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 | 点评几篇史学论文

文化   2024-10-07 09:35   北京  

《“文革”时期舆论宣传中的家庭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作者:王xx

此文谈“文革”时期舆论宣传中的家庭形象,选题有新意,是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的论题。文章也叙述了一般性的情况,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问题。文章的不足在两个方面:-、“文革”的一个思想目标是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至高目标相连的,这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要培养新人,1958年就有这样的试验,它的高级阶段可以是取消家庭,分男营、女营,小孩由国家供养,这是共产主义革命激进的方面。此文完全没有探讨渊源的问题,是一大缺陷。
二、文章的主要资料来源就是《人民日报》,它有指标性,以它做样本是可以的,但还是单薄了,还有许多出版物,都可利用的。另外,文章主要是谈1968年前后,更多的是1968年的《人民日报》的相关叙述,与文中标题不对称,其实很可以研究,为什么在1968年这个问题会这么被《人民日报》强调?《人民日报》背后的思想和权力力量是什么?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人民日报》完全在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的严密控制下,这些大人物对这类宣传有无指示?

《邓小平在“文革”前中共党的组织和运作中之角色:以中央总书记为中心的观察》

作者:钟延麟(台湾政治大学)

邓与党的组织运作,这个问题过去大陆学者很少或完全没研究国外的研究也很少,盖因档案资料完全没开放,研究非常困难,已有的资料也极为分散,将之梳理成脉络是难度很大的,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文章分几个方面论述,都是极为关键的方面,分析到位,很有深度。文字也非常清楚,有很强的逻辑性,值得大陆博士生学习。
海外学者研究大陆历史往往有两个偏差:第一是“隔”,只知表象,突破这点要长期积累,才能进入历史情境的场域,在台湾和海外,能做到的人不多,作者很年轻,很努力,做得很好,是陈永发教授博士生中最突出的;第二,机械搬用西洋概念,食洋不化,以至不知所云,作者的文章没有这个毛病,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文章,完全达到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准。但是文章对邓与彭真的互动中,没提邓对北大“四清”问题的处理以及“国际饭店会议事件”,是一缺陷。

《中国50、6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建构分析》

作者:胡 x x

文章谈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分析了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等六个方面,都是可成立的。文章的缺点是创新性和深人性不足。洪子诚和黄子平的定义是革命历史小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读物,文章接受这个看法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开掘不够。首先,革命历史小说“英雄”的来源问题,它有延安小说的背景;其次,它受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影响,如马烽的《吕梁英雄传》;第三,它也受到苏联斯大林时期小说的影响,苏维埃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革命历史的叙述及革命英雄形象的建构,如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青年近卫军》等等。有关组织化对作家的支配问题,文章写到了,但没深入。

2007年1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博士生论坛”上的发言,节选自高华《历史学的境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新史学2022
寻求历史的谜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