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曼谷 | 城市情报所②

旅行   2024-07-17 16:45   广东  

曼谷


每次出发去陌生的城市前,我会做的预习是打开卫星地图,看看二维城市平面。有机肌理展开的是老城,整整齐齐的是新区;再放大看看,哪些房子的屋顶长得奇奇怪怪,房子下的故事应该也挺有趣,于是收藏下来。再然后,我会在搜索栏里输入“古着店”,他们聚集的区域总是这个城市里嬉皮士徜徉的场所。最后我会拎起地图右下角的黄色小人,随意放在城市里的几个公共空间云闲逛一会儿,窥探一下这座城市的气质。这样一来我的城市攻略就做好了。


©樱子


这次出发曼谷前,我做了同样的事。打开地图,我却感到迷茫。这城市的密度怎么这么高?我分辨不出市中心在哪儿,也完全无法揣测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但是贫民窟却不难找到。在那些密度很高的灰色小块儿里,建筑物挤挤歪歪在一起,看不见一点儿绿的地方;每一栋房子都像是脖子快被拎起来,只剩单脚着地快窒息的样子。但极其有限的空间资源越能迸发出生命张力。我好奇这样的街角是什么样的,便拎起了黄色小人。


▽曼谷肌理

© chii


“棚下城市”


“棚子”是在街景中最常看见的空间元素。它们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场景中:市集、小吃摊、天桥…在不同的场景里回应着其空间诉求,恪守着不同的秩序,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观”。如果背街小巷刚好是摆小摊生意的好地方,棚子就会支棱起用餐空间,延续到小路尽头。就算半途杵着电线杆,空中悬着变电箱,棚子挖两个洞让柱子穿过就是了(真是松弛又实用主义呀)。如果沿河的房屋临近桥头,棚子是屋檐的延伸与桥头搭接上。棚下摆上几张小椅小凳,邻里穿行桥上桥下,往来时两三句的寒暄构成了这个空间下的日常。一米凉棚延展出来的灰空间,轻巧地融化了私密和公共的界限。


▽背巷里的小吃摊位

© 樱子


▽桥下居民日常

© 樱子


▽棚子下公私关系的模糊

© 樱子


城市里没有谁是谁的阻碍,只有相嵌,适应彼此再生长。让我想起汪民安教授在用德勒兹的“褶子”理论解释城市的有机肌理时说到:“城市的褶子是内外的彼此包含;上下的彼此包含;灵魂和物质的彼此包含;光和阴影的彼此包含…城市应该不断地分叉和拐弯,应该充满曲线。也就是说不断地折叠和打褶,随着折叠的无限进程,它会有光的闪耀,也会有阴影的遮蔽,有真理的敞开,也有秘密的隐藏。”


受美“庇护“


▽在城市边缘的铁皮屋区依然有神明守护

© 樱子


在地图里窥见着曼谷平凡的日常,日常里对于美好的信仰。泰国作为全民信佛的国家,国民的审美和宗教息息相关。在高速路下有个隐藏在城市边缘的棚屋区入口的四面佛。棚屋的铁皮缝缝补补,佛像上却挂着明艳的万寿菊。社区的集会中心是绑着七彩系带的老榕树。在树下打牌、消遣时光,是这半里地的居民们的地域记忆。他们为神明挂上鲜花,为神树绑上彩带。他们说“神明会喜欢”,求得的其实是碌碌生活中的慰藉。美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庇护。


▽老榕树下居民日常的闲暇时光

© 樱子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深圳南头古城社区营造工作坊中,讨论为外卖小哥设计城中村的送餐路牌指引。很快形成了鲜明的两派辩论。有一派推崇功能主义的成员认为用红色大字标识在路口解决问题就行。有一派则坚持应该用更有趣或更具审美的方式,让外卖小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感到这个社区的温暖。有一位成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不认为‘美’在马斯洛需求的金字塔顶端,对于美好的追求是底层的、基础的,和对温饱的需求是同样重要的”。


▽居民利用格挡上晾晒衣服

© 樱子


曼谷的谷歌街景的细腻程度像纤细的触角触碰到烟火巷弄里,这些千千万万的碎片构成了曼谷的形象侧写。据说曼谷的谷歌街景是雇佣当地学生手持街景机,穿进大街小巷。不像街景车那么大张旗鼓,引来路人好奇地侧目。他们只是静悄悄地走过人们身旁,记录下每个当下真实的相遇瞬间。


作者:chii

编辑/插图:樱子


城市星球研究所
CityPlanets LAB:用有趣、多维的角度解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