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约定是:
一、言尽其意/言辞合乎本心(Be Impeccable With Your Word)
二、别把自己太当回事(Don't Take Anything Personally)
三、不做假定和预想(Don't Make Assumptions)
四、活在当下,做到最好(Always Do Your Best)
读到本书时小编眼前一亮,既惊叹作者的深刻洞见,又惊喜于本书的启迪价值,尤其对当下时常陷入精神内耗的小伙伴而言更是一部宝典。书籍很薄,但很本质,阅读后能引发深度思考,引领我们更通透地理解自己、洞悉世界。
今天,我们节选第一个约定中最核心的部分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和文字符号,它包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你能够表达、交流、思考,并且创造你的生命轨迹。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有利的武器,它具有神秘的魔力。语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的生活梦想成真,也能使你的生活支离破碎。
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力量空前强大
它能改变生命轨迹
却也能让生灵涂炭
人类的心灵就像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在那里我们辛勤播种。撒下思想的种子,我们收获思想。撒下语言的种子,我们收获语言。然而,问题是我们往往播撒恐惧的种子。人类的心灵之土肥沃而富饶,然而却只会滋润它所关爱的种子。我们所要做的是:分辨出心之所向,并将他们引向爱的种子。
深埋在心里的恐惧和怀疑,会引发无尽的噩梦。在人类的操纵下,语言有如诅咒一般,肆意传播。
所有人都是魔法师,我们种下诅咒,也可以化解诅咒。我们时刻播种诅咒。例如,看见某个朋友,我们会说出脑海里突然闪过的想法:“嗨!你的脸色很难看,只有癌症患者才会这样。”如果他相信了你,不到一年,他就真的会患上癌症。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在教化过程中,父母、兄妹们不假思索就对我们妄加评价,我们相信了,产生了恐惧。比如,不擅长游泳、运动或者写作,有人会评价:“这个女孩多丑啊!”女孩听信了,伴随着她的成长,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丑女孩。无论她有多漂亮,只要她相信这些评价,她就始终认为自己是丑的。她中了诅咒。
语言挑逗起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进入了我们的心灵,继而美化或者恶化了我们的生活。再举一个例子:从记事时起,你可能就认定自己是笨小孩。这种认知很有戏剧性,因为你会尝试各种努力,而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笨小孩。你很有可能会这么想:“我希望自已很聪明,可我确实笨,我不可能做到的。”我们的思维有很强的发散性,但是仅仅因为相信这句话,我们愈发深陷于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其实并不笨。”你相信他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结果,你不再感觉自己蠢笨,也不再做傻事。是语言的力量化解了诅咒。而恰恰相反,如果他说“是的,你是我见过的最笨的小孩”,那就会强化你的自我否定意识。
“让你的语言没有过错”的含义是什么呢?
Impeccablity的意思是“完满(没有罪过)”。Peccable 来源于拉丁文字“pecatus”,意思是“罪过”。Impeccable中“im”的意思是“没有”,所以 impeccablity的意思是“没有罪过”。宗教信仰常常谈及“罪过”和“罪人”,那么“罪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所谓“罪过”就是违背你的本心。所有违背你本心的感受、信仰和语言都是“罪过”。自我批判和自我责备,违背了本心。“完满”意味着遵循你的本心,而不是违背它。当你做到“完满”时,你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不会自我批判、自我责备。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罪过”已经从宗教或者信仰概念转变成为了生活常识概念。“罪过”源于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是人类犯下的最大罪过。宗教信条认为,自我否定是一种“道德罪过”,它导致了死亡。而另一方面,“完满”则创造了生活。
“言尽其意”意味着不要让语言反噬自己。比如:我在街上遇见你,讥笑你很愚蠢,似乎是我打击了你。实际上,我的言语反噬了自己,因为你会怀恨在心,对我冷眼相待。因此,如果我的情绪很坏,并且迁怒于你,就会反噬自己。
如果爱护自己,我会善意地同你交流,语言就会完满。因为爱能触碰出爱的火花。爱意、感激和无私,会衍生更多的爱意、感激和无私;而冒犯和诅咒,只能激起更多的冒犯和诅咒。
言尽其意,让语言完满是让你正确使用语言的力量。那意味着要朝着真实和爱的方向去使用语言的力量。如果你渴望自己的语言变得完满,即使仅仅是抱有这种想法,真理的光芒也会在你身上显现,而那些阴霾的情绪会随之消散。然而,知易行难。我们已经习惯背道而驰了。我们已经习惯对别人甚至自己说谎。我们的语言不够完满。
误用语言,让人类永远置身地狱般的噩梦中。误用语言,使得人类彼此拖垮了对方,生活在恐惧和怀疑中。误用语言,就仿佛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诅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我们却不自知。
举个例子,有一位聪明而善良的女人,她很爱她的女儿。一天晚上,辛苦工作一天的她,疲惫地回到了家,情绪很糟,还有些头疼,她想要安静一会儿。她的女儿却在家里载歌载舞,完全忽视了母亲的感受。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犹如梦幻一般。她感觉很开心,唱得越来越大声,跳得愈来愈活跃。她声音太吵,以至于她母亲的头疼越来越严重。终于,母亲再也无法忍受了,她生气地看着自己的漂亮女儿,冲她吼道:“闭嘴!你唱得很难听,请你闭嘴!”
