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探讨城市中的巨构现象
“巨构”这词源于“megalyth”,即史前时代留下的石头巨块。“巨构”到底是多大?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更是一个形容词、一种观感,而不是量化的、数理逻辑的产物。古往今来,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都试图通过人的尺度和人体比例来探索空间、几何、比例等设计标准,以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建筑和景观。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些巨构建筑时,人的尺度和人体比例这些原本被视作标准的概念却变得微不足道。巨构建筑的体量远超出人类尺度的感知范围,让人无法用人体比例去感知和理解。相比之下,这些建筑和景观更多的是在影响着人们的感觉、心理、美学、文化意识。
© ARQHYS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有幅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提出了人体比例,把“人”作为中心、尺度和研究对象,让人从中世纪的神权桎梏中逃离出来。1948年,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模度》,研究“人”和建筑结构之间的比例、节奏关系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其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以至于城市规划中。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巨构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在建筑和设计领域中,也涌现出类似的概念。库哈斯提出的“大”(Bigness),这一概念强调建筑的规模和尺度应该成为一种主动的设计元素,与功能、形态、美学等因素同等重要。库哈斯认为,只有建筑的规模足够大,才能够真正地改变城市的面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的尺度和人体比例都是建筑与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标准。巨构现象则挑战着这一标准,让我们重新思考设计与人的关系。
02 从原始权力象征到后现代建筑地标
思考一:巨构诞生
权力的象征 精神的信仰
思考一:巨构诞生
权力的象征 精神的信仰
永恒 | 革命性 |有神论
是一种依赖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工程壮举
【权力】
古代时期的世界七大奇迹,如埃及金字塔、巨石阵等,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和宫殿,都是典型的巨构建筑。
自古以来人类便展现出对了巨构的狂热追求,这些雄伟的大型建筑似乎能让人在自然中找到定位。早期的巨构建筑金字塔表达了对太阳的崇拜,它被认为是模仿太阳投射的光芒。因其通过强迫奴隶、征发劳役来建造,是权力支配的产物,是权力的具象化身。
▽金字塔
©joshua michaels
【神论】
为了通往天穹,古巴比伦通天塔被人们修建。通天塔本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会得到各地信徒的供奉。国王通过通天塔高耸的整体造型来彰显自己的威严与尊荣,并借助建筑“神”的形象来将自己“神话”,从而达到永恒。它的背后是宗教的君权神授,以及人类的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信仰】
在世界各地我们能看到一些超大佛像,他们凝聚了群众的信仰。这样伟岸高大的形象符号可更好地来表达觉醒、慈悲和智慧,以形象教人,并激发信众心目中对佛的敬仰。这样的宗教纪念雕塑工程,体现的不仅是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更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乐山大佛,通高71米,公元803年建成,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仙台大观音,1991年建成
© _deepsky
▽里约热内卢基督像,38米,落成于1931年,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标志,现已成为旅游目的地
© 网络
早期的巨型建筑有出于对神或帝王领袖的崇拜,希望通过建造宏大的精神性空间和象征性地标以彰显神力或皇权;有出于对军事防御和资源运输等功能的需求而兴建的巨型土木工程;也有为了人类信仰安抚群众而塑造了一系列巨型宗教雕塑。这些巨构建筑正是统治者乃至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投射。
思考二:巨构实验
新世界的想象与探索
思考二:巨构实验
新世界的想象与探索
未来 | 科技 |工业
经济、科技、社会的变动使得居住环境、行为、思考方式以及建筑形式发生变化
【生活方式的想象】
提到巨构,就会想到二战后的前苏联,那时的建筑中盛行着粗野主义。他们对绝对权力的推崇,让整个城市充斥着庞然大物,一批批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较多的粗野派建筑它们表达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景——期盼社群生活和公有制。
这些水泥巨兽有着充满粗犷的美感,外部通常有着暴露的混凝土结构以及沉重巨大的建筑体块,来表达出建筑的力量感与其功能性。
