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冒天下之大不韪,兼并了昭义军区。
皇帝一声令下,北面的幽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东面的平卢节度使;南面的淮西节度使,都纷纷行动起来,配合中央军围剿田承嗣。
在这种背景下,田承嗣真可谓危机四伏,而且丝毫看不到胜算。
因为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顾了头,顾不了屁股;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
但是这种困境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围剿魏博的几大节度使,都很快掉了链子。
最先掉链子的是平卢节度使。平卢节度史掉链子的原因,说起来也比较奇葩。话说,皇帝让成德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配合中央军围剿田承嗣。开始,军事行动的非常顺利;但是平卢军区的将士,突然发现,成德军区发的奖金,比自己军区多!当时就火了。因为大家干的活一样,奖金却不一样,这怎么可以呢?
虽然平卢节度使一个劲儿的说,我们军区现在财政比较困难,希望大家以国事为重,不要和成德军区攀比奖金的问题。问题是,平卢军区的将士,觉悟显然没有这么高,于是这事就比较麻烦了。
围剿田承嗣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全面展开,将士们就因为资金问题,闹得惊天动地;真的打开了仗,那还了得?于是,平卢节度使只能赶紧率军退回了自己的军区。
成德节度使一看平卢节度使撤军了,跟着也撤军了。
因为两大军区联手行动,一个军区擅自撤军了;剩下的那一个军区,还怎么打仗呢?
淮西节度使一看成德、平卢两大节度使都撤军了,也赶紧跟着撤军了。
因为三大军区配合作战,两个军区突然中止了行动,剩下一个军区,还怎么打仗呢?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李宝臣、正己会于枣强,进围贝州,田承嗣出兵救之。两军各飨士卒,成德赏厚,平卢赏薄;既罢,平卢士卒有怨言,正己恐其为变,引兵退,宝臣亦退。李忠臣闻之,释卫州,南渡河,屯阳武。
平卢节度使这一招玩的非常高明。
第一、这似乎可以证明,不是他不想配合中央军围剿田承嗣,实在是手下将士因为奖金的问题闹情绪。
第二、手下将士因为奖金问题闹情绪,也不能怪手下将士,实在是因为我们平卢军区的财政太过紧张。
这一招,是藩镇拒绝中央政府命令时,经常使用的招数。因为说一千道一万,皇帝想让我们打仗,先给我们卡上打点钱啊!问题是,皇帝哪敢随便给他们卡打钱呢?因为这种坑,就是一个没有深浅的坑,因为你说打多少钱,是个够啊?这个可真一点谱也没有。
如果中央政府权力足够强大,看到军区敢和自己这样玩,当时就可以派文职官员、或是太监带点儿慰问品下去,软硬兼施的逼他们继续打仗。
问题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不够强大,看到军区这样玩,就只能干瞪眼了。
当然了,发生这种问题,也不能怪平卢节度使。
许多以后,有一个藩镇节度使,率军出战时,不向中央政府要一分钱,全走自己藩镇的财政。他的小弟,当时就都火了。
因为说得好听点,这是你一心忠君爱国,所以不要皇帝一分钱;就自己带着干粮,要替皇帝清理乱臣贼子;说得不好听点,这就是你为了讨好皇帝,不顾三军将士的死活;不管辖区百姓的死活,你他×的还叫东西呢?
这种帽子扣在头上,哪个节度使能扛起?因为当时所说的兵骄逐将、将骄逐帅,那可不是说着玩的。所以,这个节度使当时就玩完了。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将士不悦,曰:“故事,军出境,皆给朝廷。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虽尚书瘠已肥国,六州之人何罪乎!”宪诚阴蓄异志,因众心不悦,离间鼓扇之……布无如之何,叹曰:“功不成矣!” ……奉表号哭,拜授幕僚李石,乃人启父灵,抽刀而言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遂刺心而死。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再从平卢节度使帮助皇帝围剿田承嗣说起。
平卢节度使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中央政府不给下拨大量的奖金,我也指挥不动我手下的将士。
当然了,千万不要和我说,我们辖区的各州县,从来不向中央政府输送赋税,所以中央政府没有义务给我们军区拨款。因为我们辖区才多大点个地方?就这里的赋税,也就够维持军队的日常吃喝训练;您现在让我们走出军区打仗,不给我们拨大量的款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事实上,各大节度使率军走出自己辖区作战,由中央政府负责后勤,就是一种通行的惯例。否则,各大节度使都是出工不出力,这仗就没法打;更 主要的是,就算中央政府负责后勤物资,各大节度使也是各种哩个啷。
各大节度使出工不出力时,常用的手段就是和叛军达成某种默契。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想和你们打仗,但是不和你们打仗,我们无法向皇帝交账。这样吧,我们来了,你们就让我们先占几座城池再说。你放心,我们不会趁胜深入的,我们就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这样一来,我们向皇帝打报告时,就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取得××大捷,还攻占了几座城池;而这样一来,我们随后的各种开销,就都可以向中央政府报销了。
这样折腾上几个月,只要皇帝感觉国库里的钱不够用了,自然只能让我们退回自己的辖区!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平卢节度使关键时候突然掉链子,就是他们对抗中央政府的惯用伎俩,根本不是突然发的偶然事件。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皇帝在削藩的时候,不论表面上多么惊天动地;也不论会取得多少表面上的胜利,最后也终将是一场空。
更主要的是,藩镇大佬在对抗中央政府的时候,并不是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因为他们还有一种更高大上的理由,那就是拿宦官政治说事。换而言之,并不是他们不想配合中央政府削藩,实在是因为他们配合中央政府削藩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宦官、奸臣,会全面侵入帝国军事系统.......
许多年以后,南宋的军方大佬,面对秦桧之流破坏帝国军事系统,都是一脸的奴才样;于是........;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