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录取!放弃「爬藤公式」的男孩成功了

教育   2025-01-02 13:36   上海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每每提及被名校录取的孩子,第一反应大多都是「金娃娃」,我们去年提出过一个概念:爬藤正在变得爱马仕化。
而一个不找中介,不上补习班,没有夏校,甚至没有竞赛的孩子,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
直到我遇到了像「大熊猫」一般珍贵的Oliver:
被称为「三无男孩」的他,不仅拿下了美国顶级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Pomona内地早申唯四的录取,还是Pomona与加州理工的双学位王牌工程专业。
我实在是太好奇了:
为什么是看起来一点优势都没有的他,能从这么多从小就精心规划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上海唯一录取的男孩呢?

一个不为升学牺牲生活的孩子


「11年级暑假,我没去参加夏校,打竞赛,搞比赛,我去玩了一个月的帆船。」

发榜后的第二天,我来到了Oliver的学校上海诺达,跟在这里读了7年的他聊了两个小时,时间越久,也越理解为什么他能拿到录取了。
如果我是招生官,面对的是一批批有着相似的背景、夏校、竞赛、科研和公益等同质化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有着重度人工催熟痕迹,这个时候看到Oliver的故事,应该也是欣喜的:
  • 成绩过硬,却从没上过补习班,秘诀就是听好每堂课:「我喜欢每门的老师!」

  • 喜欢工程,却没去过任何机构办的科研项目,而是自己动手组装电脑,还能赚点小钱;

  • 平常爱打游戏,爱帆船,爱拆机,哪怕是最繁忙的阶段也不会停止……

他不像一个个爬藤公式下的完美模板,就是一个18岁孩子最该有的鲜活的样子。
就像在一排排流水线上的标准品上,忽然看到了一个有点「瑕疵」极其不同的艺术品一样,自然是一眼就能识别出来。

■小时候的Oliver(后排右二)

Oliver在校内的升学指导老师分析道:「很多中国家长都误解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但美国大学是需要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这也中美两国筛选体系的不同。在培养「人」的国际教育里,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用什么姿态过好生活。
Oliver就是一个有生活实感的孩子。
他喜欢工程,却并不在意拿了多少奖,做了多少科研,跟过多少名师,刷多少套题,我听妈妈说,他从小就喜欢「拆家」。
小时候,每天放学后,他就在家鼓捣各种小东西,家里的大小玩具电器都被他拆了个遍,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活脱脱一个理工苗子。
一般来说,一旦孩子呈现出某个方面的天赋,家长就会送到培训班好好挖掘下。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家长一上心,孩子就放弃。」当一件事变得功利后,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乐趣,而是成为了任务。
Oliver是个例外,我很震惊的是,他连大热的STEM课后班都没上过,兴趣全是「野生」的,也为此留足了空间。

■在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Jason带来的NAE大师课系列的首场课堂上,Oliver第一次感到“知识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真实、触手可及的,把我们带入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中去”。

六年级时想要买电脑玩游戏,但是性价比都不高。他就自己凑齐配件,像小时候拆装玩具一样,竟真的以更低成本拥有了一台高性能电脑。现在他已经是一个装机达人了,就连iPhone坏了,就上网买配件自己换。
正如那些从小在车库长大的科技大佬,Oliver也从丰富的DIY经历中,无师自通了工程师思维:发现问题,拿起工具解决它。
小时候,这个的工具可能是木头、锤子和螺丝刀,长大后想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那么久能让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工具」,内驱力就此长了出来。
他被录取的专业是极难的工程专业,不乏拿过大奖的孩子被拒绝了,他一个不仅没奖项,科研几乎为0的人,能被录取,或许就像妈妈总结的那样:
「我们在美国待过一年,最大的感受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更注重你是一个完整的人,哪怕你不完美。
什么是完整呢?真诚地展示你的日常。
像很多美国小孩儿暑假去农场打工,或者花整个假期搞喜欢的体育。Oliver也是如此。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好奇,因为纯粹,没有功利心,可能在大量被中介规划的孩子中间,这反而比较稀缺。

