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长三角大都市周边乡村更新的三种类型 | 城市情报所⑤

旅行   2024-11-01 11:14   广东  


引言


在中国,城市与乡村是一对永恒的话题,二者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不计其数的乡村,本文聚焦的乡村是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长三角。


这个区域内的乡村不仅在地域边界和交通上与城市紧密相连,在人口、资源、内容等诸多方面也与城市进行着深度交流,乡村更新的步伐更是全国领先。


借用城市更新的意涵,“更新”最重要的是赋予旧的空间以新的内容,通过置换新的人口、引入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社区和社群,最终激发新的活力。


以下六个乡村更新项目,都是通过改造+运营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


△项目位置及自驾时间示意


这些项目的开发和建成投入使用时间集中在2015-2020年。表面上看,这是经济发达地区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引发的“乡村热”。但背后暗藏着大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2015年前后中国房地产行业曾一度低迷,新城开发的蛋糕似乎已经分完,一部分资本开始把眼光转向乡村。另一方面,政府表现出对乡村的关注,中央在2017年后陆续提出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更加提高了各地政府执行的积极性。两相作用之下催生了一波“乡村文旅地产”的热潮。


没有实地到访前,在我模糊的印象里这些村落都被概括为都市中产的微度假目的地。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它们在定位、内容和模式上既有具体的差异,也有相似的共性。


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民宿集群、一站式乡村综合体、新村民社区。


△项目基础信息汇总(按照后文提及顺序)



0

1

依托旅游资源的民宿集群

浙江安吉县·小瘾半日村

江苏昆山市·计家墩理想村


民宿集群可以说是乡村文旅地产热潮最早期的产物,顾名思义是以民宿业态为主体,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村落。这类村落通常依赖于周围优质的旅游资源,作为其配套功能。


① 浙江安吉县·小瘾半日村


以小瘾半日村为例,民宿占比约70%,其他30%主要是餐饮类。它的开发依托于安吉县和灵峰山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资源,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来到这里很可能只是住上一晚,白天的时间会自驾去到周边的景区里游玩。


△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灵峰山

图源:小红书©灵峰国际旅游度假区


基于上文提到的背景,小瘾半日村的开发模式由政府(国企公司)和设计运营企业主导。首先划分出院落地块,政府投资公共部分,运营企业进行招商,院落内则由商户自行投资改造


这样模式也对空间产生了直接影响,现场最直观的感觉是“独门独院”。一人高的院墙划分出“公共”和“私有”领域,公共空间只有通行性质的机动车路,没有行人停留的空间,也不太能感受到院内发生的事情。


△小瘾半日村内的道路


关起门来,每家民宿在各自的院落内部发力。原始的山地地形为创造丰富的景观体验提供了便利,院子的体验是舒适的。但建筑风格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几乎都在向“东南亚度假风”靠拢。由于到访的时间是1月,瑟瑟冷风和眼前的热带建筑完全无法闭环,体验有些怪异。


▽小瘾半日村院落内部

△小瘾半日村的建筑风格



② 江苏昆山市·计家墩理想村


另一个民宿集群代表是江苏昆山的计家墩理想村。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周边的旅游资有锦溪古镇和周庄,但这样的“一代古镇”是否还有引流能力我不能确定。村落本身最大的价值是被保留的江南水乡格局。


可以看出,它的定位——“以民宿为引擎的乡村生活集群”努力向“生活方式”靠拢。显然不满足于只是让访客住上一晚,民宿业态占比略有降低约60%,引入了更多元的内容,如接待中心、多功能会议室、美术馆、书店、手工艺工坊等。并利用本身的水系开展水上活动。


△计家墩业态分布图

图源:©计家墩微信公众号


接待中心内展示了村落目前共有的25个民宿品牌,可以发现几点规律:


1)占比最大的是10-15间客房的民宿品牌,约75%。其中客房数量越少,越需要结合更鲜明的主题来吸引客人。


2)规模略大的民宿(15-20间客房)主打全套服务,必有烧烤,KTV等,目标客群是商务团建聚会,可谓是“升级版的农家乐”。


3)偏居村落一隅的品牌在尝试长租模式,客房数量达到99间。据说很受欢迎,可惜本次无缘探访。


△展示中心


计家墩的开发模式与小瘾半日村类似,同样是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主导,滚动开发,招商入驻。


