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尹凡,一位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一线的老师,曾在市重点工作。
我常被家长问到几个关键问题:到底要不要进行快乐教育?担心孩子学得苦怎么办?要不要超前学?超前学有没有用?我曾经也是一个快乐教育派,从不提倡孩子提前学,直到在讲台上待了这么多年后,我却意识到:超前学对小学和初中孩子说还真有用,只是怎么学更关键。而进入高中后,不管读国际课程还是高考体系,都必须多刷题!
正文开始前先做个投票吧
我没见过完全不喜欢上课的学生
这些年来,家长的教育理念经过了好几轮的变迁,这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分不开。就像我最熟悉的上海浦东联洋社区的大拇指广场曾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然而,近年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悄然变化。广场上摘掉的广告牌依稀可见琴行、英语培训往日的辉煌,残留的繁华仿佛只是一场梦。有人将大拇指广场的现状比作金融圈的缩影,还上了微博热搜。我不是从业者,不敢乱说。但是从我所熟悉的视角来看,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历经了几轮变迁。「国内实在太卷了,我们不图什么,只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的成长」。「相比体制内那种高竞争性的教育模式,我更看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后去国外读大学,上名校也简单,视野也能更开阔」。「孩子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世界公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去做他真正所热爱的事情,度过真正快乐的一生」。「快乐教育」这一理念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但是这个理念并没有涉及任何什么年龄段能学什么的内容,甚至都没有涉及什么叫做教育中的快乐,解读全靠自己。于是,「快乐教育」的概念就被不同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简化了。在很多家长心中,「快乐」作为与「苦」相对的概念,让很多人把「快乐教育」与「不在学习上花太多时间」画上等号,甚至把努力学习看成对孩子的折磨。就此出现了一大批快乐教育的拥护者。直到「钞能力」褪去,迅速转变成了实用主义,一下从不鸡娃变成了疯狂鸡娃,大多都鸡错了方向。但是,「读书」是否就一定等同于「不快乐」?或者说,快乐教育是不是就等同于不读书呢?就像一句话说的:读书肯定是辛苦的,辛苦的事情自然就不快乐。我认为前半句是对的,想做好任何事情他一定是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辛苦的付出并不代表他就不快乐。真正的快乐恰恰就是在你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之后,得到了相匹配的成就。说实话,在我从教这么多年的经验中,我没有见过真正不喜欢上课的孩子,但是我见了太多太多不敢面对学习结果的孩子。他们真正无法面对的是父母那种混合了期待、责备、无奈的目光,这种恐惧令他听到读书就感到焦虑。他们真正害怕的是,题目太难,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挫败感,还有周围人和父母的奚落。他们也害怕做了很多题,最后分数还没有提升,那时父母的焦虑情绪让孩子对自己能力感到怀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学习和快乐之间并没有嫌隙。这和是否有钱关系不大,与家长的心境与认知关系更大。不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的期望、评判和焦虑情绪,才是造成学习和快乐之间对立起来的根本原因。所以,对「快乐教育」的误读是这几年教育领域中最大的悲哀,「快乐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念,绝对不是放任与不学习。给予学生适合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学习的乐趣,才是快乐教育的真谛。
那什么是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的教育?无论用何种体系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心智发展水平是主要受制于孩子的大脑生理发育水平和系统性的教育,而后者可以促进前者的发育水平。我们绝大部分的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的,并不只是孤立学习知识,也在一个同辈人的环境中学习与教师、同学相处的能力,模拟了一个小社会的场景。但是学校常被诟病的根本原因也有两点,第一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团队学习需要保持高度的秩序性。所以,小学生的课堂里要求学生坐好坐定,大部分是都为了保持教学的秩序性,这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在集体中如何社会化,但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时间上浪费。所以校内总体进度上较为缓慢。事实上,就个体而言,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能学的知识远比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得多。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小初阶段绝大部分的「学习问题」,主要还是在校的行为问题,如听课习惯,吸收习惯等,而非知识太难。■一味堆时间的学习,效果可能还不如顺应大脑规律来学习,推荐这本书而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学有余力时是可以、也是应该要超前学习的。只是应该学什么呢?学生所学的内容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一类是技能。知识讨论的「什么是什么的」事实,比如过两相异点只有一条直线,没记住就再说一次,但如果你已经记住了,再反反复复说是没有意义的。小学和初中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知识类,反复只能加深印象,但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技能学习则是完全不同的。举个例子:外科医生做阑尾炎的手术,不管是做了30年的名医还是一个第一次上手术台的大夫,他们做阑尾炎的标准手势和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区别主要存在于:1)有经验的老医生他这个手势一定能做到位,但新医生不一定能;
