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主要是代表了军人集团的整体利益,对于节度使而言,未必是多好的事。
因为藩镇割据出现了,兵骄逐将,将骄逐帅,那可不是说着玩的,节度使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小弟火并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有一个军区的节度使死了,人们都拥戴某个大哥当节度使,这个大哥说死说活也不想当。因为当了节度使,死于非命的概率实在太大了。
如果你这里地缘不佳,你敢擅自出任节度使,本身就是该死的大罪,通常会被皇帝抓去砍头的。
就算这里地缘不错,皇帝砍不了你的头;但是你不能让自己的小弟满意,也会被自己的小弟砍头的。
比如,幽州这种地区,地缘非常好。所以这里一直保持着割据状态,问题是,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都死于非命了。甚至往前翻,安禄山、史思明都死了全家。
甚至而言,你能让小弟满意,而且也能挡住中央军的围剿,但是在中央军的围剿下,皇帝一再高呼,谁砍你的头,就可以取代替你的位置。你觉得,你的小弟会不会动心?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突然在小弟拥戴下,爬上了节度使的位置,内心会是什么感觉?估计比较复杂。
你说他不高兴,那是假的。问题是,你说他不害怕,那也是假的。
总的来说,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一个人如果连点冒险的精神也没有,哪能在乱世中混出点名堂呢?一个人如果连个死全家的心理准备都没有,哪敢随便爬上节度使的位置呢?
安史之乱结束后,幽州的第一任节度使是李怀仙。但是没有几年时间,李怀仙就让小弟杀了全家!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月,壬辰,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昌平朱、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称留后……大历三年,麾下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斩怀仙,族其家
朱希彩火并李怀仙上位后,在节度使的位置上没坐几年,也让小弟火并了。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龙节度使朱希彩既得位,悖慢朝廷,残虐将卒;孔目官李怀瑗因众怒,伺间杀之。众未知所从;经略副使朱营于城北,其弟滔将牙内兵,潜使百余人于众中大言曰:“节度使非朱副使不可。”众皆从之。遂权知留后,遣使言状。冬,十月,辛未,以为检校左常侍、幽州·卢龙节度使。
大家火并朱希彩后,就拥戴朱泚当了幽州节度使。朱泚虽然没有极力拒绝这种美事,却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危机感。因为前两任节度使都是稀里糊涂的被小弟火并了。
总的来说,这个年代,大哥很难当,小弟很难带。
经过一系列的深思熟虑,朱泚爬上节度使的位置后,就决定向皇帝靠拢。
因为有皇帝给你站台,谁想火并你,多少会有些顾忌的。因为他们敢火并你,皇帝会替你作主的。
当然了,这种选择的危险在于,你实在有出卖整个军人集团的嫌疑,因为在军人集团的角度,你这就是好好的人不当,就想当狗啊!
如果节度使都像朱泚这样玩,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看,藩镇割据马上就要结束了;问题是,站在军人集团的角度,无能的文人、邪恶的太监,开始要全面破坏国防了。
这就好像,南宋初年,张俊作为军方大佬,竟然主动向皇帝交出兵权,这叫什么事呢?站在赵构、秦桧的角度,自然会给张俊戴上大红花,夸他是帝国的军人模范,问题是站在军人角度,就是因为有他这种狗一样的东西,才会让军方大佬都得把权力交出去。关键是,从此以后,文职系统开始全面控制军队,大宋帝国遂中兴无望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朱泚向皇帝靠拢后的一系列操作,实在堪称完美。
事实上,翻开晚唐历史,如果说有哪个拥兵大佬,有机会复制郭子仪的成功。就我理解,一个是朱泚、一个就是李怀光。
这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是那样的接近郭子仪的成功,但是都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
郭子仪在皇帝危急之际,那是依然紧握手中钢枪,坚定的站在皇帝身后;朱泚、李怀光在皇帝危急之际,却是蠢蠢欲动,忍了再忍,终于还是决定对皇帝落井下石。于是,接连两块巨石都没有打死皇帝,反而被皇帝反杀了。如果他们当时坚定的站在皇帝身后,谁敢说他们一定无法复制郭子仪的成功呢?
当然了,这是后话,我们书归正传,继续说朱泚选择依附中央政府。
朱泚占据幽州那种地缘极佳的地方,竟然不谋求割据,而是积极向中央政府靠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当然了,因为朱氏兄弟后来都走上了邪路,所以在说朱泚这样做的时候,史书习惯性的说,这是因为朱泚让他弟弟忽悠了,所以才会这样做。换而言之,他弟弟想取代他当幽州节度使,就忽悠他到中央政府报到;关键是,他之所以到中央政府报到,也是充满了各种投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