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商业与人文一体的魅力
行走在街道上,你会看到 「招牌」无处不在。琳琅满目的背后有着对新店铺的未来展望、店主个性的自由表达、历史悠久的汉字美学、以及记载城市的历史记忆。有的招牌被擦得锃亮,有的却在历史沉淀中渐渐褪去。
▼古代街市,具有多种形制、图案和色彩化的招幌
中华文明有源远流长的招幌(招幌即招牌与幌子的合称)传统,它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商人宣传商品的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其中,招牌记有店名以资识别,以幌子说明业务内容、招徕客人。早期以文字为主的招牌形式为横额牌匾。其设计简单,由汉字书法横向排列,通常设于建筑上引人注目的位置例如城门、牌坊正上方,从而直观明了吸引行人。这种横排书法形式,常见于石刻题字等纪念场所。而在商业广告用途上,传统牌匾则会以木板雕刻或书写而成,通常置于店门上方,即称为「招牌」;招牌也有纵向排列的,古代常以布面书写而成,挂于店外行人路过处。
©Harrison Forman
这种传统的招牌形式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当时民间商业经济本已十分发达,加上有外商进入中国,于是商业招牌的数量、工艺、设计都随之有了改变。香港街道商业招牌集中展现了从中国传统到西方现代的过渡历程:街道两旁从清一色手写招牌,到手写招牌与霓虹灯密密麻麻交错的场景转变。
©隋彪
作为一种商业空间的标识,招牌的存在让城市具备“辨识度”,这种物理视觉的冲击给城市街道带来强烈的地方感,为城市环境提供导向指引。
▼拉斯维加斯|香港|纽约|日本
招牌形式各异、大胆创新,伴随着其独具特色的文字组合、字体设计、材质与工艺使得乏味的街道变得有趣。每个招牌的形成背后与其所属的店铺又有着极大的联系,有着属于他们的形成故事。即使是流动摊贩的小业主也会做上一块招牌招揽生意,无论简陋与否都为城市增添了不少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招牌,让美好的城市充满了细节,是一个浪漫的所在。
▼招牌字体形式多样
▼香港带装饰性外框的霓虹光管招牌
▼经典的拉斯维加斯广告牌色彩丰富形态各异
▼清朝广州以毛笔字为主的匾额
▼扬州路手写招牌,格里董摄于 2015 年
这些有趣的招牌,见证了城市商铺发展,是城市街道的一种门面,亦是各城市性格的自由表达。商业与文化一体,承载着丰厚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是店主美学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各地传统文化的展示。街道繁华的景象离不开各式招牌的点缀,是它们让街道变得迷人。
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公众欣赏的共识并一起守护招牌,守护这类街景。
02
店招与城市街景的守护
✦
日本 · Noramoji Project
针对招牌字体设计保护的问题,濱林太郎、若岡伸也、西村齊輝团队开展了一个名叫 “Noramoji” 的项目。“Noramoji”(のらもじ,汉字写为:野良文字)是团队自创的一个日语词。“野良”这个词,如果跟猫或者狗一起用,指流浪猫或者流浪狗的意思。所以这一个项目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化,帮流浪的文字,找到“家”。
▼在外流浪的文字
© insgram Noramoji
他们在观察拍摄完一些有趣的招牌后,会通过分析手写字体的特征,重新设计还原店招风格整套字体。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团队与业主积极沟通,了解招牌店名的形成故事。这些字体和故事被发表到网站(http://noramoji.jp)供人们了解和阅览。
▼从招牌处提取字体样式
© insgram Noramoji
▼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店铺的故事
© Noramoji
还原后的字体可在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等社交网络分享传播。部分可以免费下载,或者捐赠 100 至 1000 日元(约合 6.5 元至 65 元人民币)付费下载。团队也会结合字体制作T恤通过售卖获得部分资金,这些资金则将捐赠给主要用于使用这些字体的原始店铺,或用于 Noramoji Project 项目运营。
© Noramoji
✦
上海 · 摄影集《隐字上海》
不仅是国外,国内有些团队也开展了对招牌的保护,尝试通过收纳记录这些在快速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隐没的街角、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招牌文字(即隐字)。
© The Type