2)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老医生他有办法处理而新医生的可能需要其他医生的协助。就手术本身来说,开了30年的大夫也不会因为熟练而轻易在流程上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技能的特点,需要反复练习,孰能生巧。实际上,在我们的工作中,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就是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而熟知的技能,而非知识。在学生学习中也是一样的,难的并不是知识,很多难题都是基于技能的综合应用,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理解、掌握直至应用。而且要把教育与活动联系起来:除了传统班课的教学形式,实践教育,参观学习,活动式教学等鲜活的教育手段都是知识学习的手段。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让孩子更快记住知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有效超前学习的方式。但是,我们反对强迫学习和无效重复练习,因为对于知识来说,重复学习并不会带来任何新增知识,反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意义感,得不偿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提前学具体的知识有用,但是切忌过早被刷重复性的知识性习题浇灭了热情。
体制内外高中都得常刷题
进入高中后,除了知识性学习外,更多在技能型学习和应用,训练的是抽象应用思维。所以此时刷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任何技能类的学习,都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幻想,任何方案都只能提高练习的效率,但无法取代练习本身。所以不管是读体制内还是读体制外,进入高中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刷题!曾经有家长认为读了体制外就可以很快乐,不用刷题,却发现当面对国际课程考试时候,仍免不了一本本练习题刷过去,才能拿到高分提高扎实度。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大脑发育快慢不同,过早让孩子从知识型到技能型的学习也是不可取的,就是在拔苗助长。就好像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孩子走路晚,和他未来是否能跑马拉松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所以,在孩子没有发育出对应的逻辑和抽象思维之前,多学习一些知识类的内容,提高兴趣,促进大脑的发育,才是有效的。这个时候,如果就开始逼着孩子上难度,则会磨灭孩子的兴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神作,绝版了还一直有人在收藏,这本书就说清楚了大量重复练习的好处,我们也曾经写过。目前国内最主流的教育理论是建构主义(体制内、体制外都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换句话来说,学习是一个由学生主体主动的摄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只有在学习中练习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最后享受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是深层次的快乐,而不是刷短视频带来的浅层次快乐。而一个体验过前者的人,一定会变得难以从唾手可得的后者里得到快乐,不会变得空虚,而是充满着意义。
■摆脱无效的卷,或许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来自《十三邀》与林小英老师的对谈)前几天,我去逛公园,深刻体会到了《园丁与木匠》里说的:一种好的教育不是做按照图纸打样的木匠,而是做悉心照料每种不同植物的园丁——我们希望孩子能长成P1的样子,但若放任自流,长大就是P2「烂尾娃」的样子,这也是家长们心里最深的恐惧。但如果扭曲孩子的本性强行裁剪,就会长成P3,成为养在花盆里的温室绿植,不堪风雨;要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有园丁基于规律的悉心照料,欣赏每棵树木的样子,该施肥时施肥,该扶正时就扶正,该放手时就拆拆支架。最后,说了这么多,咱家长们多久没有系统性学习一样你最感兴趣的新技能呢?孩子是家长教育观的影子,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给孩子传达出有能量进行深层快乐的挖掘,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一个最佳状态是:快乐与学习不冲突,学习是辛苦的,但是不会是痛苦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限时公开,添加获取
我们是谁?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我们写过的科学学习理论: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