空间上做的更好的是,人车基本做到了分流,外部设有机动车道和停车场,沿着水岸的步行空间可以逛完整个村子。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与院落空间没有特别强的区隔感,甚至有的位置一不留神就会走进民宿的院子里。


△计家墩理想村鸟瞰照片

图源:©网络


但从刚进入村落开始,有两点困惑一直萦绕在我心中:一是为什么这里不像乡村?整个村落好像一个精致的街区。景观设计也仿佛千篇一律的城市公园或广场、没有地域特征。


在网络上看到村落改造前的照片更加惋惜,曾经江南水乡的气质已经被完全抹平。这样无特征的“城市化的乡村”是否还有吸引力?我持怀疑态度。


△计家墩理想村改造前和现状照片

图源:左图来源于网络


△计家墩理想村的景观现状


第二个疑惑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这里?可能由于工作日的缘故,街道上不见一人,很多店铺干脆关门店休,这也暴露出文旅项目只做“假日生意”的特点。甚至看到有民宿已经关门大吉,空间落满灰尘。出乎意料的是,当进入隔壁的土菜馆,发现包间内传来热火朝天的麻将声。


和老板聊天得知,他们的主要客群是上海的退休老人,以3天300-400元的价格包吃包住,我们所在的餐厅楼上3层全部都是客房。据老板说“我们是做旅游起家,有固定的获客渠道,几乎不做线上销售。每次来都是一个团,可以住满整栋楼。”


这是当天在村内看到的唯一一群访客,也从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也许这是长三角周一类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


△老年人“团建”的餐厅和客房

图源:网络



0

2

“目的地型”一站式综合体

苏州吴江区·村上长漾里

浙江桐庐县·放语空


第二种类型是一站式乡村综合体。乡村本身就是出行的目的地,这就需要足够的内容支持到访者足不出“村”度过一段时间。


① 苏州吴江区·村上长漾里


长漾里在业态分布上,民宿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民宿和公共建筑的比例各占一半,大片的户外公共空间提供了更多亲近土地的机会,也增加了许多农事体验相关的内容。如蔬菜花园、篝火营地、室外烤炉等。


△村上长漾里业态分布总平面图

图源:©微信公众号


△蔬菜花园和篝火营地


公共建筑结合本地原有的农耕文化,设置了平望酱文化体验园、种子中心等。在酱文化体验园可以实物了解平望酱的制作过程,并亲手参与其中的一个环节,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将成品带回家。


这种从“制作工艺到餐桌”的沉浸互动式体验是增加乡村体验深度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对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长漾里平望酱文化体验园


② 浙江桐庐县·放语空


放语空是几个项目中距离城市最远的,驱车到杭州市要两个小时,因此也需要更大的噱头。


△放语空


它的做法是为以艺术驱动,定位为“乡宿文创综合体”。每一处空间都以大IP“冠名”,包括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名人、知名品牌等,即是项目特色也是引流方式。


在几年前“颜值经济”图片传播为王的时期,每个作品都可能成为人们驱车打卡的理由,确实也一度使放语空成为了“网红目的地”。


△放语空IP集合

图源:©微信公众号


虽然改造总建筑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但仍然包含了民宿和公共文化两类空间,比例同样接近1:1,公共空间包括书店、云舞台、美术馆等,另外还有N处户外艺术装置作为内容补充,主题明确,功能齐全。


△放语空综合体业态分布总平面图

图源:©微信公众号


以上两个项目实际运营中都采用了整村运营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在长漾里,无论是活动、餐厅和民宿都由运营公司统一负责,甚至可以类比“酒店管理”。


放语空更是从投资到运营由上海的风语筑集团一手包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形成专属的品牌和影响力。这种运营模式与其综合体的定位密不可分,而且,这两个项目相对较小的体量规模也便于统一管理。



0

3

有机生长的“新村民”社区

苏州吴中区·林渡暖村

杭州余杭区·青山村


还有一种乡村,它们处于城市近郊,通常距离城市中心区驾车不超过1小时,虽然有些凋敝暗淡但没有完全空心。


与此同时,相对于过去,人们一股脑的挤进城市寻求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有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失业潮,更深层的也许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发现不止是城市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和实现理想。


