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莎莫,谷雨星球的创始人。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的2014年,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增长率高达9%,开启了黄金时代的十年。
然而十年过去后,能真正奔着百年名校去的,却寥寥无几。
唯有一所学校提起来都服气,不仅在国内双语学校里遥遥领先,在国际上也赫赫有名,成为了国内唯一一所对标英美顶级私校的中国学校——
理念落地上,不仅被认为代表着中西融合的最高水准,如在Education Advisers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IB百强学校排名」中,成为大陆唯一入选的双语学校;
升学结果上,光是今年早申就有被耶鲁、宾大沃顿、芝大、西北等录取……
相信不少人已经猜到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市鼎石学校」。
而在每年刷屏的顶级名校录取光环之外,鼎石却不真正为人所知。
带着这个好奇,我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在学校沉浸式呆了好几天的教育自媒体人,试图用一个第三者观察的视角挖一挖:
为什么是它,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最好的双语学校」?
对于来自美国的鼎石执行校长Emily McCarren来说,入职后第一份活动邀约,让她既惊喜又期待——
在一个夏末晴天里,和学生们一起骑行北京中轴线。
这是2024届被耶鲁大学录取的毕业生耿雪霰10年级时发起的个人设计项目,旨在让人们了解这条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走廊,同时助力北京2035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于是,一个外国人和一群中国学生顶着日头出发了。
穿行在这条既能跟几百年历史对话,又可以感受现代北京之美的路上,同学们分别为Emily讲解了这里的建筑、历史和文化。
「让我最感动的是,学生们对于北京的爱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份情感,也是Emily激动飞往中国,来到鼎石的最大原因。
如果把办一所开创性的名校比作造一艘诺亚方舟,那么校长就是总设计师。而创校十年,鼎石两任校长都来自全球最好的学校之一,几乎站在中国国际教育的最高位。
Emily曾经在美国最顶级寄宿高中撒切尔学院任教,后在美国最大的私立学校普纳荷学校(注:奥巴马母校)担任高中校长。
对来自西方的她来说,吸引她东行的,是这里的文化:身为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中国孩子建立起受益一生的独特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从创校第一天起,鼎石就非常清晰自己的定位:
「这不是一所常规意义上的国际学校,而是一所属于中国的世界学校。」
一位亲历过顶级美高、美本的朋友,给鼎石下过一个定义:「这里的学生是难得既有谦谦君子般的东方修养,又有西方教育里务实批判精神的一群人。
和我求学过的美高比,更有中国性;跟中国的公立学校比,更具世界性;而跟一些双语学校比,又难得有不崇洋媚外、独属于首都的文化气派。」
「中国与世界」是三大基石之一,课程以中国为主线设计教学,把语言、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等内容融入进了每个年级中:
「鼎石教育则是一匹由三股丝线交织而成的锦缎,而中国是锦缎的主线。」
走在校园里,无一不可见中国元素:从显性的校服、图书馆的设计,到隐性的中文课题,跨学科项目,大师对话,走进真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无一不在凸显着「中国」主线。
在四年级「建立一个村庄」的学习单元里,我跟着老师、孩子和家长们去了一趟北京的史家胡同,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深入倾听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
他们探索北京的方式,和百年前瑞典学者喜仁龙有异曲同工之处:
出于对北京城的文化热爱和吸引,这位历史学家前后五次用脚步丈量北京城城墙,最终为中国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记录《北京的城门和城墙》。
在亲身的行动和触摸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位历史学者概括的:「人的节奏,就是城的节奏。」
这或许是鼎石有点特别的原因:双语学校并不是把两种文化无差别融在一起,而是有一份深入骨子的主体性。
纵观任何一个国家伟大的教育或事业,无不自一股本土文化力量滋养而生。
而更奇妙的是,在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中,总能找到中西互动的美妙章节。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显现,中国有全世界最关注孩子的家长,也是全世界最有教育活力的地方。通过贯通中国古今文化、思想和智慧的中国主线,鼎石已经是一所有远见的世界级的学校了。」
「比撒切尔更好。」Emily校长爽朗地笑道。
那么,东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文的Raise a Kid,翻译成中文「养育孩子」,语言学就体现出微妙差别。前者的功能性更强,原意是举起一个人向上提升的过程,后者更侧重在「成人」的完整概念:「最好人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招生部主任Chris感慨道:「孩子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也不是父母教出来的,而是一个社区里所有成年人一起养出来的。」
这种文化最具象化的存在,就是以「养」为核心的寄宿课程,也是鼎石的三大基石之一。
2014年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梁小龙回忆起高中时代的寄宿时光,仍然历历在目:
「我最惊讶的是,宿舍里没有宿管阿姨,只有任课老师担任的宿舍家长,老师们就是邻居,有的在这里住了十年了,还能闻着飘来的饭香。」
10年前,正在读8年级的梁小龙无意间收到了一张宣传册,被「真正的世界学校,全新的教育模式」理念引起了好奇:到底是什么学校能有这样的底气敢打出这样的口号呢?
