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Cityride
©A.S.O
◀
01 环法赛事
▶
引子:环法英雄
2024年7月21日,随着本届环法赛事的结束,39岁的老将卡文迪什在第五赛段拿下了职业生涯第35个环法赛段冠军,成为环法胜场数历史第一人。卡文迪什的职业生涯曾经历摔车、抑郁,一度跌落低谷,复出后长时间未取得任何成绩,随着年纪的上升,人们对他刷新记录的期待也不复以往。今年第一赛段磕磕巴巴的表现也属实令人捏汗,许多人断言他没有能力再向记录发起挑战,但他最终在第五赛段凭借团队的帮助和丰富的经验夺魁。这个成就已超越了公路车运动本身,完美诠释了伟大运动员不屈不挠的精神。
环法,赛事与国民记忆
环法自行赛(Le Tour de France)是世界最著名的自行车赛事之一,它已经成为了具有法国国民记忆的特别的大众节日。自1903年起,这项多阶段公路自行车运动赛事在每年夏季举办,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停赛。它主要在法国进行,有时线路也穿越周边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德国、西班牙、荷兰)。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观点,环法自行车赛已不单是一项赛事,它整合了法国国民对于国家疆界、民族性格与大众文化的想象。它将一连串彼此嵌套的媒介事件连缀成为一部媒介建构的历史,并在国家制度的舞台上留下了恒久的声音。
▽历史照片,引自《图说百届环法历史:最伟大的自行车赛》,理查德·摩尔
△现代环法比赛
©图源野途网
环法,赛事与国土空间
环法自行车赛已扎根于某种国家性质的仪式,这场体育“游戏”,也把玩着地理、省份、国界。它把一方国土空间(espace nation)搬上舞台,把领土本身当作布景。——乔治・维伽雷罗
环法赛程所交织的是关乎国土空间和土地的回忆,道路路线既途径了拿破仑军队凯旋的历史事件策源地,也途径了路易十六和断头皇后的断头之地。当下是穿着花花绿绿骑行衫飞速掠过的选手,百年前是征战归来的军队,是高举旗帜的“自由引导人民”冲锋的革命战士。路线途径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河流和悬崖没有改变,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途经城市的道路格局和标志性建筑没有改变,而城市面貌却大有不同。
▽赛事路线,曲折起伏的攻坡
©EatSleepRIDE
△元素解析:1.超长上坡与山脉U型弯 2.花花绿绿的骑行衫,疾驰而过的车队大龙 3.选手的奋力蹬踏,汗水洒下的场景,构成了自行车公路赛中的经典元素
©网络
△巴黎鲁贝的超长上坡、坑洼不平的泥泞路面
©网络
赛事公路的长度、道路材质、坡度和弯道,都通过车轮真实地反馈给了车手,车手的呼吸、心率和互相拉扯同样通过脚踏、牙盘和链条的传导,反馈给了道路。遇到艰难的上坡赛段,每一点的斜率变化都会刻印在骑手的肌肉纤维里,肌肉记忆、心脏搏动、汗水和泥水混合在一起变成了国土空间记忆的一部分。
◀
02 感知城市
▶
骑行,五要素感知城市
伟大的赛事串联了乡野和城市,跨越了大开大合的山川河谷,让我们转身进入浪漫迷人的巴黎。赛事路线的设计不会局限在单纯的路线绘制上,路线往往还暗示着一些相遇的场面和朦胧的记忆。
▽选手们穿过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的勒皮克街(右图),场景犹如莫奈的世界名画《La Rue Montorgueil》(左图)
©网络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五要素,他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纳为五种元素,分别是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
城市意象是公众的心理意象和印象,城市中绝大部分的居民都拥有共同的城市意象,运用五要素来分析骑行对城市的感受也是一种有趣的视角。
① 骑在道路(Path):
巴黎有着典型的放射型路网,从城市上空看,几条笔直的路线从中心射出,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有序排列,带给人强烈的线性感受。环法最后一个赛段路线一般会设置在香榭里舍大街(Av. des Champs-Élysées),即著名的“香街冲刺”。
