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为升学牺牲生活的孩子
「11年级暑假,我没去参加夏校,打竞赛,搞比赛,我去玩了一个月的帆船。」
成绩过硬,却从没上过补习班,秘诀就是听好每堂课:「我喜欢每门的老师!」
喜欢工程,却没去过任何机构办的科研项目,而是自己动手组装电脑,还能赚点小钱;
平常爱打游戏,爱帆船,爱拆机,哪怕是最繁忙的阶段也不会停止……
■小时候的Oliver(后排右二)
■在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Jason带来的NAE大师课系列的首场课堂上,Oliver第一次感到“知识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真实、触手可及的,把我们带入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中去”。
■2023年Oliver参加了CTB的全球总决赛,和NACIS学长、现在已就读南加大的Stephen同学凭借《具有成本效益的海水脱盐方法》斩获CTB的全球团体冠军。这是他难得的奖项之一。
对美国大学的两大误解
毕业于哈佛和复旦的她现在是诺达的一位升学指导老师,她发现家长们总是在给孩子「做加法」,她列举了两个最常见的误解:
诺达升学指导团队里不乏毕业于哈佛的资深老师,带出过无数个学生,如上海唯二的TOP5文理学院录取、剑桥录取,以及不少不用内卷就拿到的TOP30录取等等。
这样的结果,也是诺达能养出Oliver坚持喜欢事情的勇气。玩得尽兴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学术最纯粹的好奇心:
「只要你真诚地坚持自己热爱的,有成长,那么你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个朴素的道理很难说服大多数中国家长,但它就是事实。」
幸运的是,Oliver有一个从小只给他「做减法」的家庭,尤其是乐观的妈妈。
小学择校时,家门口是一所鸡血知名公办,闭着眼就能进,但妈妈还是做出来了一个让全家人不解的决定:将孩子送入双语学校,充分探索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段时间常有论调说国际化学校不行,说要在公办学校打好基础再转比较好,我完全屏蔽了这些声音,我这人很随和的,就这件事我特别坚定,或许就是一种直觉吧。」
小升初时,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要转学。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原本Oliver也去考了一所上海老牌名校,从不补课的他走出考场就说,妈妈这个学校不用来了,考得我都没学过。后来发现果然都是6年级的知识点。
于是经朋友推荐来了诺达,探校时,校园的硬件就吸引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校体现出的平等、关怀、长期主义的气质,跟家庭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这一待就是7年。
■Oliver从G6进入NACIS,已经在诺达度过了将近7年的时光。左边是刚进中学时参加学生会竞选,右边是拿到录取后。
北大教授林小英提到过一个概念叫「教育脱嵌」:
目前的教育深深把我们嵌入在一个体系里,要想摆脱内卷过得更好一些,就不要过度嵌入体系里,要学会从制度性的困境里跳出来。
对于Oliver一家来说,诺达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脱嵌」的乌托邦,在社区里和一群人坚持「做减法」的底气。
像在申请季时,再淡定的家长也会很焦虑,她也去看过几家中介,最后还是跟孩子商量后,还是决定不请了:
「申请大学是中介的一份工作,不一定会允许他不用去做功利的事。最了解孩子的一定是他们自己、家长和朝夕相处的老师。」
而最好的教育本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Oliver说过两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学校组织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NAE的坦桑尼亚社区援助活动让初中的Oliver看到了世界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句话是:我喜欢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个都喜欢。
因为有这样的喜欢,他才会在课堂上保持全神贯注,不畏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主动跟老师沟通,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从物理、化学到生物,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点学了进去,还选了IB高阶课。
原本「理工脑」的他在老师影响下还爱上了文学。他还记得第一次读《奥赛罗》的震撼,文学原来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第二句话是,从10年级起,我跟校内升学指导老师就是好朋友了。
Oliver是完全由诺达「自产自销」的小孩。
10年级起,升学指导老师就开始介入,选课、大学研究,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大学,同步在校园进行探索,反思和调整,实现「闭环」,直到12年级的大学申请的选校、活动列表、文书、推荐信、申请材料提交等等,甚至是潜移默化的情绪管理。
申请季,Oliver有一周压力大到险些崩溃,四五篇文书堆在一起,还有作业和考试。被细心的老师们察觉后,两人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梳理事情后做个分类,对于能改变的事情,一起想办法行动;那些你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就改变对它的心态。
为什么选择Pomona和加州理工工程双学位呢?
这也是根据Oliver的兴趣、爱好、专业、城市偏好、申请策略和未来方向进行了大量学校研究后选出来的,找到一所心动、匹配且能在四年里学有所成的大学。
■除了升学指导,诺达每年还会进行开放日,邀请各行业的家长、专家与孩子们互动,进行更长远的生涯教育。
我想,「三无男孩」Oliver录取结果最令人激动的,正是在于这里:
在人人都不断「做加法」让人身心俱疲的当下,我们再次确信了「做减法」的可行,鼓励更多人有敢于真诚做自己的勇气。
对于去波莫纳学院后的生活,Oliver已经有过畅想:「我想借助工程学这个工具,探一探这个世界有什么疯狂的一面」。
而当我问他:如果没有拿到录取,会不会后悔没有请中介时,他就像个武林高手般看透了本质:当然不会,一所大学的录取定义不了我,只要自己想学,去哪儿读书都能有收获。
就像他最喜欢的《奥赛罗》里的一句话:
「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在内卷大环境下
给孩子一个「脱嵌」的空间
一站式全包
让每个孩子都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