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成为幽州节度使后,可不是拿嘴说自己要忠于皇帝,而是率领五千幽州精兵,亲自到中央政府去报到了。
朱泚这样做,表达了两种诚意。
第一、这相当于幽州节度使,亲自到中央政府当人质来了!
第二、幽州地区的五千精兵离开自己老巢,进入中央政府的地盘,随时准备为中央政府效力。
这种诚意够不够大?如果关东几大强藩都是这样玩,大唐帝国削藩工作就等于进入收尾阶段了。
对于朱泚表达出来的诚意,皇帝自然也得表达自己的诚意。
于是,皇帝接受朱泚提出的一个条件,那就是让朱泚的弟弟朱滔,接替他成为幽州节度使。这种条件,是双方都有利的条件。
对于朱泚而言,意味着他离开了幽州,但是幽州却控制在自己亲弟弟手中。
对于皇帝而言,这意味着幽州节度使,变成了一个亲中央政府的节度使。一切是显然的,幽州节度使的亲哥哥,就在中央政府当人质;关键是,幽州节度使亲哥哥,也不是普通人,因为他就是前一任幽州节度使。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乙巳,朱表请留阙下,以弟滔知幽州、卢龙留后,许之。
当然了,仅此是不够的。
于是皇帝还让朱泚在中央政府当了宰相,更让朱泚兼任西北大军区的节度使;而且还是禁军高级主管,更是中央军委主要成员。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屯奉天,赐禁中兵以为宠。迁检校司空,代李抱玉为陇右节度副大使,仍知河西、泽潞行营兵马事。
朱泚此时的成就,怎么看也是复制郭子仪成功的节奏;因为这样走下去,实在有希望成为第二个郭子仪。
皇帝这样对朱泚,自然是希望让自己对幽州的渗透力更强一些;同时也是希望用事实让各大军区的主管,看到向中央政府靠拢的价值。总而言之,你们只要愿意放弃藩镇割据的地位,那可不是简单拿着优厚的工资奖金当富贵翁;换而言之,大唐皇帝开出的价码,比后来大宋太祖皇帝开出的价码更让人心动。
但是,客观环境不同,大唐皇帝开出这种丰厚的价码,各大军区依然不为所动,相反因此酝酿出了大的动荡。因为这些节度使都清楚的知道,朱泚是想用出卖军人集团共同利益的方式,换取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现在的军人集团,都是一副要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样子;朱泚占据幽州那种至关重要的地区,却是积极向皇帝靠拢,皇帝自然会给他绝对丰厚的回报。如果军人集团都因此争相讨好皇帝,皇帝还会这样对他们吗?估计不会了!
到时,不要说皇帝会不会让这些拥兵大佬继续高高在上了;会不会让这些拥兵大佬拿着优厚的工资奖金退休,也没有人敢保证。因为到时候等待这些拥兵大佬的,难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秋后算账。
写到这里,按我一贯的观点,必须得解释清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泚这种选择,符合朱泚的利益,如果它危害整个幽州军区的利益,幽州将士凭什么支持他这种选择?
所以,朱泚必须得给自己手下将士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而这解释,其实从当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来。因为这样一番操作之后,现任幽州节度使的哥哥,将在中央政府获取巨大的发言权,这对幽州得有多大的好处,这还用细分析吗?
当然了,现任幽州节度使的哥哥,成为中央军委主要成员后,可以选择出卖幽州军区的利益;幽州节度使也可以跟着自己哥哥,选择出卖幽州军区的利益。问题是,历史发展到此时,你千万不要以为兵骄逐将、将骄逐帅、帅骄则叛上是说着玩的。总而言之,节度使算个屁啊?抱着皇帝大腿的节度使哥哥算个屁啊?就是皇帝,如果敢侵犯幽州军区的利益,皇帝又算个屁啊?
从这层意义上,基于幽州军区的角度,他们接受这种事实,只是希望幽州军区能在中央政府拥有巨大的发言权,而且事实也证明,幽州军区因为这一波操作,江湖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但是不管怎么说,幽州节度使亲自率领幽州精兵,进入中央政府直辖的地区任职,而且受到皇帝空前优厚的礼遇、待遇,对于瓦解整个关东地区的藩镇割据,有着绝不可低估的意义。
且不说,这等于中央政府在河北地区插入一个大钉子。关键是,看着幽州节度使这样做的结果,竟然是换取了如此惊人的利益,其它军区难免也会怦然心动的。
事情发展到此,多少意味着河北藩镇格局出现了天大的漏洞。如果顺着这种节奏玩,皇帝肯定会把藩镇割据的格局捅破。
在这种背景下,河北藩镇难免会做出激烈的反应。因为不做出激烈的反应,这样发展下去,河北藩镇就要马上成为历史了。
事实上,朱泚刚到中央政府后不久,整个河北地区就开始酝酿着动乱了。
幽州军区竟然倒向了中央政府一边,昭义军区当时就尴尬了;因为昭义军区在河北最西部,相当于河北藩镇的门户。现在河北藩镇格局出现了天大漏洞,皇帝只要试图解决河北藩镇割据,下一站肯定就是昭义军区。
在这种背景下,而昭义军区就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因为昭义军将士,竟然把他们的节度使赶走了;单纯的看这一点,并没有稀奇的,因为在那个年代,这种事实在称不上多么惊天动地。
问题是,昭义军人驱逐节度使后,竟然想让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接管了昭义军区。这种玩法绝对称得上惊天动地,因为翻开整个晚唐史,这种事,几乎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了。
我前面一再说,皇帝对藩镇大佬容忍的底线,就是绝不允许他们互相兼并!关键是,安史之乱后,藩镇一个比一个牛,但是也没有人敢随便触犯这种天条。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藩镇割据困扰大唐帝国150年,但是实在奈何不了皇帝,因为河朔三镇被人吹得神乎其神,也无非是三五个军区共同控制着一个河北省,就他们这种实力,没事撩逗一下皇帝是可以的,真想把大唐帝国推翻了,实在有点自不量力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昭义军区驱逐了自己的节度使,并且希望魏博节度使兼并任昭义节度使。
关键是,魏博节度使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当仁不让,马上就兼任了昭义节度使。
面对这种操作,当时就把大唐皇帝惊呆了。因为,这就是要反天了!
但是大唐皇帝并不知道,一个仅次于安史之乱的大危机,已在不远的前方等着自己了。于是不久之后,大唐皇帝逃出长安城,一再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