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央视的高精尖「天工开物」实验室,终于被引进上海了

教育   2025-01-13 20:32   上海  

大家好,我是马里奥。

如今,只要加上「智能」两个字的东西,似乎都会瞬间变得高级又前沿。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驾驶等等。

那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你身体里的细胞也能变成「智能细胞」呢?

1月5号,美国TOP20莱斯大学的团队在权威期刊Science发表了一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革新人体细胞智能化的技术,让细胞自动检测身体的多项信号指标,帮医生制定解决方案。

这将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又推进了一大步。

合成生物学,一个对大众似乎熟悉但又陌生的名词,但早已经是产业届的香饽饽了。

根据央视9月份的专题报导,该领域已经占到了全球制造业产出1/3以上,价值近30万亿美元。

身上穿的运动服、墨镜、包包,家具用的建材,吃饭用的勺子吸管,甚至饭里的大米,都有可能是一群有着合成生物学相关背景的「微生物工厂」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可以用编程来定制生产流程,是名副其实的「梦工厂」。

所以,当我听说一个被央视报道过的「天工开物实验室」,被引进上海虹口区,落地了一座高规格的梦工厂后,第一时间就去一探究竟。

一进去就让我不断惊呼「wow」:光是实验室就占地2万平方米,这可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

■号外!实验室对外开放参观,文末获取联系方式。

更惊人的是,几万平方米却仅仅只有十几个人在全权把控,活生生展示了什么叫「工业4.0」。

我还学到了一个新名词「黑灯实验室」——
跟想象中实验室就是一个小房间,里面一堆瓶瓶罐罐和奇怪设备不同,这里的实验室不仅敞亮而且自动化,不少实验设备都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一个设备投入就是大几百万,实验自动完成。
这里的菜也并不是种在园子里,而是种在了占地大半层楼的实验室里,让人看到研究落地的全过程。
更颠覆我刻板印象的是,这样的研究也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
「天工开物实验室」背靠「蓝晶微生物」,这是一家基于合成生物技术从事分子与材料创新的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生物制造独角兽企业,同时也是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承担单位
目前已成功实现多生菌脂 PHA、肥料增效剂、土壤改良剂等多项创新原料与产品的产业化落地,赋能数百家国内外企业客户。

短短几行字的背后,是实验室里无数活跃在产业一线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们。
他们大多毕业自海内外名校:不仅创始人来自北大,首席科学家和高级科学家来自北大,还有普林斯顿化学博士,帝国理工硕士等世界名校毕业的同事。
同时,他们还极有热情,天天埋头苦干,把那些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变成现实。
身为一个爸爸,我最感兴趣的,除了产业前景外,自然就是培养路径:他们小时候是如何把兴趣变成科研,再变成专业,从而产业化的呢?
我还真找到了一个共性:他们都参加过同一个科创竞赛: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 
其实不只是蓝晶,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超过80%从业人员,都跟这个比赛有关。如果说合成生物学已经达到了全球1/3的产值,那么很自然会想到,全球1/3的产值难道都跟这个比赛有关?
我细细做了下研究,还真找到了一条从学业到专业,从专业到产业的畅通之路

■蓝晶创始人张浩千就读大学时,2010年带领北大队伍参加iGEM,并拿到世界亚军。
🔽谷雨福利!
添加天工开物实验室的老师咨询

家长们也可以预约
带孩子参观实验室
体验一线产业前沿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是比赛,也是万亿孵化器
既然iGEM是比赛,浮在脑海里第一个问题一定是:比赛含金量如何?以下这几组数据就能解答这些问题——
关于主办方:iGEM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办,现在已独立运营,但也是MIT官方极少数认可的比赛之一。
关于参赛方:创办于2003年,2005年成为国际性学术竞赛,已经足足有20年时间,每年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支队伍参赛,国内外不少名校都会参加,代表着最高水准。
关于影响力:iGEM的赛况和研究成果每年都会在Science、Nature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专题报道。
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让这个比赛对于其他各类竞赛形成「降维打击」的原因,是从这项比赛走出的团队创立了150多家企业。
其中包括市值一度超过270亿的Ginkgo Bioworks、以435亿人民币的企业估值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Benchling这些国际公司,也包括这次我们的主角「蓝晶微生物」

