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的芳茂山、流动的紫霞湖、摇曳的树木,各种深浅不一的绿在眼前铺展——位于横山桥西北侧的金丰村、奚巷村、西崦社区,山、水、田、林资源丰富,白龙庙、西崦桥、大林寺等文物古迹众多。
尽管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但一直未能系统梳理,村民居住品质不佳,村庄风貌缺乏特色,特色资源挖掘不深,直到新鲜出炉的《武进区横山桥镇金丰村、奚巷村、西崦社区村庄规划(2021-2035)》做出了指引:打造横山桥镇“城乡融合的门户、山水交融的客厅”,形成集休闲公园、商业街区、游客服务、文创基地等生态文旅功能于一体的集中体验区域。
连片规划打造和美乡村集群,让三个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推动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价值转化。常州经开区站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宏观视野,把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布局弄清楚,再找准目标、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精准发力”。为此,规划编制前期项目组就广泛开展调研,向村民发放了182份调查问卷,征求村民对理想乡村生活的诉求与展望。
围绕该片区山连水绕的生态特征,规划着重描摹了生态图景:开展生态修复、文旅设施建设,依托金丰南和黄连墅片区的田园空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围绕金丰村、奚巷村农村居民点建设,完善村庄公共服务配套;依托金丰村陆家塘、奚巷村李家塘片区,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完善提升村庄公共服务配套,整治优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常州经开区各地村庄资源禀赋、自然风貌、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全区在村庄规划编制时,注重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各美其美。
在工业强镇遥观镇,渔庄村有着最大的基本农田区。村党总支副书记马军介绍,村里没有工业,这些年一直琢磨怎样基于优越的田园水系资源,打造成为宜居的田园水乡。在规划中,渔庄有了定位——水乡文脉,生态渔庄:围绕渔庄村生态康养、连绵水系和农业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为体系,汇聚江南水乡特点,依托便捷化水陆交通、立体化服务,打造为遥观镇美丽水乡的代表名片。
留住乡愁古韵,并非把村子变成缩小版的城市,而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农味农趣。梁家桥周刘家村依托规划,在宅改中敬畏村庄原有肌理,大树不砍,河塘不填,邻居还是原来的邻居。鱼灯景桥、古树黄杨、藕遇芙蓉……村里结合芙蓉鲜螺、莲藕、菱角等本土农产品元素,打造了20多个景观节点。
留住乡愁,就得激活乡村价值、尊严,规划便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提出了近期内一些建设目标。比如,为金丰村建医务室、停车场,为奚巷村打造公共服务中心、生鲜超市,为渔庄村开展居民点项目建设,打造康养设施等。
滑动查看更多
每年金秋时节,横山桥东周村的珍珠小蚌便迎来丰收。“横山桥芙蓉片区水系发达,工业企业少,水质好,适合养殖珍珠蚌。”养殖者张建根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起,村里便开展珍珠养殖,上世纪80年代,养蚌育珠达到高峰,大小河道都挂满珠蚌。
规划,令东周进一步擦亮水乡文化品牌:以“枕水栖白荡 怡然居东周”为主题,建设“农文旅居”田园综合体。依托东周白荡、鲤池荡等水系,打造农林风貌片区、现代农业种植区、珍珠养殖区特色种植区(莲藕、茭白、果蔬)、稻田文化体验区以及现代农业研学体验区。
如果说农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产业兴旺就是根子上的实惠。通过村庄规划的引导和用地要素的保障,常州经开区正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格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常武地区首个亿元村的前杨村,对全镇70多家企业开展绿色转型;蓉湖村借力园区更新,工改项目稳步推进,宅改新房拔地而起;渔庄村种植高品质水稻、油菜、特色瓜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农耕文化展示的特色种植区;金丰村、奚巷村、西崦社区片区开展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建设标准厂房,吸引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入驻。
为彰显乡村多元价值,在规划修编中,常州经开区还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探索规划留白机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