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C·学术前沿|6-8-12:左主干分叉病变PCI优化新标准?

文摘   2024-07-12 18:03   江苏  


左主干分叉病变6-8-12新标准[1]


引言:

在冠脉介入领域,左主干分叉病变5-6-7-8标准早已深入人心,近期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的研究提示,我们长期以来熟悉的左主干分叉最小支架内面积标准仍然是不足的,我们可能需要新的更高的标准来进一步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


方法与结果

来自韩国的Asan医学中心的Seung-Jung Park研究团队,在2005到2019年期间连续性筛选了479例该中心接受双支架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例。最终完成Crush术式且有术后完整的前将支(LAD),回旋支(LCX)血管内超声(IVUS)回撤影像的292位病人入选最终分析[1]

术后即刻IVUS测量的LCX开口中位数面积为5.8mm²,25%-75%分布区间为5.1 mm²-6.6 mm²;LAD开口中位数面积为8.0mm²,25%-75%分布区间为6.9 mm²-9.1 mm²;LM远端中位数面积10.8mm²,25%-75%分布区间为9.4 mm²-12.4 mm²。

经Spline回归模型分析显示,5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最小支架内面积(MSA)是渐变线性关系。预测5年MACE的MSA 在LM远端界值是11.8 mm² (曲线下面积[AUC],0.57 [95% CI,0.48–0.67];P=0.15),LAD开口是8.3 mm² (AUC,0.62 [95% CI,0.54–0.71];P=0.02),LCX开口是 5.7 mm² (AUC,0.64 [95% CI,0.55–0.74];P=0.01。按照此LM标准 64.7%病例支架膨胀不全,按照此LAD标准,55.1%病例支架膨胀不全,按照此LCX标准48.3%病例支架膨胀不全。

在中位时间长达5.9年的随访期间,35个病人发生了MACE,按照各节段MSA标准分类的累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示于下图中。

按照此标准,当LAD和LCX均存在膨胀不全时,5年MACE发生率高达 23.1% ,全因死亡率高达10.6%,与此标准定义的无支架膨胀不全病人比较,LAD和LCX均膨胀不全病人MACE风险升高5.5倍, 全因死亡风险升高7.1倍,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升高4.2倍。而仅存在LAD或LCX单一血管支架膨胀不全时,临床结局与无支架膨胀不全结局相似。


讨论

这项研究的研究者团队也是当年提出左主干分叉介入治疗5-6-7-8标准[2]的研究者团队,当前研究基于5年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他们的这项新研究对于双支架术式提出了新的优化标准,新的标准将LCX开口MSA标准提高到6.0mm²,LAD 开口MSA标准提高到了8.0mm² 。

尽管这项研究对象是亚洲人群,但结果显示主干远端的最小支架内面积和先前的西方人群研究是相似的,主干远端最小支架内面积并没能够预测不良预后,其原因可能是主干内支架内的面积已经足够大,而LAD,LCX两个分支的出口与预后关系密切。较小的LCX开口是再狭窄最频发的位[3]。该研究结果显示LCX开口的面积与5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是强相关的。这也强调了我们支架前充分预处理边支开口,Crush边支支架前,对边支支架进行充分扩张处理的重要性。

支架膨胀率显然是一个常用的参考指标,但常常由于斑块分布的弥漫性,支架膨胀率并不容易客观计算[4],况且当管腔足够大时,支架内最小面积计算的支架膨胀率并没有预后预测价值[5]。这项研究提出的MSA目标对于我们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提出了新的标准,当然,当遇到参考血管太小不能达到上述标准的时候,仍应参考支架膨胀率进行支架优化处理。

6-8-12标准是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IVUS即刻评价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中国人群实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得到我们自己的数据的验证和支持。


点评

这篇研究带给我们的几个重要启示:

①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在5-6-7-8传统标准基础上,更高(面积更大)的标准(6-8-12标准)预示着更好的预后。LAD开口面积>8.3mm²、LCX开口面积>5.7mm²,两条标准至少满足其中一项的患者,5年MACE发生率仅为5.3%-6.4%,非常理想;
②但,即便是在IVUS优化指导下,仍有超过1/3(35.6%,104/292)的患者上述两条标准均未达标,这与更高的MACE风险密切相关;
③针对分叉病变双支架策略,尚需要探索更主动更积极预处理措施(包括IVL、主动旋磨等)的价值,同时优化药物治疗及随访,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保障;
④实战应用方面,将上述两项面积标准换算成支架直径,LAD、LCX开口MSD应分别达3.25mm、2.70mm(至少达标一项),这为我们精准优选支架Size、后扩张球囊Size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Kim JH, Kang D-Y, Ahn J-M, Kweon J, Choi Y, Kim H, Lee J, Chae J, Kang S-J, Park D-W et al: Optimal Minimal Stent Area and Impact of Stent Underexpansion in Left Main Up-Front 2-Stent Strategy.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24, 17(1):e013006.

2.Kang SJ, Ahn JM, Song H, Kim WJ, Lee JY, Park DW, Yun SC, Lee SW, Kim YH, Lee CW et al: Comprehensiv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stent area and its impact on restenosis and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403 patients with unprotected left main disease.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1, 4(6):562-569.

3.Costa RA, Mintz GS, Carlier SG, Lansky AJ, Moussa I, Fujii K, Takebayashi H, Yasuda T, Costa JR, Jr., Tsuchiya Y et al: 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treated with the "crush" technique: 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4):599-605.

4.Oviedo C, Maehara A, Mintz GS, Araki H, Choi SY, Tsujita K, Kubo T, Doi H, Templin B, Lansky AJ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classification of plaque distribution in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s: where is the plaque really located?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0, 3(2):105-112.

5.Fujimura T, Matsumura M, Witzenbichler B, Metzger DC, Rinaldi MJ, Duffy PL, Weisz G, Stuckey TD, Ali ZA, Zhou Z et al: Stent Expansion Indexes to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s: An IVUS Substudy From ADAPT-DE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1, 14(15):1639-1650.


作者简历


张明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心血管疾病研究基金会(CRF)腔内影像学Fellow;2013年-201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留学;2018年-2019年美国心血管疾病研究基金会留学;提出并发表基于血管内超声的冠脉钙化积分;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俱乐部(CCEC)工作组成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员;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血管放射和介入委员会(CVRI)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数字诊疗分会委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留学生教学心血管内科教学组组长。



点评专家简历


童亚良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心内科主治医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贺玉泉主任冠脉介入团队主要成员、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SNUH)International Fellow (1年)、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成员、冠脉介入腔内影像及功能学培训中心导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四期学员、吉林省第一批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援外(萨摩亚)医疗队队员(在外执行国家医疗援外任务1年)。主要从事复杂心脏病的介入诊治,累计完成心脏微创介入手术超过8000例。擅长CHIP病变、正逆向CTO病变、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高危、高难度冠脉介入手术、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精准优化技术,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血管内超声(IVUS)、血流储备分数(FFR)等。署名发表学术论文32篇,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11项,发明专利2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1项。主编、参编著作包括《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循序渐进用好血管内超声》等。《FFR临床应用100问》编委、学术秘书。




扫描进入CCEC专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CCEC Club
CCEC 有料、有趣、有干货,助力精准介入时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