iGEM的影响力或许就在于此——
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竞赛能像它一样,对一个行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为了让这个社群生根发芽,iGEM甚至还设立了创业社群iGEM Startups。2022年,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合成生物创业营 VCL正式在线上云启动,来自中国各地40多位有志于投身创业的iGEMer参加了活动。
所以,这个比赛从不只是「去实验室混个论文」,或者「刷题拿高分天天等着分数线公布」,iGEM是把学业、产业、行业融合在一起的一个中转站。
以往我们常觉得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求学和择业成为了两条独立的直线,找不到相交点,而iGEM将这两条线并成了一条。
蓝晶创始人之一的张浩千就走过了这样一条路。

    张浩千

蓝晶微生物

联合创始人兼CEO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士、整合生命科学(物理学)博士,前后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曾数次获得合成生物学领域最高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决赛的冠亚军。


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委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设计与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理事长,《合成生物学》杂志编委。


曾入选36氪2022年度“X·36Under36”S级创业者,《财富》2022年度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等榜单。

现在看他的履历极其亮眼,而当年北大博士毕业的时候,他一样迷茫。
回顾学生物的生涯,最激动的时候是大学参加的iGEM,这并非出自长远的规划,只是因为受不了科研的枯燥和重复,甚至「数学功底不拔尖,传统生物行业可能混不了,只能通过比赛尝试生物新领域。 」

为了找到方向,他甚至找到了当年参加iGEM的清华对手促膝长谈:

学生物到底有啥出路?咱俩是不是被骗了?你觉得摆地摊怎么样?跑得过城管吗?

最终,他还是没有去摆地摊,而是决定像当年参加iGEM比赛那样,打破常规思路。谁说学生物的出路只能去药企实验室?谁说生物就是「天坑」专业。
他找到了一批同样对生物充满热爱的人,创立了蓝晶。
如今已经即将迎来公司的第5轮融资,市值已经超过了60亿。

■2010年时候宣布拿到全球亚军时,激动站了起来的张浩千。
而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发现新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于是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发现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大多都是iGEMer,在这个比赛里找到了同道中人。
为了让人才能持续涌现出来,他们决定把当年自己的学习和iGEM参赛经验总结成方法论,复制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4 年以来,中国大陆的 iGEM 获奖总数有超过 70%来自蓝晶实验室,拿下了 2 个世界冠军、2个亚军、 31 枚金牌、 20 个单项奖, 79 个单项奖提名。
从蓝晶实验室走出的学员,陆续走进了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带着一份热爱继续追寻着自己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给像蓝晶这样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成生物学人才
「当年我们毕业时几乎没得选,现已经有不少前辈蹚出了一条路,现在的毕业生更有方向,就业创业都有得选。」


生物比赛?工程比赛?
大部分的竞赛清单,都会把iGEM归到生物竞赛一列,但其实真正参与过这项比赛的人,或者真正懂合成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比赛

说了半天合成生物学,到底是干啥的?能吃吗?

不仅能吃,还能用、能玩。
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学就是用生物零件来做工程,本质上其实是工程学
比如,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流浪猫,而且这些猫生育能力极强,7年就能生42万只幼崽,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传统的「捕捉、绝育、释放」方式虽然可控但也费时费力。
那不如设计一个特殊的「诱捕器」,通过基因工程让某种微生物生成一种类似「猫薄荷」的物质,吸引流浪猫「自投罗网」,并且完成投喂等行为。

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正是2018年由蓝晶指导的GreatBay_China队伍的获奖作品。
该项目一举拿下了最佳数学建模、最佳产品设计、最佳新元件、最佳社会实践提名等一系列大奖。
更自豪地是,这支队伍还一举打破了iGEM比赛被其他队长期垄断的格局,成了比赛历史上第一支获得世界冠军的大陆高中队伍,队长Alexis也顺利录取了剑桥大学。
在创业过程中,队员们每天都在思考:
  • 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

  • 我需要什么样的工具?怎么获得?