上海The Type和三位摄影师:城市漫游者-格里董、历史建筑保护从业者-施佳宇、澎湃记者-沈健文,共同制作了一本名为《隐字上海》的书册,收录了这三位摄影师六七年间在上海街头拍摄的近200处“隐字招牌”。他们通过摄影集的方式来记录上海图景,唤起大家的保护的共识,留住那个时期的城市与街道特色。
▼《隐字上海》—— 向右滑看部分内页
© The Type
✦
香港 · 探索霓虹活动 与 “街招”团队
早年由于香港街道上一些废旧掉落的招牌伤人事件屡屡发生,其他因素如霓虹灯电线老化的火灾隐患、耗电量大的经济账计算、避无可避的新光源技术,等等。使得香港政府针对违例招牌开始实施了大规模清拆行动,这一时期的香港霓虹招牌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也让那些被取下霓虹灯街道变得味道全无。这一现象让香港民间崛起了大大小小的志愿组织希望能够保护这项传统工艺以及留住这份香港文化记忆。
▼深水埗大南街招牌拆卸前后对比
© Kevin
小知识:
▼香港霓虹时间轴 ———— 向下滑
© M+ 探索霓虹
M+博物馆在2014年开展了一项探索霓虹活动,通过一个在线展览,旨在探索、记录和展示香港霓虹灯广告牌的文化。展览包括一系列文章和短片,来记录和探讨香港霓虹灯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展览除了专业的策展内容,同时邀请公众参与,上传照片并分享故事,共同为现存的霓虹招牌留下重要的记录和记忆。期望藉着展览加深公众对这个快将消失、鲜被研究的都市景观的了解。展览于2014年3月至6月间接收公众投稿,最终收集到4453幅香港本土的霓虹影像。
© M+ 探索霓虹
在博物馆落地之后,一批霓虹灯常设展览开始修建。它们从街头走进博物馆的这趟旅程,亦是M+博物馆开展研究香港乃至全球各地霓虹招牌保育工作的起点。
▼现在M+博物馆修复保管中心展厅展出的藏品
——1976年「鷄记蔴雀耍乐」观塘分店霓虹招牌
——1978年西营盘森美餐厅霓虹招牌
© M+
另一些保护组织认为招牌应该回归街道,而不仅仅是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展示。这个组织名为“街招”,是在2017年成立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由建筑师Ken Fung及Kevin Mak以及其他义工组成,透过深入探索香港招牌故事、建筑条例,致力推广“招”牌“街”景为都市文化遗产。并以其建筑专业背景为招牌拥有者提供建筑咨询及保育政策支持,并探讨招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二人拯救被拆招牌
© streetsignhk
当招牌拥有者收到政府当局发出的招牌清拆令时,“街招”组织便会向招牌拥有者提供保育协助,尽可能保留其招牌在街上。因搬迁、结业而未能继续使用招牌,“街招”会在招牌拥有者同意下以非营利形式保存,并作教育、文化保育、研究、文化展览用途。若店主准备重新开店,“街招”组织也会帮忙暂存招牌,待将来交还店铺重新利用。保留下来的店招字体亦将被扫描再利用,做成等比例尺寸合规的新招牌或印刷品,传承招牌背后美学与文化。
▼保育方式一招牌种子库
保育方式二招牌数码化
© streetsignhk
由于这类保育活动与书法字体有关,“街招”团队还会与书法家合作举办展览。例如,2020年在香港举行的展览——“重遇·重创”,联合展出了旧招牌及“抒发”的书法作品。
▼“重遇·重创”展览
© streetsignhk
© 何诺儿
招牌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各家各户的百姓,也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通过这些招牌可以让市民们意识到不仅是汉字,还有设计、工艺等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生活中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
▼街头汉字
▼货车油漆字纸膜制作
© streetsignhk
▼霓虹灯修复工艺
03
留住城市记忆中的多元性
时代的印记:招牌遗留着不可抹去的时代特征,不管是文字繁体简体,或是当下的用词用料,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个性的表达:统一的门头牌匾,会降低市民对不同门店与品牌的辨识度,磨灭了商家多元化经营的特色。允许店主适当自由发挥,让招牌表达个性,才可能营造出更加美观的城市街景。这些烟火气的背后都有着每家每户的故事,并体现这着各店家的独特审美,这种“杂乱”因此鲜活生动。
本土的记忆:有些小店铺早已搬走但还留下的招牌标识符号早已深入人心,是人们心中的某件事、某条街、某座城的缩影。我们在守护招牌的同时也是对城市记忆的一种守护。
不仅是日本上海香港,中国有很多老街区现在都还有遗留着有趣的旧招牌。我们可以漫步其中去发现,观察留在身边的美好。在他们消失之前,寻找合适的方式去保存。
▼东莞&武汉老城区
© 2h
[ 守护招牌行动 ]
记录也许是最快最便捷的一种。
可在后台分享你看到街巷里的那些有历史的有趣招牌,在收集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将对其进行一个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