▽法国军机释放的国旗三色烟雾与下方香街冲刺的车队,营造出强烈的线性感、发射感、速度感,混合着国家认同
©A.S.O/美骑网
② 骑在边界(Edge):
▽香榭丽舍大街,连续的骑楼和柱廊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边界。
©美骑网
③ 骑在区域(District):
巴黎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原名路易十五广场,象征着威权。在大革命期间改名革命广场,改建断头台,曾处决过国王路易十六、皇后玛丽、大革命领袖丹东和罗伯斯庇尔。广场重建时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结束,更名为协和广场,在2024年巴黎奥运期间被改造为城市运动公园。
▽2024巴黎奥运会协和广场城市运动公园鸟瞰
©巴黎奥运会官网
▽2024巴黎奥运会小轮车比赛,高高跃起的中国车手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
©澎湃新闻
2024年7月31日,中国选手邓雅文以出色的发挥拿下了巴黎奥运自由式小轮车女子组冠军,这也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这个项目上拿到冠军,创造了中国自由式小轮车的历史。她高高飞跃在协和广场的上空,红白配色的她与金色的方尖碑交相呼应,被摄影机定格。
广场正中心矗立的埃及方尖碑已有3400多年历史,它与协和广场组成了日晷,每天随着日移地转。方尖碑在协和广场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时间,时间又一点一滴静静地凝集成历史,这一刻自行车与伟大地标在时空上对话。
④ 骑经节点(Node):
在交叉的放射型路网下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节点,凯旋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凯旋门前呼啸而过的车队,使人联想到19世纪出征的军队。
©骑行家
©视觉中国
⑤ 骑经地标(Landmark):
罗浮宫广场是纪念性建筑物很容易成为记忆的典型代表。
©A.S.O
©美骑网
需要提及的是,城市意向五要素并不是固定的,会因不同的观察主体而变化。比如同样是一条城市道路,司机会把它当做一条道路,而行人会把它当做区域的边界,而介于车行和步行中间速度的骑行则可能处在一种暧昧状态。同样的巴黎凯旋门,当休闲骑的时候它是城市地标Landmark,但一旦拉长骑行距离上升成环大都市尺度(比如奥运会),它就变成了一个节点Node。这取决于观察方式,骑行的有趣之处在于,根据骑行者的速度和骑行里程,骑行者对于城市的感知总是处在一种变化的丰富状态。
◀
03 奥运舞台
▶
巴黎,把奥运搬上城市舞台
《东京奥运会闭幕了,奥运遗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一文讨论了“鸟巢们”(各大奥运场馆)何去何从的问题。本届2024年巴黎奥运会对城市遗产和存量城市空间的利用有目共睹。从申办阶段开始,巴黎奥组委就提出了将竞技运动融入城市自然风景的理念。开幕式不在体育场内举办,反而转移至塞纳河上举办,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来自全世界的奥运会参赛选手乘坐游船沿着塞纳河游行,而沿途有60万观众亲眼目睹这一盛大庆典。
奥运会的各项比赛将在巴黎市中心的名胜古迹进行,比如小轮车、霹雳舞和滑板比赛都在协和广场举办;射箭比赛在荣军院举办;柔道和摔跤比赛在战神广场举办。为实现运动赛事融入自然和城市的目标,奥运会期间荣军院广场被改造为临时射箭场,协和广场被改造成为城市运动公园。
▽巴黎奥运开模式鸟瞰
©巴黎奥运会官网
巴黎,骑行城市
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Comte de Sivrac)制作的木马轮被认为是现代自行车的起源之一,法国人骄傲于自行车的发明,因此在巴黎八分钟还使用了以小轮车骑行在地标屋顶的创意来表达自己的骄傲。
▽巴黎8分钟小轮车片段
©巴黎奥运会官网