  • 能解决问题了?有没有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工具

这就是工程思维,只不过这里的「工具」都是生物而已。

因此,合成生物学绝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摆弄试管、培养皿,而是同时需要计算机、工程学等各个领域的参与,甚至除了工程思维,还需要具备产品思维,因为最终的成果都会以具体「产品」的形式出现并解决特定问题。

所以,iGEM作为合成生物学比赛,自然不是什么理论考试或者写科研论文,它更像一个创业大赛
首先,一个iGEM队伍会分为各个小组,负责学术+研发的湿实验组、负责网页+建模的干实验组、负责市场+营销的社会调研组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选择不同的小组,俨然就是一个小的公司。
其次,整个比赛是一个长期而完整的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从时间轴来看,要完成一个项目,孩子们投入的时间并不少。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完成了自己的N个第一次,除了要进实验室做实验,还包括P图、做网页、写商业计划书、跑展会......

用一个队员的话说:


「比赛的时候一直觉得好累啊赶紧结束吧,真正结束了才发现心底原来那么不舍得大家。有队友能依赖的感觉,真好。第一次通宵,第一次带着眼泪笑第一次觉得「我们做到了」五个字有这么感人」
而这样的流程,就是一个从学业、专业到产业的过程
有人会问,iGEM是不是随便找个人或机构就能指导?那就太低估比赛的难度了。这样完整的流程,只有现在仍在产业一线创业的亲历者才能懂。
而这就是蓝晶每天的日常。

从产业到比赛的降维打击
现在已经成为生物科技独角兽企业,蓝晶仍单独成立了iGEM指导部门,就是为了用专业的打比赛方式,让更多后来学生能不仅拿到奖项,更是爱上合成生物学,进入圈子。
在蓝晶,iGEM不仅只是比赛,是产业,更是一种认可和归属。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蓝晶战绩如此出色的原因:
1.在天花板实验室打工式边学习

蓝晶拥有行业最前沿的共享空间和开放式创客空间,整个园区既有硬核的实验条件,又有浓厚的创业氛围。
这样的实验室条件绝对是天花板级别了,此外还有位于江苏的工厂,都会为有科研需要的孩子们开放。

这不是一次两点一线,打卡下课的培训,每个孩子少不了遇到需要「加班」的情况,而实验过后的日出,也许算一个特别奖励,体验到了研究者深度的快乐。
还有实验室电子钟,不仅是每天打卡上班的工具,更是学生们努力的见证者。
「革命友情」,也许就是在一次次集体工作餐中建立的。
2.既懂行业、又懂比赛的专业人

之前已经提到了,蓝晶里大部分的员工都有iGEM比赛经验,随便抓一个都能做指导。为了给学生们最周全的指导,蓝晶非常慎重地从一线前沿同事里筛选了指导老师。
他们不仅是行业顶尖的学者、创业者,也是当年iGEM各战队的王牌。老师不仅专业过硬,更是圈子里的过来人,甚至有老师就是iGEM的评委
我就不赘述了,放个图给大家看看。
3.从产业到学业的降维打击。

正因为蓝晶是一家生物创新公司,始终站在产业一线,不管是课题还是应用,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降维打击。
所以若孩子未来有选生物学或者工程学的打算,那么蓝晶提供的,不仅是拿奖,更是在大学前的学业,甚至是行业入门。
所以,回到文初的问题,这个比赛到底有没有含金量?我想,它的含金量远不止是升学背景提升:
  • 完成一次「创新创业」的预演,是对能力上限的测试

  • 还没进大学之前就进入一个同频人脉圈

  • 直接站上行业的最前沿,接轨一个万亿级体量的行业

二月iGEM组队开启,征集令发出了,别错过一年一度的机会。
🔽谷雨福利!
添加天工开物实验室的老师咨询

家长们也可以预约
带孩子参观实验室
体验一线产业前沿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不再失联

谷雨星球
有洞察也有温度的原创国际教育社区,打破信息差,让升学成长路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