他报名了宣讲会,彼时学校正在筹建中,鼎石也不过是当年火爆市场里无数新增国际化学校的一所,但听完后,才14岁的梁小龙却迅速认定了愿景也一定能成:
「当时跟老师交流就能感受到一股使命感,而这股力量是最持久的,果然10年后的今天,当年创校的那批老师绝大多数都还在,事自然也成了。」
比如数学老师、寄宿项目负责人之一沈畅,在这里教了10年书,也住了十年,还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她不断告诉我:这里不是学生宿舍,就是我家。
这份感情也传承到了孩子们心中。正在读12年级的Bella在提到明年即将毕业时,用了一个不太常见的表述:
「我要从鼎石毕业,也是从东三毕业了。」
「东三」是东宿舍楼三层的简称,是Bella从九年级到现在寄宿的楼层。
没有寄宿前,Bella每天穿行在两点一线,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课堂,交情很浅;回家后事情就交给父母。
直到来了「东三」后,对生活想象完全变了,「我可以去老师家串门吃晚餐聊聊天,可以和同学一起做公益项目,每天都有值班老师问问题,慢慢德觉得东三是我另一个家,我在这里得到了另一种滋养。」
■每天晚上,不同宿舍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风格
这种滋养与鼎石三大基石之一的「在寄宿制项目中塑造品德和社区归属感」价值观一脉相承。
在Bella看来,鼎石的楼有「楼格」,层有「层格」,人则塑造着「品格」。
我进宿舍的那天正好是个周一,各楼层正在进行定期晚间半小时集会。Bella所在的东3楼层以温暖著称,正在给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切蛋糕,全楼层签了名的祝福贺卡;而楼上的「东四」有着「严格」名声,也是(曾)住在这里的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缔造的一种气质。
从体育比赛到每周末的公益日,从学生自发做的环保项目到难忘的露营活动,孩子们感受友谊、关爱,慢慢习得同理心、责任感和荣誉感。
这些隐形的品德塑造绝不是「说教」的功劳,而是在一届一届的传承,一个人一个人的带动之下,最终形成了珍贵的「自然」的日常。
人类学家项飚曾说过,「附近」的消失,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悬浮,一切都只有纵向空间的向前,导致孩子们的生命力消失了。
而从最小限度的「宿舍」,到「楼层」,到「校园」,再到整个社区,鼎石重构了横向空间,不急不慢的「养」出了孩子们的生命力,重建了这个时代赖以生存又极其稀缺的「附近」。
2014年,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增长率高达9%,和上一年的843所相比,新开学校76所,到达919所,北京鼎石便是其中之一。
在随后十年黄金发展期,国内民办国际化学校突破1400所,那为什么鼎石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之一呢?