事实上,并非女儿的歌声难听,而是母亲已然无法忍受任何声音的打扰。可是女儿却默认了母亲愤怒时作出的评价。那以后她再也不曾唱歌,她认为自己的歌声太难听,以至于任何听到她歌声的人都会恼怒。在学校里,她也害羞了,有人邀她唱歌,她也会拒绝。甚至连沟通都变得极为困难。在她心里萌生出一种信念:必须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才能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小女孩的一切都变了。
无论何时,当我们听信了他人的观念,就会产生认同感,继而会将它融入我们的价值体系。小女孩已然亭亭玉立,有着优美的嗓音,却再没有唱过歌。多年前的“诅咒”,让她产生了心结。而种下”诅咒”的,不是别人,正是深爱着女儿的母亲。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诅咒”了女儿。她不了解语言的力量,因而我们不应责怪她。她只是在重复父母和他人做的错事——误用语言。
曾经,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强加种种观念给他们,年复一年,让他们背负了重重“诅咒”。但是,我们要原谅那些爱护却又“诅咒”了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犯下了过错。
再举一个例子。一早醒来,你心情非常好。在梳妆台前,你一待就是两个小时,想把自己打扮得更为漂亮。这时,你的一位朋友招呼你:“你是怎么了?你的脸色看上去很苍白啊。还有你的裙子,真是太可笑了。”寥寥几句,就足以将你的好心情完全破坏。或许朋友这样讲只是为了打击你。她用充满张力的语言向你传达她的观念。一旦你接受了这种观念,你们就达成了一种约定,你的情绪会完全受她观念的控制。于是,这种观念成为了你的诅咒。
诅咒很难打破,只有事实能够驱散,也只有尊重事实,语言才能完满。语言这把双刃剑的一侧是谎言,它滋生诅咒;另一侧是“事实”,它驱散诅咒。
尊重“事实”,我们方能重获自由。
闲聊是滋生诅咒的罪魁祸首,因为它危害最大。闲聊源于彼此的认同。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听大人们一直在搬弄是非。他们甚至评论陌生人。种种恶意中伤、诽谤夹杂在闲聊中,而得以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我们却认为它是与人交流、沟通最为平常的方式。
闲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它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因为在闲聊中我们体会到了彼此的痛苦,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宽慰。有一则古老的谚语说“不幸的人往往结伴而行”,痛苦中的人们需要同伴。而恐惧和痛苦正是构建社会主流意识的核心,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
一个小小的误会就能破坏人们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就像所有的电脑垃圾都有可能是一个小的电脑病毒造成。它会感染所有接触过它的人,继而在人群中传染开来。试想一下,他人同你闲聊,实际是将“病毒”传染给你,让你的思维变得混乱。为了缓解这种症状,你尝试同他人闲聊并将“病毒”传染给他们。
想象一下,这种模式在人类之间无休止地延伸下去。结果导致,人类赖以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沟通渠道,充塞着各种传染“病毒”。托尔特克人称这种病毒为“弥特得”——脑袋里一团糟,好像同时有上千种声音在讲话。
更坏的是那些恶意散播流言的人。他们可能是生某人的气,而意图报复。他们当面对人指指点点,甚至背后散布流言,想让他人痛苦。小时候,我们无意中做了这些事。然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很清楚这些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撒谎,认为那是他们应得的报应。
一直以来,我们都听信他人甚至是自己散布的流言和诅咒。我们不断对自己说:“哦!我很胖,很丑陋。我老了,掉头发了。我真笨,我什么都不懂。我不够好,我不够完美。”我们这是在诅咒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语言的内涵和功用。一旦你理解了我们的第一个约定——“ 言尽其意/言辞合乎本心”,你会发现生活在改变,你开始善待自己,继而善待他人,尤其是你心爱的人。
曾经,为了获得认同,为了引起注意,为了自以为是的观念,你恶意中伤你爱的人们。然而,你的观念来自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不一定就是对的。
如果你期望拥有自由,希冀收获快乐,渴望脱离苦海,请善用语言,用语言分享你的爱。从自己开始,从祝福和赞美开始,告诉自己很优秀,很强大;告诉自己值得欣赏,用语言打破那些让你受伤的琐碎束缚。
言辞合乎本心,我们能够实现。因为我已经做到了。我并不比你强大,我们完全是一样的,有着同样的大脑和身躯,我们同样都是人类。如果我能挣脱束缚,创造出新的约定,你也可以。如果我能做到不随意评论,你也可以。
这个约定能够改变你的一生。它能指引你获得心灵的自由,取得成功和富足。它能驱散你所有的恐惧,带来欢乐和真爱。
节选自《四个约定》