1924年,年轻的海明威旅居巴黎,除了热衷于在大小咖啡馆写作,还热衷于在法国骑行飙车。他常常穿着一件如同环法自行车大赛骑行服一样的条纹上装,在外面的大道上来回骑自行车。他把头埋在自行车车把中间,两膝齐耳地用劲骑行(引自蒋方舟《海明威的自行车、性和不忠》)。他说“It is by riding a bicycle that one learns the contours of a country best”,骑车才能勾勒出一个国家的轮廓,并难过于自己难以用法语写作一本骑行著作。
2020年,巴黎市长Anne Hidalgo宣布巴黎”15分钟之城“(Ville Du Quart D’Heure)计划,限制严重污染的车辆进入巴黎市区内,同时禁止塞纳河附近的车辆通行,计划重建健康街道,以及将小汽车停车场变成两轮车停车场。2022年她宣布了更为激进的目标——计划在五年内投资 2.5 亿欧元用于自行车基础设施,到2026年,巴黎要成为100%可骑行城市。
▽Anne Hidalgo(巴黎市长)体验巴黎自行车骑行
©Getty Images
▽“15分钟之城”源自15分钟生活圈,注:生活圈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15分钟生活圈指的是在15分钟步行范围能满足至少90%的生活需要,解决吃饭、购物、娱乐、学习、医疗、工作的需求
©网络
▽巴黎城市肌理,注:巴黎是轴线特征明显的城市,独特的放射路网交叉出许多的节点,从空间尺度来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是1.2km~2.2km,骑行时间在15min基本可以覆盖节点到节点的距离。
©Google Map
在Anne Hidalgo的领导下,巴黎向世界申明将自己重塑为自行车之城,并大幅增加了自行车道网络(coronapistes)。骑行网络最初建造于COVID-19流行期间,此后这些网络成为永久性的固定设施,并增加了100多公里的专用自行车道。这个覆盖广泛的道路网络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出行而不是汽车,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巴黎区域研究所的一份出行工具使用量报告显示,现在城市内11.2%的出行是使用自行车,大大超过了汽车的使用量。这一增幅比大流行前的不到5%有显著上升,凸显了巴黎人从开车到骑自行车的重大行为转变。
▽巴黎经典9km休闲骑路线
©巴黎旅游网
巴黎副市长伊曼纽尔·格雷瓜尔(Emmanuel Grégoire)在5月对《巴黎人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自行车网络连接重要景点,我认为奥运会将让我们证明,自行车是城市高效、可持续交通的真正解决方案。” (引自哈啰研究院)
巴黎在疫情中大众对健康和公共的热烈讨论推动了网格的落地,之后借助重大赛事升级利用原有的设施,从而推动本届奥运成为对移动性(mobility)最友好的运动会之一。我想巴黎能成为骑行城市,离不开一个清晰的城市目标和重大公共事件的推动。清晰的城市目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比如对大众健康的关怀和对公共性的关注创造了“网格”。其他专业领域内的先进理念如城市规划的“15分钟生活圈”明确了目标的理论基础,并将所有的施政动作都聚拢在目标下。公共事件方面,瘟疫本不是好事,为对抗疫情建设的网格初始是临时性措施,拆除后产生无效成本,而通过奥运这一事件将负资源转换为正资源。对于中国城市,目前或许仍然未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去负担“伟大”的骑行,但随着骑行人口的增多和骑行事件的发生,未来仍然具有许多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认识2024年巴黎奥运会11个标志性场馆》,William Imbo
《记忆之场》,皮埃尔·诺拉
《环法自行车赛》,乔治·维伽雷罗
《2024巴黎奥运:骑行当道》,哈啰研究院
“Coronapistes”平台https://lemouvement.ong/,Le Mouvement组织
延伸阅读:
《N分钟生活圈》系列文章,公众号“一览众山小”
《骑行上海:关于骑行规划的思考》,王卓尔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自行车经济学|推广骑行的经济方案》,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
作者:吴晓鹏
编辑: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