大型公寓楼是当时集体主义思想的产物,从整体的形式上可以感受到那时候的住宅更重视平等、统一、与和谐。每一户住宅单元不断重复,并且有着严格的秩序和清晰的韵律,组合在一起。
Circle houses of Moscow, 1972,俄罗斯
© sensesatlas
【未来科技的幻想】
随着重工业发达、航天太空技术飞速发展,苏联建筑师创造出了很多充满未来感形式的巨构建筑,来表现对科技与力量的崇拜。
这些看起来像飞外来物的的建筑存在于苏联绝大部分的城市中。
在上世纪90年代,法国摄影师将这种类型的建筑进行了归纳,发布了大约一百张前苏联共和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照片,并为其命名Cosmic Communist Constructions Photographed《宇宙共产主义建筑摄影》,其缩写CCCP,恰好和苏联的缩写一致。
漂浮、悬挑、不规则、反重力、曲线......它们的形式满足很多人对未来建筑的幻想,并创造出了时代的奇观。
如今,许多这种粗野主义建筑已经在风格的转化中被拆除或重建,面临可能就此湮没消亡的险境。之于此,策展人兼建筑评论家Oliver Elser开展了「SOS Brutalism」计划,借数据库和推广活动,令大众更加关注「为人所热爱的混凝土巨兽」。
【太空的想象】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的想象不止停留在了地球,甚至还走向了太空。尝试着用巨构的形式来创造广阔且高效的生存空间,来面对现代主义的生存危机。
为应对人口爆炸危机,1970年代,NASA还考虑了太空移民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并做了太空栖息地的设想。以Stanford Torus为例,这是个超大型的环形巨构。它尝试通过自身的旋转来产生人造重力以模仿地球的重力环境,同时足够巨大来容纳入地球一般的大海高山森林,各种标准化的生活空间模块被设置在大型的公共框架和交通中。
1970年代,插画家Rick Guidice为NASA构思巨型结构,
展示了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轨道上
©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这些巨构的构想不仅仅是作为建筑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重组社会的蓝图。那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最激进的想象,也为现在的我们塑造了关于探索未来的科技及文化认知。
现在的我们都会用这种夸张大的符号来表达对未来的想象,巨大,仿佛就是一种新世界的表达。
【复杂城市的探索】
有些规划师与建筑师会认为,未来需要用更大的规模来看待规划与建筑,去为城市提供解决方案与提出畅想。沙特政府“The Line”未来新城市计划正想用这种超级都市巨构的形式,来打造一种全新的城市理念,是一场新的城市生活革命。并通过这种集约的形式来做到以人为本并保护周边的的自然环境。
新城仅有200米宽,建筑物高度超过500米,长达170公里。其由两个平行的墙状摩天楼构成,中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外侧由镜面幕墙包裹。内部包含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和公园等,可容纳900万人,利用一条高速铁路将贯通整个巨构城市。
当然这种新未来的背后是复杂且昂贵的。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还是一场科技狂飙的运动,并推动着未来思维方式的变革。
【构造虚拟未来】
抛开建造与实施的问题,巨构设想潜意识地激发了我们去体悟未知的未来。科幻小说、虚拟影像也给这种巨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去阐述他们对未来主义的想象。
3D视觉艺术家 Chad Knight 创作的超现实主义3D数码雕塑影像,以变形扭曲的巨大人体为载体,以真实的自然风光做背景,创作的巨型雕塑艺术品,充满了未来世界的神秘。
一位来自美国的数字艺术家、概念设计师Stuart Lippincott 通过光影、空间对比、用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示极强的空间感与神秘的形式感,让人深感渺小,对大自然抱以敬畏之心。作品画面充满科幻、宗教、未来、光影等元素。
思考三:巨构艺术
后现代建筑景观创新
创新 | 话题 |警示
突破常规的存在,打破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城市共存
【创新大建筑】
现代有很多形式简单、夸张、冲击力强的建筑,他们与周边城市肌理不同,有着极强的符号特征。通过它的客观条件,为城市提供易读性。
以MVRDV建筑为例,它在城市中创造了不少创新精彩且巨大的盒子,视觉冲击力极强。将建筑的理论、空间、结构结合来生成简化的形式,并将作品符号化。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大胆地创造着建筑的新语言。
▽Markthal Rotterdam
▽建筑立面巨型壁画
▽天梯THE STAIRS TO KRITERION
▽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城市地标】
地标不等于巨构,因为其不单由视觉效果决定,但巨大的形式的确能给人们带来很深的记忆。从城市中心广场到大厦等这些城市地标,它是城市独有风景,指引性强,为每个游客的必经之所,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在发展这些巨构地标时,当然不能盲目的“贪大、媚洋、求怪”,我们更向往那些具有在地性、公共性的文化地标。它们能成为与城市共存的现代文化象征。
【话题营销】
