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帝国彻底崩盘了 北方渐渐成为胡人的世界
文摘
历史
2025-02-01 07:45
山西
基于民族情感,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胡人势力可以迅速扩张,就是因为他们战斗力超群。如果胡人的武力真的如此可怕,为什么在晋武帝时代,甚至是贾后执政的时代,也不见他们翻起什么风浪呢?从这层意义上,胡人可以崛起,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武力超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大晋帝国面对胡人的进攻,之所以越来越无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就是既得利益的代表。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有效的改革,更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
而胡人则不同了,他们在摧毁大晋帝国的时候,本身就带有革命的性质。换而言之,大家一块动手,把晋帝国占据的政治、经济资源,都瓜分了!抛开民族感情,大晋帝国本身就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社会资源彻底推翻重洗的时代,跟着胡人打天下,从民族大义看,好像是有问题的。问题是,基于阶级、阶层的角度,那就是另一回事。因为,凭什么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王公贵族,就可以垄断社会上所有政治经济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张宾观察了很久,终于决定投靠羯人石勒!我们必须得知道,张宾是如假包换的汉人;而石勒却是胡人。问题是,张宾写在历史书上,还是一个标准的正面形象。因为史书上的张宾,怎么看也是可以对标张良、萧何的存在。这叫什么事呢?张宾这种只为建功立业,就甘心追随胡人的文化人,尚且可以得到世人的认可;那种迫于生存压力,所以追随胡人的底层百姓,自然更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了。人们之所以会认可张宾的选择,是因为当时大大小小的张宾,实在太多了。整个社会一片混乱,贵族、豪强、士人、百姓,都在思考何去何从?天下群雄四起,应该追随谁呢?谁能代表我的利益,我就追随谁!至于他是汉人、胡人,很重要吗?类似的观点,摆在桌面上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放在现实情景之中,有几个人,不是这样想问题?类似的观点,摆在桌面上自然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汉民族的统治者,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代表大家利益的,竟然是大都是胡人统治者?是的,大家应该忠于大晋帝国;是的,大家应该忠于汉民族的统治的统治者。问题是,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当你要求大家这样做的时候,大晋帝国的统治者,汉民族的统治者,又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总觉得,胡人之所以能迅速扩张,就是因为他们战斗力超群。其实呢,如果他们在政治上不能代表普遍贵族、豪强、士人、百姓的利益,他们照样都是盘菜!最简单而言,胡人这样牛,在晋武帝时代、甚至在贾后时代,为什么从来都翻不起什么风浪呢?此时的大晋帝国,已分裂为晋怀帝、东海王两个权力核心。他们两个人,到底谁说了算?从理论上,自然是晋怀帝说了算,关键是,还有很多人支持晋怀帝;问题是,从实力上,自然是东海王说了算。虽然说,从实力上是东海王说了算。问题是,众多人都高举晋怀帝的大旗,根本不鸟东海王,东海王也没有办法啊。更主要的是,地方实力派也因为各种原因,渐渐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最经典的就是并州的刘琨依靠鲜卑拓跋氏、幽州的王浚依靠鲜卑段氏,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号令这里。再经典的就是青州的苟晞,在围剿叛乱的过程中势力越来越大,中央政府也渐渐无法号令了。关中的领衔人物是司马模,按理说是东海王的亲弟弟,问题是他不听中央政府的号令,东海王也没有办法。江南的领衔人物是司马睿,按理说也是东海王的人,问题是他渐渐成为江南土著势力的代表人物,东海王再也无法号令他了。匈奴汉国虽然是一个由刘渊、石勒、王弥为代表的松散联盟。但是因为疯狂扩张的阶段,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无可调和的矛盾。总而言之,联手宰割晋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吧。这样一个庞然大人物,我们都吃不过来,彼此之间有什么好争的?相反,为了更好的宰割晋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迅速实现协作。虽然说匈奴汉帝国内部,也有内讧。但是因为有庞大的晋帝国,可以供他们宰割,所以他们的内讧,通常都是短平快的;虽然极尽残酷,但是通常都会迅速决出胜负。毕竟,大家最多的心思,都是如何宰割、瓜分晋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根本不会沉溺于内讧中无法自拔。刘渊死后,匈奴汉帝国中央政府,也经过一番残酷的内讧;但是刘聪很快控制了局势。随后不久,刘聪就派刘曜与石勒、王弥联手,试图一举夺取洛阳城。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晋怀帝竟然和苟唏实现了联合,并试图把东海王清洗出局,而且很多人都响应晋怀帝。这想一想,也太可怕了。因为这都什么时候了?大家依然还是内战优先。在这种形势下,东海王自然也不示弱。问题是,这叫什么事呢?大家联起手来,都未必能应付刘曜、石勒、王弥的进攻,而他们还要忙着内讧。这就好像,袁绍的几个儿子齐心协力,面对曹操的进攻,都力不从心。而他们面对曹操的虎视眈眈,还要玩了命的火并。这还怎么玩呢?
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晋帝国的王公贵族,被刘曜、石勒、王弥成批成批的屠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