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年的喧嚣与不确定,为今年的早申蒙上了一层难以预料的迷雾。
尤其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中国籍学生的申请如履薄冰——不仅国内申请者竞争激烈,还要在错综复杂的政/策环境中谨慎前行。
Common App美本早申数据发布:中国申请者在接连两年下降后,2024-25 申请季自 2021-22 申请季以来首次上升(过去一年增长了 9%)
然而,今年一些中国籍学生的申请,让我们看到了STEM申请的新可能:
深圳中学到斯坦福:环境系统工程+数学+历史的跨学科组合;
北京公立到加州理工:物理专业,今年早申加州理工国内仅录取4人;
上海七宝德怀特到康奈尔:信息科学专业直录;
中国籍学生多点开花:莱斯大学统计学、芝加哥大学物理专业、范德堡工程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Olin商学院等。
这些成功,并非偶然。它们源于学生与他们的顾问唐老师对学校和专业进行的深度研究,以及策略的精准调整。
从学校的录取逻辑到专业的细分领域,他们不仅掌握了申请的“潜规则”,还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那些顶尖大学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What makes you unique?
How will you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Why do you love what you do?
每一步都在证明,突破的关键不是迎合,而是用更精准、更深刻的方式展现自己。
■美本申请系统Common App里可选的专业分支
藤校硬核专业大满贯
解锁理工科申请的制胜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谷雨曾采访过唐老师,这位毕业于清华和加州伯克利的理工科导师,对教育怀有热爱,更深谙美国大学招生的“密码”。
在她看来,美本申请从来不只是关于数字、排名或奖项,而是关于“Impact”、“Passion”、“Curiosity”——即影响力、热情与好奇心。
而理工科申请则是一场用逻辑与创造力描绘未来的过程。
在采访中,她总结了理工科申请中的两大信息差,并帮助学生一一破解:
信息差1:一校一策,理工科录取模式各不同
在理工科申请中,不同大学的录取方式如同不同的游戏规则,弄清规则才能找到最优策略。总体来看,美国大学的录取分为三种主要模式:
大学层面录取(如哈佛、MIT):录取看的是整体素质,大一入学后再选专业,适合兴趣广泛、方向尚不明确的学生。
学院层面录取(如康奈尔、哥大):各学院独立招生,录取标准和难度差异大。例如康奈尔的酒店管理学院较易录取,而工程学院竞争异常激烈。
专业层面录取(如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申请时直指目标专业,招生官更关注精准匹配履历,而非“万能型选手”。
如果一位数学竞赛选手试图通过申请康奈尔的酒店管理专业“曲线救国”,计划录取后再转数学专业,很可能被拒。
理工科专业看似强者通吃,实则各有讲究。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专业分支了解不足,导致申请时陷入误区。
例如数学专业,其细分方向包括:
纯数学:注重理论深度,如代数几何,通常需要继续深造至博士;
应用数学:结合实际问题,涉及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
交叉学科:如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人工智能方向,备受关注。
而在工程领域,各大学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实践能力。
信息差3:专业排名往往比综合排名更有参考价值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堪称顶尖,而佐治亚理工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则在工程领域更胜一筹。理工科申请者需要关注的不只是学校的“名头”,更是专业的“实力”。
■唐老师团队花费大量功夫做了研究,整理出各种专业细分方向。
面对更加复杂的申请环境
STEM申请破局讲座来了
正如康奈尔大学的校训“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我愿创办一所让任何人都能学习任何学科的学校)所传递的精神,顶尖高校重视的是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对多元领域的热情探索。
无论政策怎么变,成功的申请背后,始终围绕着热爱、深度、好奇心,以及对世界的渴望。
这些如何在申请中具体展现?热爱如何被发现,深度从何而来,好奇心又如何传递?
这次讲座中,唐老师将携手刚拿到康奈尔offer的Leo同学,通过真实经验,分享如何将这些特质转化为申请中的亮点,点亮通往理想大学的道路。
申请信息差升级版:从专业与大学录取的区别,到细分专业选择的误区,再到如何构建人设打动招生官,深度解析申请背后的逻辑;
真实案例分享:康奈尔男孩如何让理工科更有温度?
招生趋势解读:今年早申季有哪些新变化?STEM申请者需要关注哪些动向?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