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继续内讧 大不了打翻狗食盆 谁也没得吃
文摘
历史
2025-01-29 08:22
山西
东海王的弟弟司马略坐镇襄阳,不久后病死了。
从贵族政治的游戏规则去看,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山简并不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嫡系。我们知道,权力博弈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人事权力的博弈。官员的升降沉浮由谁决定,谁就是真正的权力者;中央地方的权力者,以谁的嫡系为主,谁就是真正的权力者。现在,帝国中央政府在进行重大人事决定时,竟然无视东海王司马越的意思,这还了得?要知道,类似的事,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此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重大人事变动,晋怀帝也是自行其事,常常无视司马越的提名。晋怀帝高高在上的本质,就是下面的实力派,以皇帝的名义联合执政。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虽然对皇帝这样自行其事,感觉非常不满意,却也无可奈何,毕竟皇帝的所有人事任命,都有下面的豪门大佬支持。而这种事实,也意味着,东海王对帝国政府的控制非常有限。这就好像,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汉献帝敢绕过曹操颁布重大的人事调动命令吗?就算汉献帝敢这样做,接到相关人事调命令的人,敢接受吗?估计都是不是敢的。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曹操不敢收拾汉献帝,肯定也敢收拾那个,随便接受汉献人事任命的人。所以,汉献帝让你当某个重要官职时;你一定要反复确认,这是汉献帝的意思,还是曹操的意思。如果这是曹操的意思,啥问题也没有;如果这只是汉献帝的意思,那问题可就大了。这就相当于,汉献帝想谋反,你就敢跟着汉献帝谋反?明天曹操追究起来,估计就不是你一颗人头就能解决的事。现在,东海王控制着晋怀帝。晋怀帝竟然敢绕过东海王,颁布重大的人事调动命令;关键是,还有人敢接受这种重大的人事调命令。这还了得?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你说中央地方政府还能有多少人,是东海王的嫡系呢?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就率军返回洛阳城,并且决定重新改组中央政府。于是晋怀帝的亲信,都被东海王以谋反作乱的罪名诛杀了。晋怀帝对此,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东海王通过这个事实向天下证明,中央政府还是他东海王说了算。然后,东海王亲自坐镇洛阳城,以太傅的头衔、加司徒的职务继续执政。为了更好的控制晋怀帝,皇宫的禁卫军,也都换成了东海王的嫡系部队。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越疑朝臣贰于己,刘舆、潘滔劝越悉诛播等。越乃诬播等欲为乱,乙丑,遣平东将军王秉,帅甲士三千入宫,执播等十余人于帝侧,付廷尉,杀之。帝叹息流涕而已。........太傅越解兖州牧,领司徒。越以顷来兴事,多由殿省,乃奏宿卫有侯爵者皆罢之。时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尽,皆泣涕而去。更使右卫将军何伦、左卫将军王秉领东海国兵数百人宿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东海王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更强大了。但是这种玩法,显然让中央政府的权力基础,变得越来越窄了,越来越弱了。以前,洛阳中央政府是众多豪门大佬,团结在晋怀帝身边的中央政府。而现在的中央政府,却变成了东海王的中央政府,你说大家能服气?大家都不服气,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家都不服气,不要说公开反对你了,就是事事不配合你,你的权力也会削弱一大半;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你,但是你的政令,也很难有效贯彻下去了。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会有人跳出来公开反对你。因为现在反对你,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与鼓励。这些年,苟晞在平定地方叛乱中屡立战功,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晋怀帝为了制约东海王,自然会不断提升苟晞的权力与地位。虽然说,苟晞是东海王拜过把子。但是随着苟晞的权力、地位、影响力越来越大,东海王难免感觉,苟晞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于是,东海王坐镇许昌时,就颁布了一条明显不利于苟晞的人事命令。苟晞当时的职务是兖州刺使。兖州刺使这个职务比较敏感,因为当年曹操就以兖州刺使的身份开创大业。所以,东海王就调苟晞当青州刺使,而兖州刺使,就由东海王亲自兼任了。这次人事调动,让东海王与苟晞从异姓兄弟,变成了敌人。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司马潘滔说越曰:“兖州冲要,魏武以之创业。苟晞有大志,非纯臣也,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为之于未乱者也。”越以为然。癸卯,越自为丞相,领兖州牧,都督兖、豫、司、冀、幽、并诸军事。以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封东平郡公。越、晞由是有隙。你不抓权吧,权力会一点点流失;你抓权吧,会把太多的人逼向自己的对立面。开始,东海王对中央政府放权,结果就是大家都无视东海王的权威。现在,东海王在中央政府抓权,结果就是把人们都逼的不敢言而敢怒。开始,东海王在地方政府放权,结果就是让苟晞成为可以与他分庭抗礼的实权派。现在,东海王在地方政府抓权,结果就是让结拜兄弟苟晞变成了最可怕的敌人。更可怕的还在于,既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东海王不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自然会实现各种串联。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公开表示司马越“名为晋相实为国贼”;于是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了,也彻底公开化了。面对此情此景,相信不只是东海王感到绝望;就是晋怀帝,包括支持晋怀帝的人。也都充满了绝望。但是,绝望归绝望;火并还是会继续,内讧还是会继续。因为万一火并出个奇迹呢?遥想当年。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袁绍的继承权,那是大打出手。面对此情此景,局外人都劝他们,兄弟是手足;现在曹操虎视眈,你们怎么可以手足相残呢?问题是,局中的人,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建议呢?相反,局中的人,更会告诉袁绍的某个儿子,你应该向曹操寻找帮助!袁绍的几个儿子火并不已,最后,有一个儿子竟然向曹操寻找帮助?这怎么看,好像也是疯了的样子!因为,这能是正常人的思维吗?问题是,局中人并不会这样认为。其实呢?没有袁氏兄弟这种不可理喻的内讧,曹袁之争,到底鹿死谁手,实在难说的很。反过来说,如果官渡之战后,曹操突然死了,然后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各拉一帮人这样火并;最后有一个儿子,不惜请袁绍过来帮忙,我估计官渡之战的胜利,也无法挽救曹氏集团的崩盘。现在,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政权,已如燎原之势,不断发展起来;羯人石勒已横空出世了。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晋怀帝却是一门心思的继续火并。你说结果会是什么?《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就好像,玄武门之变前,有人拿类似的大道理劝李世民,你觉得李世民会接受吗?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一击成功,把李建成、李元吉全部斩首了;关键是,李渊及时选择了妥协。如果玄武门之变,没有把李建成、李元吉全部斩首;或是李渊不愿意妥协。你说结果会是什么?大唐帝国会不因此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这个除了上帝,谁能知道呢?从某种意义上,大家内讧时,都认为自己会成为李世民。换而言之,一通内讧下来,会让帝国中兴;而不是一通内讧下来,会让帝国彻底崩盘。问题是,这一切哪有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