■2023年Oliver参加了CTB的全球总决赛,和NACIS学长、现在已就读南加大的Stephen同学凭借《具有成本效益的海水脱盐方法》斩获CTB的全球团体冠军。这是他难得的奖项之一。

对美国大学的两大误解

人类学家项飙用一个词「生命力的消亡」形容了当下的教育现状:
「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捕获生命力——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能力,用生命力换取分数,制造大量的炮灰。」
在年年都是最难申请季的论调下,为了挤入名校的大门,越来越多人选择一种自己最有安全感的方式做加法:
有了好成绩还不够,再加点竞赛,还不够,加公益,加作品集,加艺术……清单式打卡让人越来越疲惫,钱越花越多,却离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
越是好的大学,越看重孩子身上真实且真诚的生命力。
大学想要什么样的人呢?官网都写得很明白了:专注、好奇、热情,主动探索,冒险精神。而这些特质,往往是大人插手得越多,消失得越快。
这也是全程陪着Oliver走过申请季的Sarah,常会遗憾的一点。

■Oliver六年级时,在诺达集团瑞士阿尔卑斯山营地,第一次独自远行,每天15公里。

毕业于哈佛和复旦的她现在是诺达的一位升学指导老师,她发现家长们总是在给孩子「做加法」,她列举了两个最常见的误解:

误解一:校内成绩再好也是不够的。
校内成绩重要都知道,但是出于不安全感,家长总想着给孩子多加点学术证明材料:要不再多参加几个科研,多发表几篇论文,读了IB再多考几门AP……
仿佛buff叠得越多,就更安全。
但其实,同等级同类别的学术证明里,没有什么比校内成绩更有代表性了:「想进入顶尖大学,就意味着你必须在高中阶段消化最严格的课程。大学相信,一个优秀的高中生,就会是个优秀的大学生,有能力有勇气且有实力挑战高难度的课。」
像Oliver读的是IB,选了四门HL,兼顾深度和广度,还挑战将英文作为第一语言来学,最难的TOK论文也是英文写的。
这几乎满分的GPA和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足以向更注重学术研究的波莫纳学院证明自己了,根本无需「画蛇添足」。
■诺达的校园环境,校内活动非常丰富,用好学校资源,跟着学校就能培养全人。
误解二:爱好必须有结果才有用。
随着美本申请越发市场化,机构越来越多。而当家长付了钱给中介,自然是做得活动越多才能「值回票价」,孩子的精力被榨得一干二净。
而Oliver花整整一个月玩帆船,家长和老师一点也不着急:「我们必须把学生精力集中在最喜欢的事情上,这才是申请大学,乃至生活幸福的锚点。

诺达升学指导团队里不乏毕业于哈佛的资深老师,带出过无数个学生,如上海唯二的TOP5文理学院录取、剑桥录取,以及不少不用内卷就拿到的TOP30录取等等。

这样的结果,也是诺达能养出Oliver坚持喜欢事情的勇气。玩得尽兴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学术最纯粹的好奇心:

为什么帆船可以半逆风形式?这跟工程分不开。关键在于「伯努利原理」,当风吹过帆时,帆的一侧空气流速快,形成低压区;另一侧流速慢,形成高压区。这个压力差产生了一个向前的力,推动帆船前进:

只要你真诚地坚持自己热爱的,有成长,那么你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个朴素的道理很难说服大多数中国家长,但它就是事实。」




创造一个「脱嵌」的环境

幸运的是,Oliver有一个从小只给他「做减法」的家庭,尤其是乐观的妈妈。

小学择校时,家门口是一所鸡血知名公办,闭着眼就能进,但妈妈还是做出来了一个让全家人不解的决定:将孩子送入双语学校,充分探索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段时间常有论调说国际化学校不行,说要在公办学校打好基础再转比较好,我完全屏蔽了这些声音,我这人很随和的,就这件事我特别坚定,或许就是一种直觉吧。」