另一个事实是,随着疫情影响和经济增速的放缓,无论是政府和社会投资都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更新项目不再能一次性完成更新。以上情况可以对应第三种类型——有机生长的“新村民”社区。


△林渡暖村与城市的关系

图源:©网络



① 苏州吴中区·林渡暖村


虽然林渡暖村的规划定位仍然是“一站式乡村综合体”,也确实对文旅方面投入了资金建设,但实际运营中是文旅和社区两条腿走路。因为这个项目本身的占地规模非常大(14公顷),运营公司也收储了大量的房屋资产(共99栋房屋)。招募新村民来改造房屋,一方面是项目对投资回报的经济诉求,另一方面是对可持续运营的内容诉求。


△林渡暖村等待被认领的房屋


△林渡暖村新村民招募条件

图源:©微信公众号


林渡暖村已经招募到的新村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强烈个人属性的“乡村主理人”,可以带来有特色的内容和相关的人群,如村内正在发生的瑜伽、书店活动、自然教育活动、建造营等都是由“新村民”经营者在组织,有些已经有自己成熟的传播渠道。


第二类是回到乡村开设工作室的人。也许是因为清净的环境可以汲取更多的灵感,最愿意回村的还是从事设计和美学相关的人,在村内已经看到有景观设计、摄影、手工艺等类型的工作室。


第三类是回到乡村生活的人,比如有退休夫妇愿意租下一间院子自住,也会辟出几间客房。显然盈利不是主要目的,享受恬静的康养生活才是根本。


这三类新村民不是泾渭分明的,一个新村民的身份可能是交叉的,新村民之间的资源也会互相融合。通过共享构建社区,通过社区进一步共享资源,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② 杭州余杭区·青山村


如果单看外表,青山村也许是本文提到的六个更新项目中最不起眼的。就像杭州周边众多的自然村一样。原本就是三个自然村合并,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和开发,普通访客无法对村落的范围有清晰的认识,而且村内大部分建筑还是保留的村民自宅,如果没有导览甚至不知更新了哪里。


△青山村鸟瞰

图源:©网络


但青山村又是最特别的。特别之处正在于它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开发,而是由水源保护带动的乡村逐步更新。新村民的介入也非集中招募,而是空间上的点状和时间上的线性。从某种层面来说青山村的发展和新村民的介入是密不可分的。


△保留的民居(左)和改造后的访客中心(右)


据工作人员介绍,设计师张雷和其合伙人是最早一批入住的新村民,它们将旧礼堂改造为“融设计图书馆”,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自己的设计,持续举办各种相关的设计活动,逐渐成为青山村的一张设计名片。


△村落内展示的新村民介绍


△融设计图书馆


现在他们仍然扎根乡村,不仅工作室设在青山村,家人和孩子都生活在村子里。今年融编织馆也投入使用。与江南布衣品牌联合,馆内展示了编织相关的各种材料和技法。


△融编织馆


整个导览过程中,工作人员介绍了很多新村民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处正在运营的空间,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装置几乎都可以讲述新老村民是如何参与,共同构成了一个青山村的群像,让作为访客的我直观而具体的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感染力。


△导览手册上的产业空间介绍

△端午节由村民参与制作的“游龙”


也许是因为周末到访的原因,我也在青山村内看到了更多真实发生的活动,有了“新村民社区”生动的画面。


△青山自然学校的场景

△接待中心二层的亲子活动


有机生长的新村民社区可以说是“大运营”和“小运营”共同作用,村落品牌和新村民共创共建的结果。新村民扎根乡村,产生社群链接,村落也逐渐生长成一个有生活内容的社区。


在我看来,这是更符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类型,也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最具潜力的乡村更新类型。


后城市化时代:乡村更新应该是怎样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经济放缓也许不是坏事。


当未来没有那么确定,事情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给了我们更多时间思考。后城市化时代,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乡村更新才是可持续的?


大都市周边的乡村不应该仅仅沦为都市人的“微度假目的地”或者是“颜值经济”的消费品。乡村也许不应该被“开发”,毕竟自古以来,乡村就是有机生长的。


乡村更新需要更多真正热爱这里的人留下来共创共建。因为只有具体的人、具体的热爱和专注、具体的伙伴和社群才能创造持续的内生动力。


作者:HZ

摄影:HZ

编辑:樱子

城市星球研究所
CityPlanets LAB:用有趣、多维的角度解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