一周深度浸润后,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在「理念」和「实践」之间,几乎没有「误差」。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一种教育能给学生带来的最高价值,遗憾的是,大多办学的困难,往往产生于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被打了折扣,最高价值最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也变了形。
鼎石却是难得将共同价值和教育使命做到了「不折不扣」,甚至额外的「附加价值」。
鼎石不开分校,只做这一所非营利性学校,所有投入都反哺给孩子们。
再举两个给我特别感受的例子:
硬实力之超一流图书馆。
鼎石图书馆分为小初高中三个不同学部图书馆,藏书总数达八万册。中英文书籍几乎是一比一,除了常规书籍,高中部图书馆还有将近100本特藏书。
上次有清华朋友来学校找我,只感叹:这跟我们院图书馆也差不多了。
这所图书馆由英国著名设计师Luke Hughes设计,他曾为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设计图书馆,以及包括牛津、剑桥所属的近六十所学院设计家具,「用建筑表达学校的文化内涵」。
图书馆不仅只是借书,还是重要活动空间,成为了北京学校的思想高地之一。
软实力之堪比大学的大师系列。
很难想象,一所学校的讲台上,曾经容纳过来自中国社会各行业和全球范围内的领军人物们——
从戏剧导演孟京辉、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敦煌研究院书记赵声良,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灵长类动物学家、人类学家珍·古道尔、皮克斯艺术总监安东尼·克里斯托弗等等……
从教育沙龙、思想实验室到大师课、音乐会、艺术节等等,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和眼界。
这代表着一个有文化号召力的社区,在将触角更远更深地触碰到社会和更广阔的世界。
除了博雅教育外,还有最前沿的AI创新:校内STEM教育的软硬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在下一个十年的战略目标里,融合STEM方向的实验室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有多稀缺,甚至是「奢侈」,申请者越来越多,一位难求。
招生部主任,同时也是一位父亲的Chris对必须拒绝不少孩子而感到抱歉,他说自己就像是守门员,最难的就是从一大群成绩优异的孩子中,找到最认可鼎石精神的家庭。
那么,什么是鼎石精神呢?
从再次回到校园的第一届毕业生梁小龙身上找到答案。
作为毕业了N年的人,梁小龙调侃他早就不记得当年谁IB考最高分,学校留给他的,是一种自然而然驱动自己去思考,去和世界互动的方式。
俄乌战争爆发的时候他正在瑞士读书,对于这样一场影响世界格局的战争,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去的最前线看一看。
他查找地图上当时可能到达的边境,选择了波兰和乌克兰交界的摩尔多瓦的难民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就是搬搬水、搬搬吃的;哪怕语言不通;哪怕很多人觉得这事不值得去。」
这是鼎石社区教会他的「服务意识」——
对附近的关注,是「哪怕是一个小社区,也要建立和它的真实联系」,是提供再微小也有意义的帮助。
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了鼎石担任校务副校长助理,换一个身份回馈社区。
每天早上7点40分左右开车抵达校园,仿佛时空错位一样,当年的他站在车道另一边看着老师,这次,他成为了这一头看着学生们的老师。
有时候他坐在剧场最后一排欣慰地看着学生会的高中生们议事、演讲、招募,「他们真的很优秀、很能干,我相信在他们之中,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会再次回来,这是鼎石对我们的召唤。」
鼎石精神的传承在一个人从中国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中国的10年里,完成了一种闭环。
这不独属于梁小龙,而是属于每一个鼎石人。
如果用一句话去概况鼎石的独特性,我想正是因为其难得实现了东西方精妙的平衡——
既有西方实干型的「一箭追寻远方」,做一支冲天而起的箭矢,有目标地射向更高的远方;又有东方内省式的「一莲融于天地」:
养育孩子像在皓月下绽放的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既接得住春雨的滋养,也懂得回馈清波,将莲子沉入荷塘,生生不息。
而这样一个既有中国的主体性,又有世界格局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到名校的青睐呢?
像执行校长Emily非常期待的那样,鼎石要做的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中国」和「世界」的创新链接,是独属于鼎石、中国的教育。
这就是她所说的「最酷的事」,也是我们幸运的事。
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学校内容之一
也是谷雨星球学习的榜样
点击关注
读普林斯顿、耶鲁、布朗等学生故事
咨询招生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