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维 | 从欧亚大陆看明朝早期统治

文化   2024-10-11 10:17   北京  

皇帝让历史学家着迷。皇帝往往是政权的面孔、“主权的视觉表现”和时代的象征。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皇帝行使着广泛的政治权力并拥有独特的神圣地位。在中国,他们被尊称为天子,是受天命而进行统治的人,是神圣与世俗的中介。他们具有人类所有的优点和弱点,所以他们可以显得既非常遥远又十分熟悉。

本书分析了15世纪前六十年帝王统治权的行使,那时正值明朝(1368~1644)统治时期。与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样,明朝统治者也经常向海内外各色民众强调他们作为施恩者(patron)和君主的地位,但我特别关注的是明代前期的皇帝与当时所谓“远人”——通常是来自王朝和文化边界之外的领袖——之间的关系。在掌握权力和培养盟友的过程中,皇帝扮演的是众王之王的角色。我考察了这些王或者说远人中的一个群体:蒙古贵族。他们是成吉思汗(1162~1227)军事和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正如下文所解释的那样,对于明代前期的朝廷来说,蒙古贵族是最重要的一类远人:他们是对手,是盟友,也是臣民。对于明代前期皇帝的身份、统治风格以及在欧亚大陆东部获得支持和效忠的能力来说,与蒙古贵族的关系是一个关键因素。

皇帝的身份和统治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其他个人和群体交流而形成的。这里的身份有两种含义:一是皇帝对自己的认知,二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而制造出的形象。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中国,皇帝与他们的政府官僚,特别是与朝廷大臣之间的关系长期是政治史和思想史的一个核心特征。朝廷大臣、较低级的官僚以及更多受过经典教育的精英人士(官僚从他们当中简拔)写下了现存大部分的历史记录。因此,皇帝与这些人的关系在史料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上,我们对皇帝和帝国统治的了解大多来自这些资料,而这些资料深受这些士人或文人特定视角和关注点的影响。然而,王朝的宫廷需要其他群体来运作,包括后妃、太监、僧侣、御医、画工、厨师等。在中国,这类群体的成员很少留下文字。因此,他们与皇帝的互动是不透明的,通常被文人的文字过滤过。文人则经常重复刻板印象:后妃被描述为聪明、温柔、节俭或诡计多端、精明、逍遥的人;宦官被描绘成忠心耿耿、勤劳、深谋远虑或者更常见的阴险、虚荣、睚眦必报的人。复原帝王与这些群体互动的实质和多样性很困难,却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明朝的政治文化,尤其是皇室的运转。

与皇帝交往的另一类人是“远人”,特别是其他政权的元首或领主。这种关系非常重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事实上是在“中国”这一事物出现之前——现在被称为中国之区域中的政权及其统治者就深深地扎根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广阔世界中。婚姻、礼物、战争、军事联盟、国家控制的贸易、通交使团、人员招募、间谍活动、人质交换、宴会和私人信函是皇帝(以及皇帝出现之前的统治者)与同时代的大小统治者(及其使节)互动的一些方式。

在全球各地王朝的宫廷生活中,远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传统中,展示对远方人民的控制能够体现出优越的能力、非凡的个人感召力和作为统治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尊贵的宾客为君主的宫廷增添了威望和活力,他们提供了正当性并展示了权力。特别受欢迎的是同侪的贵族,他们参与宴会、接待、阅兵和其他宫廷活动的行为经常得到详细记载。远人的重要性甚至见于对外关系相对封闭的国家,比如17世纪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反映邻国朝鲜(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朝廷所遣使者走过京都街道的文字和图像为日本新建立的武家政权提供了正当性。在宫廷上展示被征服的敌人充分体现了统治者使敌人屈服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君主具有统治资格的证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459~1519)的宫廷里举办的凯旋仪式或者说游行入场仪式上,有“来自各地的俘虏”向“他的皇帝意志”屈服。外国俘虏的命运完全被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这种对君主权力的展示,是献俘仪式在世界各地宫廷活动中如此突出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远人”在域内域外都存在。他们可能是某一政权的精英成员,或是在域内居住和效劳的移民群体的领袖人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在时间上是近是远,他们的出身都将他们与皇帝和主体人口区分开来。距离本身——无论是身体的、文化的还是仪式的——带有一种特殊意义。远人既作为某一政权的首领又作为帝国臣民,在帝国朝廷中担任政治、军事和文化顾问,构成了朝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时出现在跨越王朝、语言和文化边界的联姻中,偶尔还会登上权力的顶峰。

为了解中原王朝和其他政权之间的互动,人们通常会借助政治学的分类。一个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王朝(dynasty),它常被视为和民族国家同类的事物。然而,这里我所说的王朝指皇室(ruling house),尤其是它的首脑——皇帝,而不是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文明的中国。虽然对外关系(战争、贸易、通交和文化互动)也很重要,但我的主要关注点是统治:同时代的人如何理解和表现统治者在与远人交往中反映出的特点。


内容简介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统治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数、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以及当时最繁荣的经济体。通过与欧亚大陆诸政权之领袖的互动,明朝早期的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精英的效忠,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远非与世隔绝,而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

美国历史学家鲁大维利用诏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作者简介

[美]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柯盖德大学何鸿毅家族基金讲座亚洲研究暨历史教授、富布赖特学术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蒙古帝国史、明史、军制史等。著有《匪徒、宦官与天子:明中期的政治叛乱与经济暴动》《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乱中求治:韩国理学家郑传道及其时代》等。

译者简介

祁逸伟

英文译者,从事明清史研究。


媒体评价

鲁大维引人入胜的新书将明朝牢牢地置于完整的欧亚背景中。以明朝在前期与蒙古人——他们的臣民、对手和盟友——的关系为中心,他阐明了明代前期皇帝的政策、个性和统治理念以及他们所处的后成吉思汗世界。该书经过精心研究,对明朝在近代早期世界的地位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任何对晚期帝制中国、蒙古帝国的遗产和近代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彭晓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鲁大维出色地探讨了元朝灭亡后王朝继承的纠葛。在厘清错综复杂的宫廷和政治问题时,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非常新颖的见解。鲁大维大幅改变了“一个王朝在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之后复兴华夏文明”这一常见图景,展现出明代前期的皇帝是精明的政治家,重视并利用曾经的统治者——蒙古人,将之作为盟友和臣民。鲁大维对明代前期皇权解读的高度原创性以及研究的严谨性,使该书成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学学术精品。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明代前期的皇帝绝非拒斥其他所有民族的事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继续与远近的蒙古后继者政权维持着关系,并进行出色的、有个性的统治和交往。鲁大维让我们对明廷、永乐皇帝和土木之变有了新的理解。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目录

翻译说明/001

致谢/003

绪论/001

第一章 成吉思汗后裔世界里的权力之路/026

第二章 寻求控制权/077

第三章 明廷中的蒙古贵族/116

第四章 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174

第五章 盟友与共通性/218

结论/263

参考文献/289

索引/315


新史学2022
寻求历史的谜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