巨构具有一种指引性,在现在很多的商业建筑或公共广场能发现很多这种巨大造型的装置艺术。它们试图利用自身的大体量性,去打破周边环境的固有格局,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景观体验同时强调快乐、放松,更多的是一种大众文化。其同时与建筑、景观、城市有机结合,去激发公众活动。
在多地漂浮的大黄鸭、深圳万象天地bubble coat elephant、成都Iam here大熊猫户外艺术装置......这些类型的艺术装置与商业体相结合,被用作长期的展示或作为短期的营销活动,它们不仅带来了新鲜感、话题性甚至也为城市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标。
▽Florentijn Hofmanv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的超级玩具
© florentijnhofman.com
【引发警示】
巨构还让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有些艺术家们会在自然的场域中创建大型作品,试图通过这些大型艺术创作去表达对生命、自然的敬畏或其他更深的含义。在这种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下,这些荒谬与公众互动来引起人们开始反思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人类的文明和科技发展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这种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瓜州戈壁滩上趴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与周围环境一起显得尤其的宁静与祥和。其全长15米被堪称沙漠之子。该雕塑的含义是想呼吁人类好好保护地球母亲,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身体力行的做到珍惜我们地球上的资源,合理使用不随意开发,最终达到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2014 年,美国雕塑家理查德·塞拉他在卡塔尔遮科利市 Brouq 自然保护区内创作了永久装置“东西走向”(East-West/West-East)。装置由四块钢板组成,每块钢板的高度超过14米,横跨1公里。作品静谧地伫立在沙漠深处,其庞大的规模与周围沙漠的柔和褐色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孤立和时间流逝感悟。
▽East-West/West-East
“To see is to think,and to think is to see.”
- Richard Serra
巨构形式的出现也在让人们尝试换另外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巨构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建筑形式,它的出现也让人们换了另外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03 城市发展争议:是否应允许巨构存在?
巨构建筑和巨构景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们在城市中是否合适存在,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巨构其形式规模巨大,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其与环境、城市肌理不符,外来性强,甚至拥有着美学怪异,不少被评为“最丑建筑”的房子都与“巨构”相关。
但我们需要完全去抗议这些构筑物吗。
巨构曾经象征着宗教的天赋神权、战争的胜利和帝国的昌盛,也反映了人类的工程智慧。虽然说古时的巨构因为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缺乏对人的考虑,但依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而现代建筑哲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使得让巨构这一形式能为不同的群众,承担非常广泛且实用的功能,并容纳更多更复杂的机制。同时那些对于未来建筑的探索、对主流建筑思想的革新,这无疑是一种理想化的探讨,有着“朋克”的反叛精神,鼓励人们换种视野去看世界。并在尝试着利用其形象所具有的可识别性、话题性、警示性,去塑造、影响更好的社会。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来看,巨构建筑和巨构景观可以为城市带来独特的美学体验和视觉冲击力,并使城市充满活力与吸引力,成为城市的精神符号 、文化载体。
当然它们的存在也会带来相应的一些问题。首先,建造和维护就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其高度和规模甚至可能会影响城市的日照和通风,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因此,巨构建筑和巨构景观在城市中是否合适存在,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并在平衡发展和保护城市景观、环境、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去做到并不是只关注“我”本身,或是形式主义至上,结合环境与科技去考虑大众与空间的需求,不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居民造成不良影响,并尽可能地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 长期招聘线上以及线下相关实习生,欢迎加入我们 !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