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可爱的宝宝
被视作全家人心中的珍宝
无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还是亲朋好友
都渴望通过亲密无间的拥抱与亲吻
传递对宝宝满满的爱意
然而
在这看似温馨无比的互动背后
却潜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健康隐
——“亲吻病”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通俗名称的背后,实则是由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它以一种急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表现出现,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宝宝的健康。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等日常接触途径传播,四季皆有可能发病,尤其在秋冬季更为猖獗。
面对“亲吻病”的潜在威胁
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敏锐捕捉到
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
并配合医生的专业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家长应成为孩子健康的守护者
时刻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
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时
请及时就医
将EB病毒扼杀在萌芽状态
EB病毒感染的五大警示信号
1. 持久发热:孩子体温持续升高,时间可能长达一周甚至更,这是EB病毒感染的初期信号。
2. 咽喉灼痛,扁桃体肿大:孩子咽喉疼痛难忍,扁桃体肿大,甚至可见白色脓疡分泌物,影响进食与呼吸。
3. 淋巴结肿大的困扰:双侧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触摸时伴有疼痛,让孩子倍感不适。
4. 皮疹与呕吐的双重困扰:部分孩子皮肤出现皮疹,同时伴随呕吐症状,这是EB病毒感染加重的征兆。
5. 眼睑水肿的警示:孩子眼睑出现水肿,可能是EB病毒感染累及眼部的表现,需引起高度重视。
揭秘血液中的“异型淋巴细胞”
1. 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变化: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可能正常或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超过50%,数量更是高达4.5X10^9/L以上。这一变化,是EB病毒感染的初步指征。
2. “异型淋巴细胞”的现身:更为关键的是,随着EB病毒的侵袭,人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形变”,形成我们称之为“异型淋巴细胞”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异常,数量增多,是EB病毒感染的标志性特征。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一种紫红色的细胞,它们就是“异型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异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其实是活化的“杀手”T淋巴细胞,专门用来消灭病毒。当人体感染EB病毒后,这些淋巴细胞会发生变化,形成异型淋巴细胞,成为我们诊断“亲吻病”的重要依据。
如果孩子的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再完善血清嗜异性抗体检查,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亲吻病”了。
“亲吻病”属于自限性疾病
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EB病毒感染如何治疗?
1. 休息与营养:感染后,孩子应多休息、多饮水,并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2.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而产生抗病毒作用,从而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请注意,这些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但请注意,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应避免滥用。
如何预防“亲吻病”?
1. 避免或减少嘴对嘴亲吻;
2. 避免宝宝与他人共用餐具;
3. 不要让宝宝进食大人咀嚼过的食物;
4. 家长照顾宝宝之前先洗手;
5. 家长出现发烧、皮疹、流涕、咽喉痛等症状后,请远离宝宝。
供稿:唐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