小升初时,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要转学。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原本Oliver也去考了一所上海老牌名校,从不补课的他走出考场就说,妈妈这个学校不用来了,考得我都没学过。后来发现果然都是6年级的知识点。

于是经朋友推荐来了诺达,探校时,校园的硬件就吸引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校体现出的平等、关怀、长期主义的气质,跟家庭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这一待就是7年。

■Oliver从G6进入NACIS,已经在诺达度过了将近7年的时光。左边是刚进中学时参加学生会竞选,右边是拿到录取后。

北大教授林小英提到过一个概念叫「教育脱嵌」:

目前的教育深深把我们嵌入在一个体系里,要想摆脱内卷过得更好一些,就不要过度嵌入体系里,要学会从制度性的困境里跳出来。

对于Oliver一家来说,诺达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脱嵌」的乌托邦,在社区里和一群人坚持「做减法」的底气。

像在申请季时,再淡定的家长也会很焦虑,她也去看过几家中介,最后还是跟孩子商量后,还是决定不请了:

「申请大学是中介的一份工作,不一定会允许他不用去做功利的事最了解孩子的一定是他们自己、家长和朝夕相处的老师。」

而最好的教育本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Oliver说过两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学校组织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NAE的坦桑尼亚社区援助活动让初中的Oliver看到了世界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句话是:我喜欢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个都喜欢。

因为有这样的喜欢,他才会在课堂上保持全神贯注,不畏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主动跟老师沟通,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从物理、化学到生物,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点学了进去,还选了IB高阶课。

原本「理工脑」的他在老师影响下还爱上了文学。他还记得第一次读《奥赛罗》的震撼,文学原来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校内表演《奥赛罗》音乐剧。

第二句话是,从10年级起,我跟校内升学指导老师就是好朋友了。

Oliver是完全由诺达「自产自销」的小孩。

10年级起,升学指导老师就开始介入,选课、大学研究,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大学,同步在校园进行探索,反思和调整,实现「闭环」,直到12年级的大学申请的选校、活动列表、文书、推荐信、申请材料提交等等,甚至是潜移默化的情绪管理。

申请季,Oliver有一周压力大到险些崩溃,四五篇文书堆在一起,还有作业和考试。被细心的老师们察觉后,两人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梳理事情后做个分类,对于能改变的事情,一起想办法行动;那些你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就改变对它的心态。

为什么选择Pomona和加州理工工程双学位呢?

这也是根据Oliver的兴趣、爱好、专业、城市偏好、申请策略和未来方向进行了大量学校研究后选出来的,找到一所心动、匹配且能在四年里学有所成的大学。

■除了升学指导,诺达每年还会进行开放日,邀请各行业的家长、专家与孩子们互动,进行更长远的生涯教育。

我想,「三无男孩」Oliver录取结果最令人激动的,正是在于这里:

在人人都不断「做加法」让人身心俱疲的当下,我们再次确信了「做减法」的可行,鼓励更多人有敢于真诚做自己的勇气。

对于去波莫纳学院后的生活,Oliver已经有过畅想:「我想借助工程学这个工具,探一探这个世界有什么疯狂的一面」。

而当我问他:如果没有拿到录取,会不会后悔没有请中介时,他就像个武林高手般看透了本质:当然不会,一所大学的录取定义不了我,只要自己想学,去哪儿读书都能有收获。

就像他最喜欢的《奥赛罗》里的一句话:

「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诺达近期正好有开放日
在内卷大环境下
给孩子一个「脱嵌」的空间
一站式全包
让每个孩子都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请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一起让升学成长越走越亮

谷雨星球
有洞察也有温度的原创国际教育社区,打破信息差,让升学成长路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