么水平,强者才可能向下兼容,菜鸡一个怎么给(哪怕同是菜鸡的)领导喂球。
而且人最怕的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说不定孩子以后想混的圈子是玩高尔夫的,那咋整。
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认知观点,很正常,尊重理解祝福。
刚才看别人写米芾,我突然想到,外公说的这个一辈子精通一样就好,其实还是很对的。
因为浅尝辄止很难让你感受到这件事本身最原始的美,也很难带来功利意义上的附加收益。
人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来自事物和外界给自己的正反馈。而这正反馈,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足够好”带来的。
以及,不好说是不是每个人都在某个领域有绝对天赋,但反正技能树是真的有天生短板的。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从电子琴学到钢琴,混到六年级十级考出,但我事实上还是菜得很。初中之后疏于练习,红皮车尔尼和莫扎特奏鸣曲就不说了,随手找的流行歌曲谱也很难视奏,现在只有右手还勉强能打,需要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才能找回手感。这辈子的高光时刻大概就是给某个人弹了一首许嵩的燕归巢。
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能在听完一首歌后唱出曲谱,这在我就属于天方夜谭;我明明脑子里某首歌清清楚楚抑扬顿挫地在播放,但是一张嘴就是找不着调。
非常显然,没有相对音感和绝对音感,约等于音乐大门把我关在了门外。所以我至今对于自己要死要活学钢琴这件事抱有略微歉意,感觉扔了我妈很多钱。(但音感和弹琴技巧这件事好像关系不大..嘶..🤔)
反之对于书法和国画,我虽然初中之后就放下了系统学习,但随时捡起来,都还算拿得出手。
去年我选了一门中国书法鉴赏的选修课,在个人感觉没写得有多好的情况下,被外校哪里请来的老砖家连连夸奖,每节课都在我边儿上示范良久。(说实在的,对着我长期折旧的书法称道,实在是有点绷不住的,但可能班里其他人都刚好没啥基础,老师也人很好吧…
总而言之,不考虑专业道路,只是以开发大脑、陶冶情操、少年时期有所展示建立自信心什么的为目的,那学啥都不打紧,只要喜欢且乐意坚持,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比如我现在仍有心摸摸琴键放松心情,大概就属于得可偿失。我很早就考虑在工作之后买一个ROLAND电子合成器玩儿,感觉这份念头就已经对得起当年在音乐道路上的付出了。(而且学钢琴前后我的歌唱水平应该是有质的提升的,只不过都一般般所以也没什么值得拿到台面上来)
至于我为什么在百忙之中用好几个晚上拼拼凑凑写了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在爱好上出色到不仅可以聊以自慰,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援以谋生的人,故而对自己各到各处都颇为半吊子的前廿几年有所喟叹吧。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再转念一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对孩子有某些期盼吧。自己走过的、缺失的、懊悔的,在有了超出自己父母的阅历和一定金钱实力之后,总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再走一遍、再缺一点、再悔一次吧。
「Too young Too na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